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3|回复: 14

沉痛悼念红学大师周汝昌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 08: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惊鸿折翅,阵雁停飞,红楼至此空灵玉;
皓月披纱,巨星陨落,华夏周天哭汝昌。
<IMG title=周汝昌 alt=周汝昌 src="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0e655ca755df80d6d0435814.jpg" log-set-param="img_view" log-set-param? editorImg>
周汝昌,天津人,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享誉海内外红学研究集大成者。有六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周汝昌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去世,享年9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汝昌,天津人,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享誉海内外红学研究集大成者。有六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周汝昌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去世,享年9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
  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周汝昌自幼喜文慕学,丝竹粉墨,无所不涉。学程至为坎坷,中经多种灾难。周汝昌先生初中毕业于觉民中学,高中先就读于南开中学,后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附中(今天津实验中学),而后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这部著作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梦缘红楼 著作等身
  时间到了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由棠棣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经六十余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六十多部。
周汝昌 师影(14张)  本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  
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周汝昌回忆,围绕《红楼梦》胡适先生曾给他7封书信,除1封遗失外,另外6封均已于前几年公之于众。   那是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从西郊学校进城,首次叩开位于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的胡宅大门,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后又托时在燕大授课的小说专家孙楷第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拿给他研究。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还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在1954年掀起的那场红学界批胡批俞(指俞平伯)大潮中,刚刚受冯雪峰力邀进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汝昌,迫于形势写文表明与胡适研红的不同观点,但旋即自己也遭猛烈批判。身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先生“对这点儿,是明白的,他很理解”,还向人推荐起《红楼梦新证》来,称其为一部“很值得看的书”,并说:“周汝昌是我‘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   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
周汝昌画作信札(20张)  “研红”路上与另一位大学者俞平伯的交往同样让周汝昌感慨良多。那是“文革”结束不久,他为查找旧稿遍翻书堆如山的陋室,竟意外发现了上世纪60年代之初俞平伯给他的3封信札。其中,俞平伯1963年的一封回信,答复了他提出的4个重要问题:第一是流行本后四十回究竟出谁手;第二是胡适先生倡印“程乙本”的过失;第三是有人大言“甲戌本”是个晚出的本子,理由只是上面已有了甲戌年后多年的批语;第四是愿听他对“己酉本”的看法。   睹物思人,周汝昌感叹:如今能写这种书信的人已十分难遇了。他曾有诗曰:“论学从来有异同,何伤交谊共研《红》。三通遗札逃文劫,字句犹存老辈风。”这首诗是当年周汝昌在北海公园出席招待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宴会上与俞平伯最后一次晤面后所作。   “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又诗曰:“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两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外讲学 风采冠群
  自1974年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之位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后,周汝昌纷繁的学术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应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邀讲说《红楼梦》。即便是在连续担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和步入90岁高龄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来都是不讲任何条件地乐而往之。他曾对笔者说:“只要有3个人愿意听我讲,我都会像数百上千人听讲一样去认真对待,无分长幼贵贱。”   多年来给周汝昌做助手并照顾其生活的小女儿周伦玲说,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父亲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身份赴美一年,她则以研究助理获访问学者身份陪同前往。父亲除研究著述外,还为威斯康辛、普林斯顿、纽约市立和哥伦比亚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其中为亚美协会的那次讲演时间一再延长,成为特例。那天父亲是第一个发言人,讲演题目为“罕见的文化小说——《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00多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他讲演即告结束时,主席特再延长20分钟,要他续讲,后来香港大学的何教授愿意匀出10分钟给他。这还不算,主席见离晚餐还有一小时,又临时提议要父亲再讲!会后晚餐时,很多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太精彩了!”“耳福不浅!”   此外,周汝昌用英语在北京给40多家外国驻华使馆官员讲解《红楼梦》时,场面同样如磁铁聚沙。   2008年,年逾90的周汝昌又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他以独特的眼光指陈《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不近人情之处;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有多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
对话书圣 情注文华
  周汝昌曾这样吐露他一生的学术追求:“我这一生是个大杂烩。我一生要做的有两个大主题,一是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这个完成了。但第二个却半途而废了,那就是把中华文学论艺术论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现在社会上看到的是范文澜先生的注本,从‘表’到‘注’都过于简单。可惜这项大主题,被这运动那运动、这任务那任务的给冲了,50篇中我都搞成了一半,可连同列的‘大表’,除其中一篇幸存发表外,其余手稿都找不见了。唉,半途而废呀!”  周汝昌书法作品
虽然限于目力身体条件,重证《文心雕龙》成为周汝昌无法实现的一大憾事,但此前完成的另一重要主题《兰亭序》的研究,总还是让老人有些慰藉。他曾多次对笔者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由此扩之,1980年香港率先出版了他上世纪70年代写于“避震床”上的《书法艺术答问》,继而北京连续再版,印行数十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在这本类似讲义的《答问》中,周汝昌从用笔讲起,再到“八法”“三分”的结构,尤其是指陈书史书家得失的笔墨,多是闻所未闻的见解。对书圣右军碑帖真伪优劣的评判,更是如数家珍。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最丰富,但是看坏摹本不行。明陈鉴本最好,最能启发人,它保存的原有笔法成分最多、最近真相。”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只是受目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了。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   2002年3月20日,我国首次“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当今我国学术成就最高、年龄最大、跨学科门类最多的一批学者,如张中行、季羡林、徐邦达、启功、任继愈、周汝昌等22人的书法作品集体亮相。此后,周汝昌又以《永字八法》为题,出版了两部书法专著。   与周汝昌书法共生共荣或说滋养其书法的,是他博厚的传统国学根基,自打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他于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便一部接着一部,《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陆续问世。著名学者钱钟书在与周汝昌的往来论学信函中,赞叹周诗押韵“如土委地”。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  周汝昌
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像我这样的人积累一点东西不容易,我现在写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几乎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我女儿简直打不过来。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日无虚度”的周汝昌仅2009年后就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影》、《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繁体本、《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简体本和《诗词赏会新编》5部专著,尤其是那部4卷本的《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将正文(八十回)、脂评与周批三大部分连成一体,构成一部石头记三新版本,供读者读赏玩索。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带有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无法再普通的衣着、难以再简陋的居室、略带天津音调的京腔,记忆翔实细腻、思维敏捷深邃、出言鲜活生动,谦和可亲、著作等身,这就是于斗室书斋中从容坚韧、笔耕不辍的周汝昌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专著
  《红楼梦新证》(40万字),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此书三月内连销三版,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6月影印出版,后增订至80万言,  周汝昌作品
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恭王府考》(12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献芹集》(40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1989   《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曹雪芹新传》(23万字),外文出版社,1992   《红楼艺术》(19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华艺出版社,1995   《红楼真本》(12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华艺出版社,1998   《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东方出版社,1999;   《红楼夺目红》(20万字),作家出版社,2003年10月;   《红楼十二层》 (28.6万字),书海出版社,2005   《献芹集:红楼梦赏析丛话》(40万字),中华书局,2006   《红楼柳影》(24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红楼小讲》(19万字),中华书局,2007   《红楼别样红》(26万字),作家出版社,2008年4月;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20万字),中华书局,2009;   《谁知脂砚是湘云》(16.8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亦真亦幻梦红楼》(18.7万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兰亭秋夜录》   《诗词赏会二集》
学术专著
  《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书法艺术答问》(又名《永字八法》)(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   《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著作
  《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   《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   《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18万字),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成就
  众所周知,周汝昌先生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周汝昌先生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周汝昌先生为我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其研究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周汝昌先生不仅在红学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诗词研究上德高望重,曾主持编订了《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杨万里诗选》等,广受读者欢迎。2008年登上百家讲坛为观众讲解四大名著,获得广泛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8: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选录:

自咏  

为芹脂,誓把奇冤雪。不期然,过了这许多时节。交了些高人巨眼,见了些魍魉蛇蝎;会了些高山流水,受了些明枪暗钺。天涯隔知己,海上生明月。凭着俺笔走龙,墨磨铁;绿意凉,红情热。但提起狗续貂,鱼混珠,总目眦烈!白面书生,怎比那绣弓豪杰——也自家,壮怀激烈。君不见,欧公词切。他解道:“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怎不教人称绝!除非是天柱折,地维阙;赤县颓,黄河竭;风流歇,斯文灭——那时节呵,也只待把石头一记,再镌上青埂碣!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有感  

       嘉漠运时会,人定胜璇玑。
  卅载分花甲,千帆破浪齐。
  贞元律消长,文武道张弛。
  又值三中庆,楼高鹳雀低。

《红楼夺目红》校后再记赋诗
  
       百读红楼百动心,那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语,重上高山悦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徽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有书换万金。

周汝昌悼季羡林先生  

古历己丑闰五月十九日惊闻季羡林先生谢世痛悼不已,敬赋小诗略展悲怀。

  大师霄际顾人寰,五月风悲夏骤寒。
  砥柱中华文与道,渠通天竺梵和禅。
  淡交我敬先生久,学契谁开译述关。
  手泽犹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翰。

  鹧鸪天 自题新著《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晋代风规启令名,
  邺中才调领芳馨。
  惊鸿赋罢微波远,
  叹凤歌成至圣轻。
  人解味,
  玉通灵。
  一编红绪几多情。
  诗心史笔都参遍,
  认取中华文曲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 08: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悼一代奇才、红学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 09: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大师过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8-22 18:27 , Processed in 0.1019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