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20|回复: 16

[原创] 对对联的基本认识和粗浅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9 1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对联的基本认识和粗浅体会


    对联的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反,意境相谐,上句仄收,下句平收,避免重字(特殊情况和虚词除外——如“之乎哉也”等);句中避免孤平、孤仄和三平三仄尾;
    句中基本都是两平间两仄;
    平仄就是对对联的声律要求,具体有古今之分,今音就是汉语的四声“妈、麻、马、骂”其中,一、二声为平韵,三、四声为仄韵;
     声律也称作格律,如果违反了格律称作失律(本句内称作“失替”、上下句中称作“失对”);
     用格律对对联进行规范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也就是为了声律上的和谐,说白了就是为了好听;
如果声律与意境产生矛盾,应该以意境为主,这叫做不能“因律害意”;
     从古至今,大多数联人都把立意——也就是意境作为联的灵魂,格律是为立意服务的;也就是说,立意为本,格律为末。当然,立意和格律双佳是最好的选择;
     就如一个女子,不但外表美,内在也非常有修养,多才多艺,温婉善良——秀外慧中;这外表的美好比格律,内在的修为好比立意;
    当然,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秀外慧中的美女——内外统一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说,立意是对联的神(魂),格律是对联的形;形神兼备的对联自然是佳作;
    对联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是对联的联眼,也就是对联的心脏和灵魂,关乎到对联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9 11: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学习!问好高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9 14: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空来出上几句,对上几联,再谈谈感受,惬意哦!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9 14: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好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简意赅的经典总结。为了使本贴更完整、更系统,也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有收获,特将大道不空先生的《学联九法》一并贴来,供大家参考:

1、联贵立意

文学皆讲究立意为先,对联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对联毕竟有其特殊的文学性质,讲究格律对仗,所以格律和意境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以为应先懂得格律,但又不应拘泥于格律的束缚,不宜以词害意。在尊重格律要求的前提下讲究意境的优美,选择最合适的字词。

比如此联:

形需工,意需工,神韵足也;
雅为上,趣为上,机巧次之。

严格要求格律的话,此联多有不工之处。试改为合律之作:

形要工,意要工,神机足也;
雅为上,趣为上,技巧次之。

哪联更好?应该是前者吧。

意的选择很广,但最好是根据心境和即景而定,如勉强成联,则凑对痕迹过重,不够自然。意境本无高下之分,雅俗均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极其华丽的词章组成的联才叫意境联,那样的联和机巧联其实都只是联的一种形式,类似于诗词中的“婉约派”。只要能把联意完整的表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意境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2,联贵推敲

联的句式简洁,字数通常较少。字数越少,越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修饰字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应当注意,要与整体相衬,不可随意取之。

    比如此联:孤灯不照我,冷月更寒心。另一联:  明月不知我,清风也乱心 。两联看上去非常相似,其实表述的意思大不相同,前者写孤独心境,后者写心绪难宁。

    再比如:寒彻心扉飞冷雪;以及:寒彻心扉非冷雪。两句只差一字,意思却截然相反,前句说的是寒冷的感觉来自于飞舞的大雪;而后句则说这种冷意并非因为下雪,而是来自于心中深处的一种感觉。对句也如此:参明尘世是真情;参明尘世逝真情。前者说世上有真情,后者则说世上真情越来越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3,联贵品评



学联不但要仔细推敲自己的作品,更应细致品评他人作品的好坏,既可取长补短,通过找出他人的瑕疵之处,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失;亦可通过揣摩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联作风格。这是品评的一种方法,品评的是联本身的好坏。

    另一种品评则深入得多,通过对对联的品味,寻找作者深心处的感受。比如此半联:愁寄春风风亦愁;以及:愁寄春风春亦愁。两者意思乍看差不多,但仔细品评后,就会觉得并不一样。 如果说的是愁寄春风春亦愁,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或悲怨的心境,满腔愁苦,想寄托给春风随风而逝,然而连春都满是愁苦之意,又如何能寄托给春风?如果欲用在诗中的话,这等句子,适合放在诗的前边,引领全篇意境,埋下苍邃的基调。

    如果改成愁寄春风风亦愁的话,虽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说的是愁苦之意想寄托春风而去,然而愁苦甚浓,连风都被染上了惆怅之意。虽仍说的是愁寄春风,但意境却由悲凉凄苦变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愁意远没有春亦愁那么浓。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句尾,把前边要写的内容小结一下,且留有余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4,联贵变化


大部分对联学习者,有时会出现心生厌倦的情况,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为觉得太难,学不下去;有些人则是因为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人则认为对联是小道,比不上诗词的博大精深。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联学习的方法。学习对联应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开始不宜强行要求平仄等的束缚,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然后才一步步加强格律的练习。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讲究对联的变化了。对联的种类、风格繁多,应该都尝试一下,这样既可以调剂学习的心情,增加兴趣,还可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得到迅速的提高。

   联的变化也有很多种,比如机巧的运用与否,字数长短、句式多少的增加与否等等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联的变化。

如前者:秋霜映月明。这一句话本来隐含有拆字的机巧(日月为明),如果喜欢拆字的,自然就可以用拆字联来对;如
果不喜欢机巧联的,就大可不必理会拆字与否,照样是一个不错的下联,找个合适的对上就是。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否则难免觉得累或者难,而不想学下去了。

再如后者:水;山。水中月;山顶松。水中月色应无影;山顶松枝本傲寒。这种叫加字联,或者叫续字对,挺有意思,学联困乏厌倦时不妨玩些诸如此类的游戏调剂一下。

再看另一种变化:秋风冷落庭前月。此句可以变化为:庭前月冷落秋风;冷月庭前落秋风;庭前月落秋风冷等等。这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如何才能得到相应变化的下联出来?

    多尝试些对联的变化,相信可以提高兴趣的;而且通过对联的变化,可以提高推敲品评的水准。

至于第三种觉得对联不如诗词的,我则大不以为然。对联可长可短,长则千百字,短则二四言,其变化之丰富,诗词难以相比;而且对联比诗词更易上手,自然更易普及;对联学到深处之后,更会觉得有无穷尽的知识可以去钻研;而诗词多半需要灵感而就,未必及得上对联的灵活多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5,联贵余韵



对联和诗词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一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诗有诗眼,联也有联眼,比如方才说的那句“愁寄春风风/春亦愁”,这风、春二字便是句中的联眼所在;另一句“寒彻心扉非/飞冷雪”,非、飞二字亦然。

    另外对意境的把握,两者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样以“意犹未尽”为美。对联和诗词一样,不宜写得太过于直白,意思不宜放尽,如能留有余韵,方是大佳之作。

  比如此半联:云淡过千山。
     五言之句,看似简单,但正因字数太少,反而难得佳作。此句意境颇为空灵,虽云淡,然则能过千山,表面写云,内里隐含人的心怀之意,若能看淡世事,何惧千山险阻,万岭崎岖?立意颇佳,描述也精致,短短五言,空间无限。

    又比如:兰苑流芳春正浓。

此句之妙在于写实,兰花本就清馨万分,一苑兰花绽芳,如何不浓?从浓郁兰香中感觉到了春意之浓,递进之意明显而不觉突兀,句式因此流利自然起再比如:春浓风不起。为什么风不起?是因为春太浓呢。此句和上句都是写春浓,但一个通过描绘兰花的香气而感到了浓浓春意;另一句则是虚写春浓,较之上句,更有回味无穷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6,联贵渲染

好的对联,往往会如同一副水墨画,着墨无须重,用彩无需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所要描述的风景或事物。
    比如此联: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此联上句运用反衬手法,有禽鸣、有犬吠,山反而显得愈发清静,下句则用上了烘托手法,因为雾绕云遮,洗去了山野间的俗气,所以才会幽静清宁。

    好的叙事联等也同样如此,运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人物、事物的风骨脉络,不宜全面实写,可以加入虚写予以描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26 08:56 , Processed in 0.0903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