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34|回复: 3

[转帖分享] 中国近代的几次废除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5 05: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中国近代的几次废除中医
源于网络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尽信医不如无医  ”的说法,其实也就是对当时中医的不尽人意的抗议。
    鸦片战争后,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思想的传入中国,和中国面对“东亚病夫”的帽子,面对着瘟疫、天花、疟疾、痨病等疾病的肆虐,面对着初生婴儿和孕妇极高的死亡率,面对着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和面对着中医对这些常见疾病束手无策不作为和荒诞迷信不科学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站起来反对中医。
    其实开始是中医首先在嘲笑谩骂抵制西医的——清朝末年,外国人开始来华兴办医疗机构,迅速地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这对于那些不肯学习,不愿学习,或没有能力学习外来医术的中医生来说,无异于“抢饭碗的强盗”来了。然而,尽管中医生那样恶毒地骂别人强盗,但“强盗”开的医院却总是门庭若市。先是中国的达官贵人优先选择“穿白大褂的洋医生”看病。后来,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优先选择洋医生看病了。中医的无能和西医的强势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学者们便开始起来探讨中国的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就引爆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这场争论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起始人,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清朝末年的中医存废之争完全不涉及国家利益。中国本土的医生是私人性质的,外来的医疗机构也是私人性质的。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都有选择自己所喜欢和信任的医术的自由。你觉得西医好,你可以选择看西医;你觉得中医好,你也可以选择看中医。在政府官员中,李鸿章既看西医,也看中医。曾国藩则“决意不看中医”。尽管他们都是政府的股肱人物,但是,他们的偏好并不影响国家的医疗政策。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设立卫生部,医生的开业和执业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医生的“饭碗问题”完全不需要李鸿章和曾国藩们去操心。由之,当时的中医存废之争,既不影响政府的中医政策,也不妨碍中医生们的开业,当然也不存在患者看病是不是可以报销,报销额度有多大的问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05: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改变旧传统、旧文化的队伍逐渐增大。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余云岫、陈独秀、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胡适、鲁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其中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一句最为著名。
     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从那以后,中国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科学教育问题。于是,大学该不该开中医课,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医存废之争的基本内容。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理直气壮而且果断明确地拒绝了在大学开设中医课。当时的政府在教育部第一届临时教育会议上,通过并于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前后颁布两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把“中医药”剔除教育学科,而是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1913年颁布的第二个《法令》依然没有中医。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14年,当时的教育总长汪大燮主张废除中医中药,取缔中医教育。接着,江西省政府颁布了取缔中医章程32条,与汪呼应。
     1923年,国民政府通过了“取缔中医实施细则”。1925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禁止中医进大学”的法令。由此可见,中医药不许进大学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
     不过,在那个时候,中医教育的主流是师徒传承模式。全社会也不存在“学生就业”“教师评职称”“医生考行医执照”等问题。由之,中医界对大学该不该开中医课也很想得通。大学不开中医药课程,想学医的照样可以学医,想行医的照样可以行医。读者不难看出,这两次中医存废之争都没有形成太大的利害冲突。是故,也就没有导致任何社会振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05: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1928年,国联(联合国的前身)的官员来中国考察,发现偌大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居然还没有卫生部。于是,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成立一个负责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机构。就这样,中国才首次有了卫生部(当时叫全国卫生委员会)。这个机构一成立,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谁是医生”。给那些开中医单子的,推拿按摩的,拔火罐的,放血的,刮痧的,烧香划水的“中医生”颁发行医执照行不行?有人估算过,如果给这些人发行医执照,中国人口的70%都将是医生!
    1929年,首届全国卫生委员会的委员们齐聚南京开会,特别涉及了这个“医生资格问题”。出席全国卫生会议的委员一致认为,医生需要一定的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知识。中医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中医生不够医生资格。国家应该逐步废止中医,而不应该盲目地认同中医生行医。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会上讨论了四项关于“废止中医”的提案,最后通过了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禁止开办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停止中医个体行医。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当时的西医生人数太少,中医生遍地都是,单靠西医生承担不了全国的医疗卫生职责。鉴于此,余云岫先生提出一个方案,建议只给当年已经年满20岁的中医生颁发行医资格证书,今后不再发。以这种方式,花4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彻底废除中医。这个方案不但涉及中医生的自尊心和饭碗问题,而且还涉及中医生们的“传宗接代”问题。不过遭到了顽固旧势力的反对和批评。主张废止中医的余云岫、汪企张等,纷纷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针锋相对的文章,回应中医界的批评。1934年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和《再论所谓“国医”》的发表,建议取消“所谓国医”。在舆论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存废中医之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中医存废之争”。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趋于平和。从那以后,国民政府内忧外患,相应地,“医生资格问题”也不了了之。

    1946年国民党教育部取缔仅剩的两所中医学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5 05: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了。国民政府没有解决的中医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头上。于是,在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上,新中国的医生们继续讨论了“中医存废问题”。余云岫在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主张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和四诊八纲。当时的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同时设立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并宣布停止中医带徒,实现中医逐步消亡。并引起废存双方新的争论,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中医存废之争争论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共识,叫做“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同时,“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开始兴起,1955年中央确定中西医结合,创建新医学的方针,同时,医学界提出一个口号:“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包括引导中医生自我进步,和对长期累积起来的医疗陋习进行整顿。应该说,这些共识和措施是正确的。可是,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还不到3年,就实行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经提出过“两个合作”的设想。朝鲜战争一爆发,首先使“两个合作”当中的“与爱好和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合作”进行不下去了。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合作”也进行不下去了。事实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一直在封闭状态下生存。无论是医,还是药,都没有得到半点国际援助。更要命的还在于,国内政治环境也极度恶化了。从旧社会过来的医生,不是“具有帝国主义背景”,就是地主资产阶级出生。由之,“西医中国化”和“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力量都丧失殆尽了。
   
     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极端缺医少药的背景下,毛泽东丢掉了他1949年关于“中医是旧医,西医是新医,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讲话精神彻底中断了“西医中国化”和“中医科学化”的进程,并为此撤销了两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老资格的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和贺诚)的职务。不仅如此,在“三大改造”运动中,毛泽东还以“解放中医”的名义,把中医全面纳入了国家医疗体制。
    从此,中医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中医药所面临的困境只不过是由显性转成了隐性。中医问题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讨论,更不可能得到任何形式的批判。由之,中医当中固有的思想和方法上的陋习,被当成“传统”而延续下来了。原来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被全面地掩盖下去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7 06:41 , Processed in 0.0903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