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7|回复: 5

[原创] 洪洞走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6 13: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刘建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若不是出差或走亲戚,很少会到山西临汾的洪洞县来旅游,毕竟要旅游的话,桂林西双版纳武夷山或者台湾香港等地是首选。我因为出差跑业务,就来到了洪洞县。
  一
  最早听说洪洞县这个名字,是在《玉堂春》这个戏曲中,中间有一段苏三起解就这么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从临汾市到下属的洪洞县才20多公里,坐火车更快捷仅20分钟。
  一出洪洞火车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后来在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近期正在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所以全新的洪洞县城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的心情。真希望,验收小组的领导离开后,洪洞县人民能继续保持这种整洁和美观,也希望政府领导能一如既往地常抓不懈。这是一个小县城,一共才四条公交线路,运行的是小公共汽车,还没有苏南的镇区大,管理也轻松呀。
  在洪洞的大街小巷,有一个特色,却是全国各地绝无仅有的,卫生间不叫卫生间,统统叫解手间。当然也可能正是创建卫生城市吧,这些公共解手间外观建造漂亮,里面装修高级,一尘不染,干净卫生且别无异味。
  全国各地,“解手”这个词也常用着,就是特指小便啦,这是有来历的。大明朝的头三位皇帝期间,从山西大规模移民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一路上双手反背捆着,长绳子一串串地牵着,离开洪洞县。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以致于,现在我们口头继续使用“解手”这个词。
  对我外地人来说,没有机会去考证,洪洞县把公共厕所是何时统一定名为“解手间”的?在此统一定名的过程中,有抵触吗?咱就不得而知了。相邻的临汾市,却不使用这个名词。这个特色,我个人觉得蛮不错的,它是大槐树文化的延续,给人一种新鲜感。试想:在明代初期移民之前,洪洞肯定没有“解手”这一词;在押解移民过程中,极可能移民向东已经走出了洪洞县界了,才逐渐有人要方便,才逐渐逐渐把“解手”一词广泛开来;那么“解手”一词,就有可能发明和发展在去各省县的道路上了,如今却成为洪洞的一个特色,不能不说洪洞人的聪明呀。
  为此,我特意给解手间拍了照片,相信所有人在全国各地旅游,都不会自感无聊地去拍厕所的照片吧。
  二
  作为洪洞县的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大槐树文化了。
  记得,多年前,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主讲《胡雪岩的启示》中,曾说过:“中国人无论出外打工求学,还是移民到哪里,都是把父母扛在肩膀上走的。”当然他说的是,把父母无形中扛着走,也就是说,中国人都有一种思乡的观念在脑海里,无论你去何方!
  洪洞的大槐树之所以出名,成为华人的寻根之地,正是中华尊祖文化的体现。在大明朝的头三位皇帝时期,因为推翻元朝过程中,华北华中等地战乱频繁,使得这些地区人口锐减,以致于千里无人的境况,而山西地区却人口旺盛,加上其他地区逃荒进山西,便是人满为患的了。为此,由朱元璋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到华北华中地区,而所征集的移民都陆续集中到洪洞大槐树下,所以统一向外面迁移。被迁移走的人民,含泪告别故地热土,越走越远。到了安置地后,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父亲告诉儿子,爷爷告诉孙子,传得久远了,就不记得到底老家在哪里了,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棵大槐树,当年一步一回头,看见的还有大槐树上的老鸹窝。至今,一首民谣仍在传唱:“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据不完全了解,当时移民总数达到了100多万。而这100多万的人,在安置地居住后,经过六百年的子孙延续,其后裔的总人口将达到数亿。当年移民较多的地方是山东,至今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山东人,是山西移民的后裔。
  进入“大槐树文化园”景区,大门是近几年开发根文化修建的一座超巨型的根雕,象征着:这里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话说门票还有点贵的,在门口听见俩小伙在调侃说:“咱这不是回家了嘛,回家还要买票呀。”从大门买门票进去,一面大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近几年某书画大师题写。凝望着这个“根”字,可能每个人都会很有感触。我的家族,便是上不可考,从近几年修了家谱得知,我们刘姓一世祖,元末清初定居在我们那里,至今已有十五六世,有多种说法,或来自靖江或来自徐州,有说来自山东,也有说阎应元主守江阴八十一天,城破之际避居于此,但总的来说,就是上不可考。然而我们刘姓又不愿意去挂靠到附近新安的望族刘氏祠堂中,以此便无法得知,一世祖来源何处了。
  古大槐树和二代三代大槐树,是这个根文化园的主要景点,位于文化园的东部,也是游人必到之处。倘如来到文化园,未到此处参观或祭拜,那不能算来到洪洞了。第一代大槐树原址,就是当年移民们在此集结的地方,在民国初年,当地名士出面筹资建造了石碑,刻上文字“古大槐树”,让来寻根问祖之人祭拜。因为大槐树在清代中期被汾河大水冲毁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二代三代大槐树,都是由第一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倒也枝繁叶茂的,被挂了许多的红黄绸巾,应是寻根问祖人所为吧。
  在这个古大槐树石碑后面,据说古大槐树的真根雕,人们纷纷手摸槐根,照相留念。于此相邻20米处,是仿古修建的大槐树假树,而每天都会在假树前,有移民真实场景表现。几十个演员表演十分卖力,在背景音乐的气氛烘托下,以致于许多游客观众竟然都热泪盈眶的。便如我与此毫无关系的人,也不免感慨万千,暗拭清泪。表演的是移民场景,表现的是那种骨肉分离的景象,就是现在我们用闭着眼睛想想也是的,这种老父送别子女,兄弟送别姐妹,岂不叫人痛断肠呀。去山东的五兄弟,预料到今后不会再相聚,便把铁锅摔碎了,各自拿上几片,相约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
  还有许多的移民过程中的故事,共同指向一个地方:洪洞大槐树。当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有一次脱下脚上的袜子,看看小脚趾甲上,是否开瓣的?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因为时间关系,文化园内的其它景点,如献殿、祭祖堂等就没再去看,便出园了。
  三
  到洪洞旅游,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决不能忽略,尽管她没有什么历史功绩,但却家喻户晓。她就是苏三,花名玉堂春。
  从洪洞火车站出来,向南步行不到五百米,便可以看到古朴却不失庄严的关帝庙。在关帝庙两侧的钟楼鼓楼,远远看去很有特色。从这里可以买关帝庙和苏三监狱的门票联票,这个关帝庙的出名,也是与苏三有关。据说,苏三起解从监狱里押解出来,先到关帝庙祷告一番,然后才走到大槐树下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洪洞县里没一个好人。于是,苏三在冤案昭雪后,便到关帝庙还愿来了。如今,洪洞县大做苏三文章,当然在关帝庙旁边立碑一块“苏三还愿处”,以供怀念。
  关帝庙里面的偏殿,是与苏三相关的实物证件或复制品,以此证明,苏三却有其人,并非小说家杜撰。当导游向我解说这些的时候,我都不需要洗耳恭听了——这戏文咱熟得很。但导游讲到王景隆报复洪洞沈家时,觉得有点过了:洪洞的马贩沈燕林从北京苏淮妓院把苏三买回家,在古代是合理合法的;在沈家被大婆陷害,在古代也十分普遍和正常;冤案的造成是大婆皮氏和洪洞县令;所以,苏三的情人王景隆当了大官,三堂会审为苏三洗冤后,把沈家其他人全部充军发配,沈家房屋推到,挖成池塘,是否手段狠了一点呢?貌似,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都拍手称快,无人去换位思考一下,足以说明,我们国人至今尚不知,何谓人权?
  从关帝庙到苏三监狱,只需步行就可以了。
  苏三监狱其实就是明代洪洞县衙的监狱,就因为关押了苏三,如今便以此为名了。据一些专家考证,这苏三监狱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监狱。尽管文革期间,也有所破坏,但基本保存完好,略加修缮便可恢复原貌了。从外面大街上看去,貌似与北京的四合院差不多,假如不是挂着监狱的匾额,都以为这是某单位的办事处呢。进得院门,花了30元钱,叫了一个讲解员带路参观,就此学习了很多的古代监狱知识:如墙角有一个死囚洞,假如囚犯各种原因死在了监狱中,就从此洞抬出去,而不走其他通往大街的门;在普通牢房和死囚牢有一条通道,名曰:虎头牢,其实吧那不是老虎,但长的就是一个老虎头,却是龙生九子之一——狴犴,虎头牢大门是双门双墙,形成高1米、宽1米、长近3米的通道,两端各有一道门槛和门扇,一道朝右开,一道朝左开,据说很有效地防止越狱,万一逃犯在惊惶失措逃跑时,往往只会按常规,朝一个方向开门,加上里面很黑,那就越拉越打不开门了。
  两次弯腰从虎头牢穿过,便到了死囚牢,苏三曾就关押在这里。为了关押犯人,可谓煞费苦心呀。你看:南围墙厚达1.7米,里面灌满了流动沙砾,一旦犯人挖墙的话,那沙砾就滚动下来自动堵塞洞口,挖得越大,堵得越多;院中央的一口水井,定名苏三井,也是沾了苏三的光,毕竟明清两代,除了苏三,难道就不关押其他死囚了么!这苏三井可能是我目前见过最最狭小的井口和井壁了,目的很明显,成年的死囚谁也无法投井自杀。死囚牢一共有两间开放的展厅,西边一间是苏三住过的,还铺了草席子,比东边的那间死囚牢好在,有一个门窗,能有一丝阳光照进来。那就来到东边的那间死囚牢参观,里面做了一个死囚模样的石膏人像。导游说:“这里是完全没有光线的黑屋子,一般关进这样的黑牢中,三五天内必定被拉出去砍头了。”哦,原来,黑牢一词,也是从这里来的呀。
  从死囚牢穿过去,重新到达了刚进监狱大门的那个大院里,两侧的房间也是展厅,一个展示了明代的所有刑法,从凌迟到鞭杖,不一而足。我是一个多嘴的人,喜欢用肚里的那可怜知识,和导游交流。不知道是导游没听过还是导游不想与我争辩,我告诉导游,当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割了三千多刀才死的,还有那个杖责打屁股吧,里面有奥妙,给钱的话,杖举得老高,把屁股表面打得鲜血直流,其实根本没伤到筋骨,假如不给钱,那衙役打板子时,上面垫一张薄纸,居然薄纸不破,而被打之人却能打得奄奄一息——咱中国人,这方面的创造性,可谓全球瞩目哦。
  四
  游完了苏三监狱,便可以出门了。我踌躇了一下,让导游帮我照相。我站在苏三的雕塑前,摆了两个姿势,拍几张照片,表示来到了洪洞旅游,以示纪念。
  苏三,也算是洪洞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吧。人们纪念苏三,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因为苏三与王景隆那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自古至今,爱情故事,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渴望有真正的爱情,但是人人却没想过,如何去对待爱情。
  我写下此文的前不久,网上新闻报道,重庆的“爱情天梯”的女主人公谢世了。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感慨的真实爱情故事,小十多岁的丈夫,仅是为了妻子能方便下山,用五十多年的时间,修凿了六千级石阶,从山顶一直修到山下——这可比说一万句“我爱你”更实在吧。
  王景隆当官以后,为苏三平反了冤案,然后辞官,把苏三正式迎娶进门,从此以夫妻名义一直相伴到老。这才古代,就是现在也是为数不多的。人,首先想的是食物,然后是名利。爱情到底有多重?谁也说不清。只有许多流传的爱情故事,来诠释爱情这个词汇,是怎么一回事。
  正因为完美的爱情故事太少了,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为此有所追求。无疑,苏三历尽苦难,终于苦尽甘来。或许,爱情就是必须经历磨难的,没有磨难的爱情,很难坚持到最后。在当代的物质世界里,爱情是一个无奈的词,任凭说得好,唱得好,总难抵挡各种诱惑。(完,约460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6 21: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7 15: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幽篁兄详尽的洪洞介绍,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大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后人看来很会利用这些为自已造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0 1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我去过,下次再去山西,一定到洪洞县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14: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会员又回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4 2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听说“苏三离了洪洞县”这词。。从没想过洪洞县是个什么地方,看了文章,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4 00:54 , Processed in 0.1081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