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90|回复: 16

诗意栖居散文基础班C组第二次作业(评阅:明霞流水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4 21: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id=read_tpc mb10?>第一课后作业:故乡杂记

作业要点: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主题集中鲜明,要注意感情变化。

作业截止时间1月10日前。


请各位朋友在作业前标注组号和名字,如

A01-稻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5 1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本次作业,给C组同学的一点建议:
因为我们这是初级班,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泛泛而写,要从小处着眼,写故乡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侧面,比如可以写:故乡的那座山,故乡的那条河,故乡的花草树木,故乡的街巷,故乡的邻里,故乡的伙伴……题目也可以自拟一部分,比如:故乡杂记·故乡的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6 22: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栖居散文基础班C组第二次作业:C组  和悦

                                                   故乡杂记
                                                  ——小巷

                                                      文/和悦

      我的故乡并不在榕城。但因为是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自然也就把榕城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我的妈妈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榕城教书。原来是教小学的,后来被调到幼儿园,我们一家也随着住到了幼儿园里。
      幼儿园是一所机关幼儿园,全托制的,星期六才有家长来带孩子回家,所以,门经常是上锁的。虽然后来上了小学,我也一直被“锁”在幼儿园里。也因此,故乡的路我只认得两条:一条通向学校;一条通向大路。
      到学校读书,是我走出幼儿园大门的唯一正当理由。因此,上学就是最开心的事了。每天早晨,我都会满怀喜悦,背着小书包,跟着小伙伴,蹦蹦跳跳地向着学校跑去。那感觉,就像飞出樊笼的小鸟。
      通往学校的路要经过一条短短的小巷,巷子里住着几户人家。几乎每家门前都有一个鸡笼。每天早晨,这些人家就会把鸡放出来,让鸡们也做做运动,这样一来,整条巷子都是鸡屎。
      上学的时候,最恼人的就是走过这条巷子。因为怕踩到鸡屎,经过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尽量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从鸡屎缝里走过。日子久了,居然也能“轻功屎上漂”——即使踮起脚尖,也能迅速地通过这条巷子。而那些笨拙的男孩子,有时候漂着漂着,一个趔趄,便踩在大块的鸡屎上。这时,他们便会飞快地冲出巷子,一边骂着,一边使劲地把鞋底下的鸡屎擦到干净的地上。
      通向大路的巷子则又黑、又窄、又长。巷子在白天也不大明亮,晚上没有路灯。就算是月圆之夜,月亮也好像不愿关顾它。说到它的窄,窃以为,如果有一胖当关,那便是万夫莫开了。幸好那时的人都清瘦,大胖子见不到几个。可能由于窄,所以也就觉得它特别的长。
      大路是一条比较热闹的马路,什么商场啊、戏院啊、车站啊,都在大路集中着。也许大路比较复杂,大人们是不允许我独自去那里的。
       所以,每次上大路,总是大人们领着走出这条巷子的。这时候,妈妈会紧紧地抓住我的手,生怕我会走丢了。而我,却像所有渴望自由的孩子一样,恨不得把妈妈的手甩开,自己一个人走。而妈妈,却会把我的手抓得更紧。
      长大以后,经常做着这样的梦:我一个人走在一条陌生的小巷中,周围漆黑一片。我伸出手想抓住妈妈的手,但却找不到妈妈。这时我便惊醒过来,而每次睁开双眼,凝在眼眶的泪珠,便顺着脸颊悄悄地滑落下来。
      这一路走来,不知走过了多少大街,穿过了多少小巷,也不知模糊了多少大街,遗忘了多少小巷。但故乡的这两条小巷,在我心里依然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7 17: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杂记(诗意栖居散文基础班B组第二次作业:树)
      唐诗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小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过家乡。乡音天天在耳边萦绕,所以不能体会贺知章回到家乡的那种感慨和喜悦的心情。也没有那些少小离家,客居他乡的人魂牵梦绕、梦寐不忘的乡情。不过如林语堂所说:“凡人年幼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食之味,所闻花香,类皆沁入心脾,在血脉中循环。”因此童年的一切美好的记忆时常在我脑海出现。
    童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之一是祭扫烈士墓。 我的家乡是驰名中外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的所在地。我们的村庄距双堆集只有十多里路。我小时候上学的破庙是当时一个后方的临时医院。记得家乡到处都是一片片烈士墓。每到清明节老师领着我们排着队举着红旗前往祭扫。我喜欢看烈士墓前的碑文,碑文记述了烈士的家乡、姓名、所在部队和职务。大部分烈士是山东人。我们庄前有一大片烈士墓。那里最大的一个官是营长,也是山东人。父亲当时是负责担架队的,每天带着村民出生入死的把受伤的亲人解放军从前线抬回来。这个营长是父亲亲手埋的。小时候常常在冬天的夜晚父亲给我们讲他和解放军的故事。父亲最喜欢讲这个营长的故事。所以每次扫墓,我会在他的墓前站立很久,想象他打仗时受伤的情景,给他的墓添上新土,插上柳条,最后再恭恭敬敬的敬少先队队礼。
       清明节是麦子拔节的时候了,走在辽阔的田野,你看到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春风吹起,麦田里绿浪滚滚,如同浩渺的大海。村庄就像一个个轮船,在绿色的海洋中航行。路边和墓地上开满了野花,紫花地丁和黄花地丁一片片一簇簇开的热烈鲜艳;白色荠菜花星星点点开的素雅幽香;粉红的像喇叭一样的富苗花开的轰轰烈烈,爬上麦秆,青稞和烈士的坟头;红的、紫的和白的野蔷薇在沟沿和田埂边挣着绽放美艳吐露芬芳。我总是摘一大把花放在那位营长的墓前,让他看到他和他的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美好今天。我总想知道他的母亲,他的父亲,他的兄弟姐妹是否知道他在这里长眠。
到了六月初,浩瀚的绿色海洋变成了金色的麦田。微风从远处吹来,麦田里滚动着丛丛细浪。到了中午的时候,干燥的西南风一波催着一波吹来。熟透的小麦摇晃着沉甸甸的穗子。一年到头最忙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候到了,全村人都为磨廉割麦做好充分的准备,那阵势是相当壮观。这是令我难忘的景色。一行人在麦田一头一字排开,弯下腰,拉开架势,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左手抓住麦子,右手同时伸出镰刀,用力一拉,唰唰唰,一片响。大家你争我赶,谁也不甘落后。不一会儿那些个技术好,有力气的割麦能手就把大多数人落在后面。男劳力用牛车拉麦子,我那时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就跟着其他孩子一起拾落下的麦穗。老年人在家烧茶做饭。到了中午各家各户的都把饭送到地头,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休息、说笑话。
       到了七八月份,这里又是一片青纱帐。梅雨季节丰沛的雨水和夏天炙热的太阳所给的充足的热量,使玉米、芝麻、高粱长得比人还要高,地里的草都长疯了。然而小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生产队的瓜地。到了中午瓜叶子被太阳晒耷拉了,那些黄色,白色的,花道道,点点星的小香瓜像落潮后沙滩上的贝壳,一个个现了出来,那瓜香像盛开的鲜花吸引蜜蜂一样把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从四面八方招来。瓜地四周都是孩子,我们都装着在瓜地边上割草,想趁二大爷不注意,用镰刀划拉一个瓜。然而看瓜的二大爷可厉害了,他早看穿了我们鬼把戏,于是骂道:“你大爷的,一个个大头葱不吃装洋蒜,都给我滚远点,不然把你们的名字记下,让队长扣你们大人的工分。”我们一听扣工分,就赶紧走了,不然真让队长扣工分,回家就要挨揍。
        现在教育教学中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那些瓜的极大情趣,使我们想出了偷瓜不被发现和扣工分的办法。二大爷一天到晚在地里看瓜,也是寂寞,所以他用蛇皮和队里的马尾做了个破弦子。有小孩子在瓜地周围转悠时,他其实很兴奋的,又叫又骂的。真的把孩子们都骂走了,他就拉他不成调的弦子以解寂寞难耐之情。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是极其贫乏的,人们除了一遍遍讲老掉牙的骚笑话,就是打情骂俏。比如在劳动休息时,一个情窦未开的小伙子因为说了“能”话,会被嫂子们摁倒在地,然后被“吃奶”。小伙子会羞得脸和脖子通红,挣扎着跑开,引得人们哈哈哈大笑。如果是现在的话,这恐怕是小伙子们巴不得事,因为现在看女人的乳房都要花钱,更别说吃了。哈哈,又扯远了,接着说偷瓜。二大爷的弦子虽然拉的不成调,那也总算是“文艺。”搞文艺的人都希望被欣赏。我们经过一番研究后,决定利用这个“文艺人”的心理,使他放松看瓜的警惕。于是一天中午,太阳像火一样炙烤大地,劳累的大人们都在家午休,我们这群熊孩子,来到二大爷的瓜棚下。二大爷正困的一磕头一磕头的打盹,听见有动静,立马像受刑拷打的英雄被泼了一盆凉水,激灵一下,骂道:“你们这些熊孩子,又想干什么?”
     “别紧张,二大爷,我们是来听你拉弦子的。”几个孩子叽叽喳喳把二大爷围个水泄不通。“你拉的可好听了,咱庄人都夸你呢,你是自学成才的榜样。”
       二大爷被夸得心里乐滋滋的,“真的,要不我给你们拉一段?”
    “好,好,二大爷真好。”大家使劲的鼓掌和喊叫。这是给躲在瓜地旁玉米地里,准备偷瓜的人送暗号:忽悠成功,请立即开偷。于是那些手脚利落,摘瓜有经验的(我也是其中之一),挎着粪箕子,像猴子一样窜到地里,瞅准那些又香又大的瓜直往粪箕子里放,还有专偷大西瓜的,偷的差不多了,学一声鸟叫,钻到玉米地里去了。瓜棚这边也撤退了:“二大爷你拉的真好听,我们得去割草了,要不然回家要爱骂了,明天再来听你拉。”
我们到离瓜田很远的围沟边的大树下,分享胜利果实。把吃不完的瓜埋在庄稼地里,用草盖上,做好记号,第二天接着吃。
       这种偷瓜的经历又好玩又刺激,我至今难忘。以至于我最初喜欢qq农场,就是因为朋友qq农场里那些又大又圆的西瓜。我最喜欢偷的是西瓜。边点击鼠标边开心的笑,想着小时候偷瓜的事,更是时常笑出声来。后来不喜欢玩了,因为qq农场看瓜的没有二大爷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7 2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笛音飘香/C12邮票
   
   
      夕阳西下,江南茶乡,层林尽染。此刻,在青山绿水中宛转悠扬笛音,或跳跃、或沉思、或低语、或倾听,扣人心弦。我倚在窗边,凝视着爷爷那深邃的目光,咀嚼着旋律的味道,寻找爷爷岁月的足迹……
那里是否飘过丝丝愁雨?  
      我忍不住来到爷爷身边,望着爷爷那饱经沧桑的脸,心中蕴籍已久的疑团早已想解开,于是问道:“爷爷,为什么每当夜幕降临时,您就吹响笛子”,爷爷,眼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带我来到我家小洋楼顶花园,面向对面的那一片茶山,给我讲述了40多年前的一段凄风苦雨的故事——
     “那是一个风霜月残的夜晚,朦胧的油灯昏黄闪烁,你奶奶的肺结核复发了,咳得更厉害了,你的父亲才十一岁。需要抚养照顾,而这时家里仅有的四只下蛋母鸡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人民公社把我们家的命根子——对面的那片茶山无偿的收归公社所有,家里的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粮食、棉布、肉类、食油均采用发放票证实行计划供应。那时生活陷入了绝境……”
      “当时,我倏地冲出了半斜在山坡上的土茅屋,一口气直奔山顶,伫立在那茶山的尖上,注视着那熟悉的层层茶林,抚摸着颤抖的片片茶叶,小心地从袖套中,取出竹笛,轻轻的吹奏起来,笛音凄凄惨惨,犹如脉管滴血,寒冷撕咬着这个声音,坠落的茶叶纷纷飘起,托着颤抖的笛声在天地之间回旋,对着这蓊郁的群山吹啊吹,希望笨拙的笛声唤回崭新的一天”。说到这里爷爷哽咽住了,我仿佛看到当年爷爷那炯炯的目光流露出提婆的渴望,豆大的泪珠簌簌而下,忧伤贮满眼眶,无奈写满脸颊。直到第二天夕阳落山时,我奶奶才找到爷爷,他不肯回去,坐在山披上拿着竹笛不停地用力地吹啊吹,只吹得天空飞来冰凉的雨,只吹得秋雾笼罩了茶乡,只吹得山脚下的小溪呜咽……。
      如今的爷爷胡须荏苒,白发飘飘,手里攥着竹笛,似乎在放飞着他的绿色的梦。我沏了一杯高山云雾茉莉花茶递给爷爷,希望他不要太激动,慢慢道来。他呷了一口,我连忙问后来呢?
     “我们回吧,总会有出头之日的”,你奶奶说。
      “我小心地摘下一片茶叶嗅了嗅,埋在了脚下的土里。摇摇晃晃的回到了土茅屋。从此,那枝心爱的竹笛一直静静的悬挂在土墙的窗前整整十二年”。
      啊!沉默了十二年的笛音,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拂煦中苏醒了,“重返故土”的那片茶山上又飘起了悠扬的笛音。倾听来自天籁的环佩妙音,伴着入丝如缕的茶香,犹如清风轻轻划过心湖,荡起一圈圈涟漪,缓缓洇开,又仿佛一支橄榄,让你慢慢品味此间的真意,只留下一种感觉。
     仰望苍穹,果真爷爷仅在回首他人生的坎坷遭遇么? 我品尝着爷爷笛音的轻重缓急,透过社会的风霜雨雪,那分明流淌的是一段阴霾辛酸的历史......
     落日黄昏,伴着无限好的夕阳,会油然而生“天边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谢”的情怀,情不自禁而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爷爷脸上的皱纹时舒时蹙,见证了那段屈辱岁月,迈过了坎坷的人生历程。人生虽有过风雨如晦,有过雷鸣电闪,更有丽日蓝天……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的大江南北,吹绿了我家的那片茶山,吹富了“江南茶乡”人,这股春风又将伴随“南方谈话”的号角吹响“含苞待放”的明天,吹醒这片拥有巨大宝藏的茶叶之国。茶乡人将沐浴着这股春风一展骥足,奋发图强。
      看,一位中年人走来,衣冠整洁,戴着眼镜,这是我的父亲,爷爷的儿子,一派学者摸样,1982年从哈尔滨科技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乡里扛起爷爷当年的村官大任,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报效家乡,带领茶农致富,1994年创制的“高山云雾茉莉花茶”荣获四川省金奖,此刻,他的目光又落在了爷爷伫立过的地方,他抬头凝望着蓝天,一个新的计划酝酿在心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茶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依托,走“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双向开放之路,茶叶之乡将会迎来一个前景广阔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起跑线上他又扬帆起航了,他带领员工们不断改进了设备设施,着力提高茶叶质量,用创新的思维创一流的品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采用鲜嫩优质明前芽叶,结合新老工艺由二八少女灵俏玉指,采用抖、撒、抓、压、带条等十多道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新工艺。这个产品,具有品形如雀舌,滋味甘醇,香气清香持久的特点。荣获二00四“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金奖。“高山云雾雪芽茶,飘香四海千万家”, 江南茶香,名不虚传。
      那天,阳光灿灿撒在家乡的路上,当村长捧着奖杯回到村口时,茶山上飘来了悠扬、婉转的笛音,浸染了雪芽茶浓浓的馨香,缭绕回旋,随着山下潺潺的溪水,流向远方,流进千家万户。顿时,镶嵌在绿色茶山间的幢幢小洋楼顶上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村民们在庆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啊!
       水绕着山,山环着路,蜿蜒茶山的水泥路上,爸爸的红色桑塔娜正驶近家门,奶奶在厨房里做了丰盛的午餐,鸡鱼鸭,反季节蔬菜等应有尽有。奶奶说:“市场里蔬菜品种特别丰富,想吃什么都能买得到,太方便了。”这时爷爷的竹笛更嘹亮了,一曲《走进新时代》的笛音,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洗涤了苦涩的回忆。吹得奶奶的母鸡咕咕咕,吹得茶山披新绿,吹走了百姓土茅屋,吹出了五彩小洋楼,是啊,华夏大地何处不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腾飞景象呢,有道是:
               谁挽春风竹笛香,茶山着色绿飞扬。
               小楼鞭炮齐声赞,柳暗花明又一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8 17: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C06-蕙质兰心  

                                                              故   乡 杂 记

     故乡,永远是一个陶然醉人的字眼;它是故乡的清山秀水、郁草葱木,是父母的叮咛和儿时的伙伴、是已经早逝的母亲亲手做的糯米饭和粉蒸肉的味道;这些永远都令我魂牵梦萦。
  有位哲人说:“家是故乡的缩影,故乡是家的全部。”诗人的眼中,故乡是噙着泪的一缕乡愁;游子的心里,故乡是一壶化不开的浓情。
  许是每一个年轻人都有颗浪迹天涯的心,那时,我还有许多关于远离家乡的浪漫幻想,比如,在海滨城市定居,环游世界,坐热气球升空。但随年岁渐长,故乡的好逐渐在我的心头蔓延,我也慢慢体会到自己的灵魂和故乡是水乳交融的。难怪人家说“人越老,越是眷恋故乡”,对故乡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与体味。离家出门时,故乡是我最思念的一方圣土,有时白日去想,有时梦里寻觅。
  我的家乡在湖南湘潭,一座位于湘江之滨的小城,我是在这儿土生土长的。它是一座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古时候叫潭州。有 “中国湘莲之乡”的美称,湘白莲是历代皇室贡品,“寸三莲”驰名中外是莲中珍品。湘潭湘莲产量占全国的63.4%,且质量均为上乘,所以我们又称他为“莲城”。湘潭人民用生动幽默的民谚“龙牌酱油灯芯糕,槟榔果子水上飘,十里荷塘百里香,砣砣妹子任你挑”总结了湘潭盛行一时的“特产”,市中心的地标就是一座君子莲的标志性雕塑。
  湘潭虽然是小城市,但人杰地灵,哺育了很多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毛泽东,齐白石,曾国藩,黎锦珲,谭盾、马英九、彭德怀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为之骄傲的地方。
  但想到家乡,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他的历史文化(那似乎离我太遥远了),而是古城区建筑灰黑色的瓦、淡蓝的天空和纯白的云。还有夕阳西下时天空中橘红的晚霞,寒冬时节令人兴奋不已的难得一见的雪花,映衬着梦幻蓝白天幕的枝丫上星星点点的鸟儿的啾啾鸣啼。这些早已渗入我的生命,连缀成醉人的画卷。
  我现在只想静静地生活在这座小城,用心领悟他无限的美。闲暇时的夜晚,我爱到一大桥走一走,看星星如银珠闪耀,看对面的三桥灯火辉煌,晚风习习,映衬江水;晴好的时候,我也爱到老十八总那湘江河畔的望衡亭散散步,感受历史与现今的呼应。还有湘潭古城的城墙、海会寺(尼姑庵)、关帝庙也都是我爱去的地方,在周日休闲时于闹市和繁忙中寻找内心一方安宁的圣地。另有百年的耶稣教堂也记载了湘潭历史的风雨,和湘潭的古老建筑一起成长辉映,共同见证着新湘潭的发展和繁荣。
  故乡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就拿我住的地方来说,周围的医院、工厂还有一些房子已拆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现代化的电梯楼房和公园。就像面对一位老朋友的变化,我心中有些许伤感,但也为他祝福,愿他越来越好。我想,未来家乡的古城韵味和现代气息将会完美结合在一起。
    许多老人想到自己的故乡总是会潸然泪下,或是深沉感叹。一定是岁月将恋乡的情结深深地刻在了老人们的心里。我忽然明白,故乡是需要亲人和亲情的牵挂和守护的。我现在还不能深刻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人间美好的情愫。湘潭,我愿与子偕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8 20: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杂记       文/ c03寒江雪儿
         我的故乡是一座小小的村落,那里漫山都是绿绿的,山上有我祖辈、父辈们安葬的坟茔。每年清明的时候,我们兄妹三人都会去祭扫。那时候我们会说,回老家去。
         在我的脑海中,故乡的美好都来自少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回老家看奶奶,那时候我是非常抵触的。老屋子的墙,被经年的烟火熏得黑黑的。大梁和檩条都清晰可见,而且一概都是烟熏妆。大梁上会吊下一只篓子,应该是防止偷嘴的猫咪和小孩子们。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蚊子和跳蚤,它们似乎特别钟情于我。每次我都会赖着妈妈说,妈,我想回家啊,咱走吧。奶奶总会心疼的看着我的大红疙瘩说,走吧,走吧。
         奶奶在我上学的时候过世了,妈妈也就不怎么回老家去了,而我反倒多了回老家的激情。(原谅我的不孝吧,奶奶。)那时候,老家的条件已经好了许多。一放寒暑假我就会跟着在外上学的表哥,一起回老家去。因为那里有二叔家的三个姐妹们。三个丫头跟我们的年纪相差不大,正是一拍即合的好玩伴。二叔虽然三个丫头一个儿子,但是还是特别喜欢丫头。家里的孩子们都是由着性子,不加管束的,与我父亲的不苟言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会格外喜欢、羡慕人家家的那个氛围,越发的赖着不肯走。
         夏天的时候,我们把牛放在瓜田附近。摘了瓜果,吃着说着,也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多说不完的疯话,几个人笑得前仰后合。一阵轰雷,一阵急雨,小姐妹们忙钻进瓜棚子里,牛哞哞地叫着,雨泼泼地下着,心里思忖着下完雨能不能看见彩虹啊?最有意思的是去水库抓鱼,用那种玻璃的罐头瓶子,放上玉米面的饼子渣渣。用绳子拴在瓶子口上,放进水了,贪吃的小鱼很快就上钩了。罐头瓶子总是不够用的,大胆的小妹居然动用了家里烧水的铝壶。二叔二婶看了,居然都不教训我们。抓回来的小鱼都喂了爱下蛋的鸭子和白鹅。我们个个脸蛋晒得红扑扑的,感觉自己就是大功臣了。那时候,电视里都流行女学生头,我也剪了一个。爱美的二姐姐很是羡慕,就一定要剪个那样的头。于是比她还小的我亲自操刀,自己居然感觉剪得有模有样,关键是二姐姐人长得漂亮。剪完后那个得意啊,居然还要替另外的姐妹两个剪了,游说不成,就拿着剪子撵着她们东屋躲,西屋藏,弄得爱学习的哥哥直骂我们疯丫头。
          如今姐妹们都各嫁东西,见面的机会还真是不多了。虽然一年回一次老家,还是会有种说不出来的亲近。进了村子,许多人都不认识了,攀谈起来才知道原来谁是谁家的后人。“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人说年纪越大就会越恋故乡,常常想等老了,就回老家去住。三间瓦房,篱外桃花,一泓清塘,家狗肥鸭。种上点菜和庄稼,也过一过陶公的那种田园生活。
         小村总是那么安静祥和,只是村头的那条沙河已经很浅很浅了。不变是村口的那棵大槐树,依旧在风中舒展飘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9 1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C05-林中之溪 第二讲作业
故乡杂记

       我的故乡位于辽宁省西部,隶属锦州市,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部。是一座融历史之厚重与沿海之文明于体的新型城市,义县是辽西古城,历史悠久,自燕秦设郡、汉武立县迄今已两千多年。地处“辽西故道”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义县古代称昌黎郡,从燕到北魏二百年间,昌黎郡是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曾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尽管离家很早,但是对故乡的关注甚至是祝福却永远是割舍不去的主题。
       先说一说闻名中外的集义县厚重历史文化的代表——“大奉国寺”。奉国寺位于塞北佛乡、神奇义县古城东街,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是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堪称为世界之最,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殿内梁枋,门拱有飞天、流云,辽代彩画,四壁绘有元、明时期壁画。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由梁、柱、枋、斗拱组成的框架支撑。大雄殿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九间,长48.2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达21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殿前开七门,殿内主供七尊大佛为辽代所塑,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宏伟壮观、精神超逸,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米以上。尤以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合座高达9.5米(同时背坐观音菩萨)。因“过去七佛”并列一堂,佛祖释迦牟尼偏居其中,为佛教界独一无二,故又称“佛祖道场”。诸佛像高大、庄严、俊秀,历尽千年沧桑,仍然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佛教界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2005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名,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发表学术报告,称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文物专家杜仙州在调查报告中赞誉“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中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辽代七佛像高大庄严,权衡匀整,柔逸俊秀,神态慈祥,极为壮丽。梁架上飞天面相丰颐美悦,色调鲜明绚丽,是国内极为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鉴赏家、文物专家杨仁恺在《中国书画》一书中评价辽代彩绘时指出“奉国寺大雄殿梁架上彩绘依然保存很好,光彩夺目,其中的飞天造型特佳,犹存唐代风标,甚为稀见。”主持过奉国寺维修工程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烈,曾评价奉国寺大雄殿为“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建筑规模是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古建筑史学家曹汛说:“大殿九间是佛教建筑顶了天的极限,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全国古刹千百座,奉国寺大雄殿是穷极伟丽的。”学者周德仓发表文章对奉国寺给予极高的赞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东北地区并不是中华文化中心,但是,奉国寺却以它突出的特色和完美的遗存,使辉煌的中华文化通过建筑、雕塑、彩绘等艺术形式展现给世人。”来观赏大佛寺的游人很难看到山门,就因为它立在城外七里远的小七里河子空场上。那个鲁班用过的墨斗子至今 还悬挂在大雄殿的横梁上。因为主人不在了,它也就不再自动打墨线了。当初用麻绳捆裂柱倒也灵验,至今九百多年了,那立柱还结结实实地立在那里,柱头下边还垂着一段余下的绳头。
       历经千载,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原始建筑无一不遭破坏毁灭,唯独供奉列尊佛祖的奉国寺不可思议地退却了五次历史上的劫难,而雄姿依然。一劫——金灭辽战争。二劫——元灭金战争。元大德七年(1303)碑刻记载:“……兵起,辽金遗刹,一炬列殆尽,独奉国寺孑然而在,抑神明有以维持耶,人力有所保佑耶……”三劫——元代大地震。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今宁城)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奉国寺,周边房屋均坍塌,而奉国寺殿宇仍巍然屹立。四劫——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1948年10月1日,奉国寺大雄殿殿顶被一枚炸弹击穿,炮弹落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双手之中,有惊无险的是炮弹没能爆炸,只是损伤了佛像右手(1950年原辽西省拨专款派文物专家刘谦对其修复)。五劫——文化大革命。1966年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拆庙毁佛。奉国寺也先后有全国各地数十起红卫兵光顾,扬言要铲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在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面前,第五次劫难又一次退却。更为惊奇的是,奉国寺地处义县最低洼之地,但无论洪水多大,都淹不到寺里。古往今来,奉国寺佛祖道场、佛祖显圣地、七佛法力无边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充满了玄秘神圣。令无数虔诚的人们向往朝拜。
       说完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不能不说说义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史实。远的不说,光说说著名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也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毛泽东主席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听老辈人说,攻打义县死伤不计其数,如今义县的凌河边上北城门依然伫立。满目沧桑地望着这片血与火交织的土地。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中不得不提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朱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炮兵部队的缔造者之一。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1948年10月1日在解放义县的战斗中牺牲,是东北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解放后,义县人民为了纪念朱瑞将军,在烈士牺牲地竖立一块纪念碑,上书:“朱瑞将军,解放义县。不幸牺牲,人人感念。碧血丹心,昭然可见。立此碑碣,永垂风范。”原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题写了“朱瑞同志纪念碑”七个大字。1993年经省0批准,烈士陵园被列为辽宁省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家乡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还有很多。建于北魏的义县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东北地区年化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艺术宝库,宝库内的魏碑被梁启超康有为称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此外还有义县化石馆、宝林楼、老爷岭以及医巫闾山风景区,同时义县的美食小吃相当不错,尤其豆腐皮更是全国有名,到义县旅游绝对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尽管说了许多,但其实我对家乡的了解只是九牛一毛。汪国真有句诗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又说“最好西湖不是故乡”可见是太精辟了。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故乡人,它的文明,它的历史,它的悲欢,它的博大精深……太多太多我不了解的东西,需要补课。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故乡的热爱,只能遥祝家乡更美好。这可是所有和我一样身在异乡游子的共同心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0 2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和悦) 的帖子

此文关于故乡小巷的叙述质朴、纯真,写出了故乡两条小巷的独特之处,和给自己留下的那些特殊记忆。基本符合散文的架构。
    建议如下:
    第一段,关于故乡的概念没弄清,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就是故乡。
    第二段的交待对全文没有任何意义,可以删去。
    第三段、第四段可以合并,简要写出,小时候,只认识两条路。
    第五段、第六段的描述比较详细,写练就的轻功一段真实、独特,但也因为过于真实,且没有思想上的提升,显得有些粗。可以加一些或烦恼、或快乐、或得意的心理描写,或加一些感悟性的文字。
    第七~九段写黑窄巷子,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如果能在第九段后面,加入一些后来体会到妈妈温暖的手带给自己的安全感方面的内容,就更好了,可以使第十段的梦更加顺理成章。
    最后两段的收尾,写得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0 2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安徽)树) 的帖子

此文开篇由古诗引发出作者对故乡的美好记忆,中间主要记叙了清明扫墓、偷瓜两件事,最后写现在最喜欢的游戏是QQ农场结尾,结构完整,叙事详细,抒情得当。清明扫墓部分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偷瓜部分生动有趣,充满童真。如果能使文章脉络更清晰一些,会是篇好的散文。
    建议如下:
    中间部分,原文有两条线,一是时间,二是事件。但时间这条线显然相当残缺,只有三个时节:清明、六月、七八月。文章对六月的描写和清明扫墓、七八月偷瓜相比,相差不止一个重量级;且按时间顺序写故乡,却只写了四、六、七、八月,太不完整。因此从时间这条线来看,文章显得既不均衡又不完整。所以不如舍弃时间这条线,只写事件——清明扫墓和夏季偷瓜,这样文章就脉络清晰了。
    文章在取材时要舍得删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1-2 23:11 , Processed in 0.1111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