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3|回复: 14

[原创] 山西四印(新人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2 1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煤祸

火车急速行进,窗外所有事物只在视线内停留几秒便跳跃到下一处,田地挨着田地,山头接着山头,当地人每日看惯的场景,在过客眼中,都成景致。

习惯在别处寻觅风景,是我们共同的病症。

车到山西境内,平坦的苍茫大地加上充足的阳光普照让人眼神一亮。出川时的无数隧道、群山蔽目被远远抛在身后,如同走出谁家锦簇庭院,来到另一片天地,心胸也开阔起来。北方平原,始终有一种浩浩荡荡的大气让江南艳羡不已。差异是对等的。与冬季南方的郁郁葱葱青山绿水相比,这里的风景灰黑一片。灰是自然本色,黑则另属他物。冬季里,粮食入仓,农民闲歇,夏日的绿被刺骨的冷冷冻收藏,只待来年。于是,只有雪和黑抗衡。白花花的雪覆盖着,却怎么也遮挡不住黑的入侵。黑能染白,而白不能污黑,这是一条永生的定律。那种颜色在这块土地上扎了根,入了骨,连电线杆上驻足的小鸟羽毛都失了它的本真黑亮,扑腾振飞也抖不落那尘黑煤。即便是浩荡奔腾不息的黄河,也多多少少被它漫天飞舞的薄屑晕染,意境足以让人联想到水墨画卷。

煤,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这片土地的污染之重,全国少有。车厢之内,忧虑持续蔓延。火车疾驰一晃而过所看到的田间地头房屋建筑上的层层黑衣,与环境,仅是表向。

这块拥有众多骄傲的三晋大地上,五台山、云岗石窟、应县木塔、平遥古城,个个独领古文物之风骚。尧舜禹三王、晋北魏朝代落都此地为这块黄土地遗留下几分王者霸气;一代晋商经营的山西票号兴衰浮沉百年后仍有富贵气息在庭院间回荡;<<人说山西好风光>>,并非一曲空唱;余秋雨<<抱愧山西>>,它的厚重与大气,在文人的理性思考梳理中,随处可见。

这一切,又因煤的缘故锋回路转,浓艳的红,有了灰暗色彩。

无数次的矿难,持续上升的死亡报道,欺上压下的瞒报,使这块土地成为焦点。兴也煤炭,祸也煤炭,真正承受煤之祸的,是人。

“人不如钱,命不如煤。”一位食客这样对我说。

亲威的饭店位于山西一座城市的十字路口,位置好,所以十几年不衰。就在那里,迎来送往的无数客人中,少不了开着“斯泰尔(音译)”大型拉煤货车的送煤人。除了眼珠与牙齿白外,他们就像一块黑的炭。他们押煤也要挖煤,都是当地人。外地人是不押煤,他们都在井下挖煤作业,这样的好营生仅限于当地人或是矿主亲属。“人不如钱,命不如煤啊,”其中一人在聊天时突然对我说出一句这样的话。言指自己还是他人,我没有机会问。他们随随意意落座,自自然然点菜填饥,吃道地的内蒙莜面山西素糕,吃罢付钱便走。不喝酒,不拖账,与外地务工下矿的打工者相比,他们是幸福的一群,山西煤人。

我没能到城市周围的任何一个煤矿走过,真真正正的走进煤矿工人的生活与心灵世界,所以,他们的苦,很大程度上是在媒体报道的矿难事故中了解的。然而,隔着一层纸,总归有些朦胧。似乎为我圆梦,命运竟制造了几次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机会,却是揪心的记忆。

应该是三次,在去往郊区的中巴车上,大包小包的打工者操着异地口音坐在他们通往幸福的终点站---------煤矿。然而,遭遇到的却是车主强收高价车费,稍有怨意,立即推人带物下车。粗暴野蛮之举,令人咋舌。尤其是晚上,毫无目标满脸无辜的外地民工被扔在煤矿半路已成常态,这在当地,不算新闻。

这一幕,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车中人不约而同选择了噤声。平日义正言辞的所谓正义、良知、勇气抛到那里去了?几个光头青年的威逼下,我们堂皇的尊严与卑微的民工一道被污辱驱逐。我们怕!怕什么?

一切皆因乱,有乱定有祸事发生。这是至理。这里的乱象,已非一日之久。

改革开放,煤业大兴。加上其他行业的振兴,一夜暴富的人流与渴望赢得最大财富的人数激增,原本安稳平和或是不安稳平和的心态被骤然暴涨的利益吞没。欲望是无止境的,你不操控它,它便左右你。当今社会,太多欲望过盛的人,他们不是被左右,便是完全失控。于是,就有了人富城乱,城乱心浮的中国之怪现状。

正因如此,祸从天降,命如草芥,动辄几十上百条无辜男儿丧身甬道。有良心者,即使没有上级施压、传媒报道也会悉数找回交还亲属薄葬厚葬,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尽人事而全力为之。最怕无良矿主无证挖煤,一旦事出,炸矿掩尸,携款私逃,父母生之养之的血肉之躯,刹那间人间蒸发。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苍天开眼,亦不能令他们复生走出黑暗。

煤祸,因煤而起,因人而止。止倒也罢了,最怕循环。

好在,这里的祸事开始引起重视。国家出台强硬政策,该关的关,该炸的炸,该查的查,虽然煤价暴涨了,民工失业了,地方GDP下滑了,但我们真正希望听到的声音是,再不会有人说出“人不如钱,命不如煤”的悲凉感叹,再不会有人做出半路揪人抛物下车的恶行,再不会因为一些人的贪污失职导致另一些人的枉死。“不见后来人,”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这些年无数次路过并短暂踏足这块土地,不知不觉中产生出一些美好的情感,却又始终对它存有怨意。究其原因,我承认不止是煤,而又宁愿是煤。宁愿这“黑”的入侵是以一种大气直观的表面方式进行,不似现在这样微秒到不可见,不可测,慢慢渗入到心入骨,继而渐渐晕染,在神灵大地营造水墨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语石窟


第一次到云冈石窟时拍下的照片,早被撕碎。

人恨人,是很奇怪的感觉。明明已经无所谓,却偏要做个样子,拿个姿态来自慰或是慰人,以证藕已断丝不连。十几年前的旧伤,疤痕都褪的了无踪影,更谈不上恨。时间,真正是个好伙伴。它是治愈我们任何伤痛的良药,无需付费,凭君任取,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与呼吸与它同行。

当年游览石窟时,四个毛头青年一通闲逛。图的只是它古迹的名声和有拜可佛。不记得是否虔诚,但许下的愿,都与爱情有关。

今日再来,再找不回当年的心情。何止如此,连人都变了模样。少女嫁为人妇,皱纹横生,心态世故,旧恨新伤再难荡起一丝波澜。少年憧憬已变作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直怪罪几年前的手术留下的后遗症,让我记忆力大减。绝非凭空杜撰,医学资料研究表明,麻醉剂量的多少足可以影响人的大脑神经。有年回家,近八旬的母亲不解说,怎么记性坏到连她都不如时,才发现问题严重。可是无法,总不能再手术一回,把剂量减少注入血管索回丢失的记忆吧。人活得很无奈,很多时候身不由已,人为催眠和死亡就是例证。前者已经经历,后者,似乎也只能随人而安。不过那时再无后顾之忧,窃喜。

就像现在,面对石窟,我找不回十几年前浏览过它的一丝痕迹。一片空白!曾经来过?连照片中十几年失去音信的友人面容经过反复搜索都切换不到最初的样子,都是手术惹的祸,我只能以此自嘲。

一生之中,我们失落的东西太多了。只顾往前追赶,不懂拾捡和回头。直到累了伤了走不动了,才偶尔静下来回味回味一些纯真往事。纯真和岁月势成两极,背道相驰,碰不到大智慧者,便永成参商。

此刻,我的纯真年代凭借回忆都找不回来,只能望窟生叹。一叹岁月无情,二叹文化艺术精妙,三叹自己的无知。来时,以为站在这里便可尽晓一切。离去,才发现未知的更多。有时候,越是接近真相,真相却越来越远。接近真相是因为执念,越来越远则源于自身的渺小与浅薄。站在这里,仅仅表明自己曾经在此一游,仅此而已。它身后的谜,我不解,也解不开。

的确如此。面对座座石雕石刻,面对佛、菩萨、弟子、飞天,面对武周山,我一直处于无知的状态。除了一路观赏时发出 “太漂亮了”,“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可能呢”之类的感叹词外,对它的石窟文化,我不能说出只言片语。

明明面对,却又失语。

回家后,虽然利用网络搜索恶补基本知识,终归只是皮毛。好在可以用手机里留作记念的照片,以小儿科的看图说话方式,来弥补文化缺失,为自己所谓的感悟之旅涂抹点艺术光彩,让一张张照片曝光“石书”神韵,佛门禅意。

镜头一:人工雕刻的四根石柱粗细不一,有种大刀阔斧砍下的视觉冲击,颇似男人肌肉的凹凸张力。后面是两塑略大坐佛与无数小佛以及细刻的各类花纹。石柱是本色,雕像却美艳各异,阴阳之感忽然在脑海闪现。于是写下:“用坚硬守护柔美,它们心甘情愿。石为阳,易碎而不折。”此句,寄语男士。

镜头二:镜头拉近,拍下一张色彩艳丽的“歌舞”特写。错落有致,栩栩如生的大小佛像,让你看着看着就会忘记它是石头雕刻着色而成。太逼真!艺术领域里有假能乱真的高明手法,古代艺人令石头“开花”的本事也算一绝。他们的妙手在石屑粉尘中随意游走,便为石头赋予了灵性。

曾有朋友自叹,心如铁石,再不起任何波澜。她爱得深伤的亦重,言下之意,心已死,对爱不报任何幻想。当时除了唏嘘怜惜之外,别无他法。现在,可以劝慰她:“坚硬如石又怎样?将心自比于石者,只因没有遇见智慧与勇气并存的那个人罢了。”

镜头三:北方风沙大,历来如此。加上近些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更是肆虐猖狂。人类可以深锁闺房躲避天灾,石头却要勇敢承担人类犯下的错。另一方面,这也是它的命运。生而为石,必要经历风雨侵蚀。照片中,佛像的脸已不成形,只剩大体轮廓。一个走过千年的人会是什么模样呢?去看古墓。再美好的娇容都成骷髅。一堆白骨,是岁月赐予生灵的最终画像。

那么,还争怨什么呢?坦然承受风沙,淡然面对岁月。当年老时,对孙辈说:“在岁月与风沙之间,有时,风沙比岁月无情。有时,岁月比风沙刻骨。看看我的脸,你们就知道,二者等同的残酷。”

镜头四:一块石头,上写“古道车辙”。与中文对照的还有英日两种音译,与青的石头不同,字迹墨黑。据说上面残破断裂的古代车辙印痕乃是千年所成。“古道车辙?竟不信,用手触之,石痕斑斑还是千年的旧模样。石留迹,情入骨,怕是同理。”这话,只对有情人言。

镜头五:这是石窟最大一尊佛像。仰望着,我一直努力学他的模样,微笑。学着学着发现,嘴角上扬时整个面部都柔和起来,由内而外从心到眼竟自然流露出一种慈悲心境。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下,我就是佛!

无法用更多语言描述看他时的虔诚。这样的笑脸在石窟随处可见,只有他让我看着看着不由自主跪拜在地。屈下的是膝盖,低下的是头颅,解脱的是灵魂。

我们太忙了。张爱玲十几岁就喊着“出名要趁早啊晚了就不快活了”,佛门净地的少林弟子都在紧张排练筹划“欧洲巡演”。金融危机导致读书无用论严重蔓延,孩子不进高中学堂直接走入社会工厂, “反正都为找钱,迟不如早。”出名要趁早啊,出国要趁早啊,找钱要趁早啊,我们心乱如麻,不如一石。

“看着他,请试着像他那样的一笑。片刻间,你也心怀众生了。” 怀的前提是静,倘若不静,则有乱已乱众生之忧。

镜头六:怀疑自己走错地方,不留神踏足到一场“佛宴”。“鼓乐齐鸣,丝竹萦耳,佛音袅袅之声,你可听到?佛观之,俑奏之,伎舞之。嘘,别吵!有人答:俗人,离开吧,且让这里歌舞升平。”于是,赶紧退出。

世间总有一些事物是我们无法触及到的,人心,真相。所以,不妨当当看客,无意而来随意而去。不露事不关已之态,不存偷窥猎奇之心,学会留有余地,懂得退步抽身。为心灵留一块净土,不惹尘埃。让世界多一处净地,不染污浊。

镜头七
镜头八
。。。。。。。。。。。

面对“石书”,再多图片都道不尽它的苍桑,读不完它的博大,悟不透它的禅意。只以一个过客之身浮浅的记录一些文化表象,更不敢保证这些镜头絮语如“车辙”般深达人心。

留痕就好!

一个人的路走得很辛苦,却固执地坚持走着。天色将暗时,气温骤降,零零撒撒飘起的雪花,让一路拍照、沉思、膜拜的沉重被迅速融化,孤独的心猛然雀跃起来。白虽不能掩黑,却可与黑共融,淡而化之。远远望去武周山被薄薄白雪覆盖,石佛若隐若现。经历一天阳光普照、风沙侵扰的山体洗过一次雪水浴后,杂草也会素净的。

看着眼前的白,忽然想到澳大利亚的“红”。在炎热的北澳大漠,有一块被当地土著人视为“圣石”的红色石头,因它可以随天气变化而变色,又叫“变色石。”“红石”的发现引起众多旅游爱好者与探险者的兴趣,然而,到达时却发现,“红石”并不轻易示人真容。原来土著人与政府签定协议,对“红石”采取限时限地参观方式,有些山体属土著禁地,一直拒绝外族踏入。是世代相传的祖训还是有尊严的先见之明保护,因为土著人一惯的缄默又成一谜。所以,直到现在“红石”依然是“圣石”而非“旅游纪念石”。

保护文物而非利用文物,是当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在我国,不知有多少文物被“出卖”沦为经济利益下的牺牲品。我们的文物不是被宣传滥用过度,就是无利用价值弃而不管。真正的悲哀莫过于此。对文物多些人性关怀,对一山一石怀有虔诚之心,不以物为物,才是保护之根本。

出了景区,拍下最后一张摊贩兜售纪念品的照片,站在大门公路旁边候车。寒风凛冽中却发现来往车辆中没有令人生惧的拉煤大车,而不远处就是座座煤矿。后来了解到,为保护石窟免受过重污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煤车在此绕行。为石窟绕行,也是给文化放一条生路。一千五百年前,离开此地迁都洛阳的魏孝文帝知道他的得意之作受此礼遇也当龙颜大悦道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2: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烟女

北方有女,有女好烟。

她们将烟丝媚惑发挥到极致、她们美丽风华的面容被一根大烟袋占为主角、她们把自己融为东北一景,任人说怪。

我不能猜测出几十年前烟业盛兴时,人们对这些吸烟女人的褒贬。至少现在,我以一种无所谓的轻松心态说出东北一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不是相隔太远,不是事不关已,只因时代不同,不敢凭今论古。更因不处其境,难度其心。我宁愿相信她们是出于生存本能,而非“玩”或“炫耀”。换做是谁,严寒相逼下,一丝温热在前,焉能不顾。

所以,提起她们,很善意。

不能否认的是她们的改变。是对憔悴容颜,焦黄手指的自身反省,还是整体社会经济改变下选择的自我消亡自行淘汰,“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已成绝景。

更加不能否认自己对吸烟女人存有偏见。无从解释这种感觉的由来或是依据,不是厌恶而是直观上的不认同。我理解几十年前的她们,却不能认同现代的她们。或许自己应该换位思考:一支香烟,对她们的意义。

这是一个释放个性的年代,也正如此,“释放”的是个性表象,而非本能。“释放”的过程中可以游戏,可以挥霍,可以虚构。却偏离本能人性。

曾有一日,在街上看到一女子打扮另类手拿香烟昂头傲然走过;又一日,在网吧看到几个女学生嘴里吸烟无忌的说笑时,心里失落到了极点。倘若不是烟,她们的芳华会改变几许呢?

片刻间,竟怀念起东北女人的大烟袋。她们起码享受着烟丝带来的温热与愉悦,现代女子多是标榜优越身份,展示另类姿态。旁观者一双冷眼早看到:她们现在的俏模样,便是他年她们的憔悴损。

她们已经年老,她们正在成长。同为女人,不同的是,时代变迁下烟草的亲睐者由广大农村转向城市小众,从群体变为个别。这不是我们应该庆幸的吗?

且慢。

我们不是法官,不能以一已之好恶评判一切。可试问有谁可以接受一群低龄化的学生“女烟民”和招摇与市的“女烟客”? 我们庆幸东北大姑娘的集体华丽转身少有后来人,又要为这些女孩与女人感到不幸。她们吸尽的不止是以盒为标准的数字,还有青春与迷失的心灵。

前车之鉴,是看不透,还是自愿沉醉其中?无论怎样,缺乏自制力的行为,都会衍生祸患,令人不安。不管浅尝还是深陷,她们都是一群需要心灵救助的“烟女。”

她们误解了香烟的意义,表现,逃避,叛逆,沉沦,麻醉是她们赋予香烟的全新概念。然而,谁能告诉我,烟到底是什么呢?如酒一样,“多喝伤肝,不喝则伤心吗”?于此,谁又能独善其身,独处其外。

凭心而论,虽然持有偏见,我却与它有过戚戚然的神交。

“香烟应是男人专利,我一直这样认为。它显示了男人的一种深度、展现一种思考、流露一种成熟,释放一种欲望。甚至在亲吻之时,唇舌际的淡淡烟香也可以让女人心荡神摇,男人与烟,烟与性,似乎不可分割。
   女人呢?倘若非要与烟沾染上关系的话,一定是情或是为情。风尘女子与年少学子的浮华真真是遭塌了香烟的韵味。所以,我的香烟女人,一定是情伤痛到了极点的。
   酒吧内,音乐丝丝入耳,一女子风情万种、红唇冷眼,不言不语,不唱不舞,一任身边灯红酒绿、燕舞茑歌。而她独坐其中,一杯红酒,一支香烟相伴,一整夜的时光便是将相思缓缓喝尽,再将寂寞袅袅吐出。
   又或者:
   夜凉如水,柔柔琴声。一女子轻闭双眸,双颊有泪滑过,却不拭去,只凄美一笑,将香烟放入口中,一呼一吸之间,任眼泪恣意流下。爱了、散了、累了、错了、谁在哭了?疼了、、泪了、恨了、丢了、香烟尽了、缘分止了、一曲终了。。。。。。
   此刻,窗外无月,屋内有音。一曲<<戒烟如你>>曾让初听的我泪流满面,竟然那么的冲动与渴望着自己成为一个如烟女子,傻傻痴痴的爱上一回,然后再在某一日哀哀怨怨地道出一句:戒烟容易,戒你太难。”

这段话似乎受朋友为情所困以烟消愁所记。可暗下里,自己萌生的“冲动”与“渴望”,极有可能去点燃第一支香烟。然后第二、第三、第一盒、第二盒。。。。。。烟丝之惑,没有地域界线,不分东北,不论西南,它只入侵对它感兴趣的人。女人一旦沾染,就和男人一样,欲罢不能。

除非,你能驾驭它。

平遥一行,我相信自己遇到了这样的女人。

慢车开的很慢,逢站就停。快到平遥时,上来一对母女坐我斜对面。起初并未注意,眼角一扫而过,继续看我窗外的风景。风景并不美,但总比看对面旅客嗑瓜子并将瓜子皮扔得满桌满地好。不满在眼神中挣扎了无数回合,始终没有由嘴而发。可也有管不住的时候,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几个大老爷们儿泰然就坐旁边七旬老人颤颤歪歪而站时,我没忍住,爆发了。说完后,仗义侠女般的快感与不合时宜的悲哀并存。

如果有人想描绘出一副浓缩的世态众生画像的话,车厢就是最好的取证场所之一。前提是,必须要有过无座、硬座、软座、硬卧、软卧的出行经历。缺一,便不可概全貌。同时还需明白:看戏者,也是别人眼中戏。戏戏相扣,人人互戏,这就是人生吗?

不看也罢。

闭目休息时,一股烟味扑鼻而来。为什么总有人在车厢内抽烟呢?!中国烟民之多,世界之最。抽烟不分场合,更是烟民之痛。公交、火车上面对这样的不和谐时,更是躲无可躲,退无可退。这恐怕是所有闲情逸致中,极少数伤已又伤人的个人爱好。一呼一吸之间,陶醉(抑或是麻醉)自己影响他人。睁眼正准备怒目相视时,看到她,笑了。

得承认自己很矛盾。不喜欢女人吸烟,却厚此薄彼的宽容老年“烟女”而”苛责”现代女性,对她们吸烟场所、年龄、是否为情上大做文章,划出界线,以辨对错。就像看到她时,我对车厢吸烟人的怨气化为一笑。

真正的失语是无话可说,像在云冈。这次的选择性失语,因为她的美。

应该有八十高寿了吧。典型的北方面孔,一头白发梳理得妥妥贴贴,一身黑装穿戴得干净利落,手拿香烟盘腿坐在硬座上,四寸小脚一盘稳稳当当如同坐在自家火炕般悠闲。一口烟一颗零食,一口烟一颗零食,用她无牙布满唇纹的嘴细细咀嚼,不慌不忙中眼神自然的扫向窗外,眉目神态间显露贵气。如果不是手中香烟,她不会引起我的注意,她的美,因烟而得。或者说她的身上有我在其他无数“烟女”身上看不到的自然。贵气与自然相合得如此之美。

如同前面所讲,烟更多是被现代女人所利用,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有人故意掩饰,有人拼命雕琢,为成为“烟女”而努力不懈学习吸烟。为结果而制造过程,何来真?

我不能知道年青时的她是否真,可她现在与烟相融了。

她有几十年的烟龄?为何吸烟?吸烟为何?她的暗黄脸庞,是我在南方北方看到的所有老“烟女”的共同面容。烟毒之祸都是慢慢积累日后逐一侵略人体,肺部、气管、咽部、牙齿、手指直到曾经令男人心荡的娇嫩脸蛋。它是一个极有耐心的入侵者,离它越近,染祸越深,抵挡不了它的惑,便会衍生为自己的祸。

她没有抵挡住,与东北大姑娘一样是生存本能还是从众,我没有机会问。却陷入对她的猜测之中:她当年一定是大户人家的女子,后又嫁入更加富裕的夫家,优越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她养成这般稳稳当当的坐姿与处乱不惊的淡定。旁边的女儿眼神散乱左顾右盼都不如她,拥挤吵闹的车厢之中独有她那么静。换言之,她是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女人。而烟,锦上添花。

列车乘务员走过时,对她并未劝阻。与私,我是开心的。与公,对他生出一丝不合时宜的悲哀。(无数次的产生不合时宜心态,其实自己才是真正的不合时宜之人)而她,游离于我们之外,自顾享受烟之乐趣。

北方有女,有女好烟。

车到平遥站,有近一半旅客下车,这座有大约2700年历史的城市每天都吸引着无数匆匆来客。游玩、探亲、怀古、考察。。。。。。目的不一,却在同一个目标下各取所需。老人为何而来?是当地人还是走亲威,应该不是慕名前来的旅游者吧。一念到此,忽然将自己先前猜测与这座古城串连起来。这里曾是大贵大商之地,山西晋商创下的 “中国第一”银行与票号任凭岁月怎样蹉跎家族如何衰败都抹不去“富贵”二字的百年华丽色彩。名号可以隐入街巷,钱财可以散尽江湖,独人脉可以世代繁衍。那么,街边偶遇的不俗花甲老人道出的家族掌故,便是一代晋商兴衰史的一纸附页吗?年少懵懂的记忆挽不回深宅大院的荣耀,却可以传承“贵气”。

她也是?猜测终归是猜测。车厢一别,彼此成谜,却促成了这篇拙作。

山西内蒙古一行,遇到很多吸烟女,都为年长者。(“大姑娘一根大烟袋”的俗语直指东北黑吉辽,传播面却涉及到整个大北方。)这与我所在城市经常看到的“烟女”不同,她们多是妙龄。吸烟本是个人私隐爱好,不触法,不违规,乐祸自享。对旁人造成的所谓“二手烟害”只显示在专家专业数据中。纵数中国大地,哪家哪户没有烟民?谁曾理会?谁去叫真?与女性相比,男性世界中不吸烟者倒是另类。人们习惯在自己的小家相安无事,然后习惯在外面的大家漠不关心。无形中,香烟成了一面镜子,吞云吐雾的烟气,让人们看不清自己与身后的人。

庆幸的是,“烟女”还属小众。不幸的是,“烟女”渐趋低龄。写下这些无意赞美老者,贬损妙龄,只是自己杞人忧天般的小担忧罢了。希望她们只是一时迷惑,而非成瘾难耐。真正不愿看到烟气以水墨画的意境在她们身体晕染着色,让今天的俏模样,变为他年的憔悴损。

“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盒不都这样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2 17: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往山西,五台山、平遥、大寨、晋商、云岗石窑,在梦里不知萦徊了多少遍,却无缘领略风采。
听说山西一路“煤景”,想来这云岗石窟、烟女多多少少也有些煤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2 17: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码头,祝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2 2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欢迎码头来到散文,
曾到山西走马观“山”一回,
改个时间再来读文对照帮忙搜索记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00: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楼上滴已经致了欢迎词了,我就不重复了,呵呵
山西煤矿的事,在新闻中知道一些,但远没有码头说得清楚,太可怕了,草菅人命!好在已有好转。
信佛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但山西胜景多,若去拜佛,不会一路呛黑烟吧?~~~
不过,女孩抽烟终归不雅,本人拙见,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总掉线,今天再发最后一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1: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汾一夜


深夜在被窝写下这题目时,马上想到的还有“北京一夜”。这首歌的两个版本是我喜欢的,陈升的成熟苍凉,阿信的高亢宽阔,加上京曲女声的演绎,不失为一首好歌。

“不想再问你
你到底在何方
不想再思量
你能否归来麽
想著你的心
想著你的脸
想捧在胸口
能不放就不放”
。。。。。。。

这应该是情歌,却没有时下一些情歌中缠缠绵绵的自怜自恋、撕心裂肺的无病呻吟,反让人产生尊重。这样的爱与等待,夫复何求?

那对老情人彼此的一夜横亘千年,我的一夜只是一夜。巧合的是,却在不经意间交汇了。

下程的火车凌晨三时才能到达,也就是说我要在临汾呆上一夜。天气寒冷无处可玩,只有在候车室苦度。等待是最难熬的,不仅折磨你的心智还考验你的定力。有结果的等好过无望的期盼。这在情人间,几成定律。在其他,不也一样?

如何消磨这有限光景,候车室转一圈,就知道旅行人各有其招。一人读书、二人分看报纸、三人纸牌斗地主、四人围观。。。。。种种情形,不一而足。火车站内,是另外一场人生戏台。搭建的不华丽,演出的时间短,但总归要生旦净末丑各扮其职唱上一曲才能退场。

在我看来,出远门拿书完全是失策。前一回,一本<<史记>>就原原本本一页不翻乖乖巧巧的跟着走了个来回。自己满脸灰尘,它倒好,一尘不染。自此后,再不拿书,只买报纸只听歌。旅行途中消费不了太重的情感时,不妨来点速食。

近似黄昏,夕阳依旧无限美好。找个阳光充足的位置坐下,背包放在一边,真正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呢。就着开水吃完面包,拿出MP3边享受夕阳浴边听<<光辉岁月>>。冬日的重庆,极少有这样蓝的天白的云热的光照,在北方晒太阳也可以是我回去后和朋友们炫耀的谈资。对于不可得的东西,我们总是耿耿于怀,拼命满足,世上多是奔波的人。

他也是吗?

眼前,坐我对面的男人面无表情、目光近乎有点呆滞。右边是一根木棒,左边一个大大的旅行袋,是民工常用的白粉相间的那种尼龙塑料袋,脏的早没了原先的亮色。里面东西应该不是被整齐摆放而是顺手一扔的效果,臃肿而无形,一床旧絮还是几件薄衣?他的衣服是我不想形容的,不是不屑,而是不忍。当衣料只局限为遮体的功能时,谈什么美?他可曾美过?

他不和候车室其他民工一起席地铺张报纸玩纸牌,也不旁观说闹,只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眉头紧锁,想着心事。也是一个独行客吧。面对面,他想心事,我想他。

没能找到工作吗?刚刚失去工作?没能拿到应得劳资?还是家中出现变故?难道会和“虐工”事件有关?时下,“黑砖窑”事件曝光,受虐者多数为青壮年更有无辜孩童不幸沦为“童工。”离此不远的一个县城正遭受前所未遇的信任与道德危机。“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他日,与清白苏三一道“起解”的,会有哪些丑恶面目?一念至此,和熙温暖阳光下享受的快乐荡然无存,全身寒栗,不禁悲从中来,怒向胆生。同是一脉同胞,同为血肉之身,怎么做出如此天良丧尽之事,不可饶恕!

但愿他不是他们之一,但愿他只经历过生存的艰辛,没能饱尝人祸的苦难。

日头西落,北方的夜阴阴郁郁而来,而他始终歪头呆呆想事不曾注意到一个独行女人对他的猜测与怜悯。看他不注意,又拿出手机,定格住他的模样。照片效果不佳,可模样,再熟悉不过,里面有太多的影子让我联想牵挂。

影子太多了。多年前,我曾经给他们“画”过素描:“身穿蓝色土布上衣,脚穿一双解放鞋,肩上扛着一米长的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行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神态憨厚而卑微。”竹棒,是他们特有的生存标志,因棒而名,他们叫:棒棒。是一群靠出卖体力维生的男人。
他们的影子随街可见,他们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提菜送米,搬家卸货,挑水泥扛石板,只要是你觉得累的活儿,喊一声“棒棒”,他们便会殷勤而急促地跑过来为你解忧。像不像城市人的“保姆?”
那时,因为想要写一部关于“棒棒”的纪录片,我开始寻访他们,在一个社区里找到他们栖身的旅店。店是居民利用旧房改建而成,叫“棒棒旅店”,又因住宿费用低廉一夜一元的缘故,有了“一元店”的别名。这种店,在这个城市有几家,顾客都是“棒棒”,拥有自己的旅店,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他们算不算幸福呢?

找准地方后,与店老板说明来访目的。他告诉我,夜晚来吧,他们早出晚归,现在店里无人。听了他的话,决定夜访。其间,电话同事询问他们是否要来,他们有事缠身,还劝我不要一人前往,以免出事。我以侠女独闯天下的豪迈哈哈一笑而过。

晚上如约前来,他们大多数已经陆续回来,我的出现让他们有些不解、诧异和兴奋,随之就有行动表示。有人躲避,有人自顾吃饭,有人主动与我聊天。无数次对自己说过,怜悯只能慰心,抚慰与同情并不能帮他们彻底走出困顿。一个人的怜悯与一小部分人的同情,对他们而言,杯水车薪。他们需要一个人道的、人性的法律法规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所以,此行的我,冷静而理性。可当真正走入他们的“家,”走进他们真实的个体生活时,抛开伪装,我选择了爽朗的笑。

看看他们的家:昏暗的灯光,乱搭的电线,肮脏的床铺,这样的房间可以供人居住,真正是讽刺!可不住,又能到哪里?有间遮风蔽雨的陋室总比露宿街头更有安全感,在这里,放下一天的劳累,歇歇疲惫的身体,带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让自己痛并快乐着的心灵安然入梦,知足了。

灯下,在院中方桌前,我与各种身份的他们聊天。残疾人、前村长、老光棍、曾经拥有私车的废品收购人、刚刚释放的劳改犯。。。。。。,渐渐的,他们放弃戒备,说尽心中事。当你试图从别人口中知道他的秘密时,不要以一种优越感式的怜悯与施舍与他交换。尤其是在贫穷自卑人群中,给他们尊严,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得到尊重的人,总是快乐的。而他们的不快乐,除了贫穷之外,便是得不到尊重。他们中有些是自身懒惰所致,有些却是被强权和不公平待遇所迫无奈才干起了这无需任何资本,只靠一身血肉肩膀养家糊口的体力工作,一肩挑起广厦万间,一肩挑出百味人生。歧视与侮辱,是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常态,偶尔遭到打骂,大都敢怒不敢言。“忍了,忍着。”这是他们被我问及面对侮辱与歧视如何应对时,说的最多的字眼。忍,能自安,可一昧的忍,反复的忍,极有可能衍生仇恨。

在和一位残疾人聊天中,他的眼中始终闪现恨意。他的故事很心酸。“心酸”这个久违的词,总被我认为应该出现在黑暗的万恶的旧社会,可他就让我的心酸了,却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这是那次采访中、采访后直到现在依然耿耿于怀的一道硬伤。

明明看到,明明体会,明明知道,那层隔膜并不坚实甚至隐约可窥见光亮,却怎么也捅不破,触不到,他们被人为的视而不见,冷漠的事不关已织就,透明的膜,成了永恒的墙。有些东西是经不起回味与咀嚼的。承受苦难可以,但经历苦难的过程却被刻意回避。一念至此,阳光普照过的温暖的我,又一次寒栗,魂回眼前。

对面的他,已经不在。

上车了吧。无论走多远,照片在,他都走不出我的视线。之后的几个小时里,更多的他来去匆匆,在这座城市的一间大房子里走向他们生命旅程的下一站,下一站是什么?幸福,可以吗?无论走多远,照片在,他们都始终坐在我对面,接受一个陌生女子暗暗<<画像>>:

我差点忘记
你还有一个名字
有时还会扮演另种角色
是因
手上拿
肩膀扛
被汗水浸亮
被皮肉磨滑
的扁担

此刻
你手拿它
坐我面前
请允我
一个陌生独行女子
絮絮叨叨
为你画像

你的眼
早已
看惯冷漠
不再炎凉
城市浮华与乡村落寂
一一看遍
你只疑问
为何
炽热眼神所触皆为
冰凉内心

你的耳
早已
被斥浇灌
结伤为茧
倘若呼来呵去成为
城市时尚
人类美德
那么
你可否
请他们全体出局

你的嘴
早已
咬唇出血
学会沉默
如果不怒不言可以换取
微薄劳资
你也
只能在背后
调侃侮辱
戏谑人性
任泪由嘴咽下
苦笑作罢

你的脸
早已
不用着妆
无须雕刻
世间最高超的化妆高手
也描不出你的
刻骨苍桑
沟壑皱纹
而你
只想要一双女人小手
轻轻触摸
慢慢抚平

你的肩
早已
不用健身
肌肉成钢
罗马的男人雕塑也要向你
屈身一拜
讨问经验
他怎知
城市的梁架
高楼的基石
都由你挑起
根扎黄土

你的腰
早已
负重太累
劳损成疾
好吧
女人
请再用你温柔小手
替我疗伤
揉化淤痛

你的手
早已
不再为手
只成工具
不怕粗糙磨损
不懂护手霜功效
大手一挥
指点的不是江山
抱怀的不是美人
只有沉重
请都想想
谁家的重物不曾被他提起
谁家的大柜不曾被他抚摸

你的脚
早已
走遍大街
踏破小巷
柏油与泥泞都被你寸寸亲历
风雨不阻
酷热难挡
一步一印
一印一痕
一痕永恒
与梁架
与基石
搅拌黄土
扎根大地
完成宿命

你的苦
我们都知道
不止皮肉
你的痛
我们都能懂
已入骨髓
社会
欠你保护
城市
欠你温情
人心
欠你尊严

好了
他的像
已画完
看过这副画
你在想什么


得承认,这副<<画像>>画得很辛苦。脸可能是村长的,手可能是老光棍的,腰可能是残疾人的,脚可能是对面陌生人的,这是一副他与他们组合成的民工画像。他们被我们冠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纽带,”然而,这条纽带之重,如同轻鸿。我们始终欠缺他们一个温情而尊重的目光,一个公道的人心。“农民工”这个沉重的话题,是穷任何个人之力无法改变的社会问题。因为诸多原因,我答应他们的纪录片没能拍摄完成,许他们的承诺成空。一诺千金,我没做到。

半夜,列车进站,和所有旅人一样背起行囊踏上火车。下一站是什么?幸福,可以吗?自问时,没有答案。幸福就在前方,它或许会与你迎面相撞或许擦肓而过,却不会停下来静候每一个寻觅他的人。当拥挤嘈杂各种气味混合的车厢里突兀响起<<北京一夜>>手机铃声时,一对“老情人”的千年遥唱竟听的我泪湿双颊。我也该回家了!

临汾一夜,未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1: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南方版主:那里的“煤痕”实在是很重:)

谢谢卧雪版主:呵呵,不知道我俩的记忆是否相似。

谢谢学步版主:现在那里已经开始整顿,但是黑影依旧,但愿将来会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3 08:46 , Processed in 0.1056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