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71|回复: 8

[原创] 我看方韩之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08: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年春节过后国内最热闹的事件当属打假斗士方舟子和青年偶像韩寒之间的战争了。先是麦田质疑韩寒作品,称“人造韩寒”。继而方舟子参战称要“要把韩寒的神话打破”。韩寒也竭力应战,并准备了各种证据,还悬赏二千万找证明他造假的证据,范冰冰也力挺韩寒,又追加了二千万,并将方告上法庭。一时间挺方派和挺韩派各执一词,闹得沸沸扬扬。

         不容置疑,韩寒作品却有许多可疑之处,有人能提出质疑非常正常。我佩服方舟子的胆识与勇气!支持他的打假行为!虽然对他不了解,只知道他曾经对“打工皇帝”唐骏的学历打假;对肖传国的学术打假,还被肖找人打了,肖也进了监狱;对“大师李一”的打假。在缺乏诚信的中国如果能多几个这样的打假人有什么不好?难道都要相互恭维,相互奉承才算是和谐社会?

        方舟子等质疑派只是根据韩寒父子的作品和资料提出的质疑,我认为并不能算是构成诽谤。我也赞成 韩寒据理力争,是非不辩不明!但我对韩寒所出示的书稿的证据觉得还不够充分!即使经过鉴定,他所提供的书稿是韩寒当时所写,那就能说明文章的作者就是他么?作为作者怎么会连央视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题目叫“三重门”都答不出?那个手稿也太整洁干净了吧?我还真不知道那个作家有这个水平能一气呵成,写出文字一字不改,而且书法精湛。虽然我知道韩寒是天才,但也太出格了。要知道很多作家的手稿都很乱,一般要重新誊清的,有的还要找字写得好的人帮忙誊清的。假如一个人拿着他誊清的书稿就说他是书的作者,这样的证据能成立么?再说就韩寒这样经常在网上写文章、发博文的人还会用笔来写?在电脑上写得快,易改,易认,打出来看着也好看,也不会被人认错。为什么他不用电脑写作?我知道作家叶永烈很早就用电脑写作的,我不相信叶先生能拿出来当时手写的书稿的。所以,韩寒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还要有更充分的证据的,靠同学和帮手的证词也是站不住脚的。我希望韩寒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在我们的孩子这代人中,郭敬明和韩寒都是偶像。郭已经被证明抄袭了,如果韩再有人代笔那可真是孩子们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我是相信文如其人的。一个人的文字一定会反映出他的知识、阅历、情感、性格等的。据传胡乔木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他写的,我知道胡是大才子,可以他的阅历,他的性情能写出来这么气势磅礴的大作么?他只是一个小秘书能有那么傲视群雄么?可以说古今中外只有毛泽东一人有此才学,有此气魄!假如胡乔木拿出当年他手书的文稿就能证明他是原作者么?


    我很赞同曹长青的说法,找几个专家现场给韩寒命题叫他现场写,那还不真相大白了么?

    不管法庭怎么判,这场官司我认为都有积极意义。韩寒赢了,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己的人气也会大增。输了,中国就不会再迷信人造的神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淡云孤雁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08: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韩寒晒《三重门》手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08: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作者:曹长青  


最近这两年读到大约有七、八篇海外网站上转载的韩寒的杂文。那些文章不能说有什么深刻,行文也往往不够完整,层次也经常混乱,但他敢于嘲讽时弊,文字也时常有些幽默调侃,表达了中国百姓的怨气、不满,对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擦边球作用,尤其是他那么年轻,所以我是满欣赏他的。去年台湾那个妖婆陈文茜骂他,我还在台北《自由时报》写了篇专栏抨击陈文茜,也有意让更多的台湾读者了解韩寒。
  
  但看到他那三篇“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后,顿感其观点既错误又陈腐,所以写了篇文章批驳(“从梁启超到韩寒”)。在撰文时就有点纳闷,怎么韩寒的“新三篇”文字这么平庸,甚至“没一个干净利索的句子,更不见任何昔日的小幽默,连年轻人的清新都不见了。”只好自我猜测,“看来真是逻辑一糊涂,文字就浆糊了。”对韩寒从思维到行文的自我矛盾也没多想。
  
  最近读到麦田等人的质疑博文,指出韩寒的文章可能“有人代笔”,于是再回头看一遍韩寒那“新三篇”。可不是吗,这三篇从行文到思维/心态,也不像个喜笑怒骂,满不在乎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写的,反而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有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心有余悸的、精明圆滑的人写的东西。再顺着那些质疑文章,去搜了一下韩寒当年的获奖文章、他父亲韩仁均写的《儿子韩寒》、其他一些对韩寒的采访、报导,加上最近网上一些对韩寒文章的质疑等。读完之后,几乎无法不得出“少年写作天才韩寒”基本上是个骗局的结论。
  
  这个结论大致上是从这五个方面得出的:
  
  第一,从文本分析。使韩寒当年一举成名的获奖文章“杯中窥人”以及先前参加初赛的“书店”“求医”,还有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我只看到节选)等,无论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文上,都明显不是出自一个不到17岁的少年之手。
  
  第二,韩寒、其父韩仁均,以及其他人关于韩寒的回忆文章等,显示太多矛盾、疑点、硬伤。这些佐证上述作品不是韩寒之作。
  
  第三,16岁语文很差的中学生写出2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不合理性。关于他“本人”写的小说,关于文学,韩寒在电视访谈中什么都谈不出,整个一个“一无所知”。
  
  第四,麦田的质疑引起的联想:这世界上还没听说一个可以拿到全国名次的运动员,同时能成为那个国家最有名、最有人气的作家。韩寒真的是体力、智力超人吗?
  
  第五,韩寒对麦田等人质疑的反应和回答近乎气急败坏。这不仅太不正常了,也和去年他面对陈文茜的贬损却表现得超斯文简直像两个人。而且那种连威胁带谩骂的激烈的反应,好像小偷被抓个正着。更重要的是,韩寒父子的回应(我认为基本上是韩父一个人写的),绝大部份非常笼统,没有任何说服力。导致我更相信自己和其他一些网友的质疑。
  
  如果韩寒这个“少年成才”的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如果韩寒是靠欺骗起家并达到今天的影响力,那么他文章思想内容的对错、水平就完全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上述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从文本分析。我在网上找到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那是他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命题作文。由于得到一等奖,所以当年还不到17岁的韩寒一举成名。
  
  “杯中窥人”涉猎广泛,提到列子、老子、李白、胡适、李敖、钱钟书,吴宓、叶公超等人及文章,还引用明朝晚期的记录名人语录的《舌华录》这种相当冷僻的书。该文不仅提到中国古代名人,还说“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甚至秀了个拉丁词。这对17岁的韩寒的不可能在于:
  
  1,一个能在16岁以前涉猎那么广泛的人,必须是个非常勤奋的小书虫。但从韩父的《儿子韩寒》一书来看,其中没有任何他自幼就博览群书的内容;而且韩寒一直是个贪玩、不用功的孩子。即使一个自童年起刻苦读书的人,在自家书房写作(有资料可查),在一个小时内想到这些内容,并组织在一篇文章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韩寒当时是在闭门监考下,独自手写命题作文,能记得(默写)、并用引号准确地引用冷僻的古书,这几乎没有可能。
  
  2,当然,韩寒可以是个记忆天才、背诵天才,但17岁的他,能够思考、理解并在文章中运用那些引言也是基本没有可能的。虽然那篇文章实在并不高明,后半部份更是不伦不类,但文章表现那种对社会因有了阅历而产生的不满、厌烦和犬儒心态,完全不是尚未涉世的年轻人所应有的。这不仅跟韩父笔下的少年韩寒,即使跟今天的韩寒(从他接受采访时的言谈来看)都有很大距离。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该文所表现心态、思维方式,完全不是少年的!
  
  3,即使一个读了很多古书的少年,也很难想像用半文半白的句式作文,如“读之甚爽,阐之未尽,品性如钢,君子固穷,倘若,照戮不误……”等等,更何况韩寒说他没读过四大名著。当然,没读过多少古书的人,多读点武侠,也可能造出上述句子,但那些成年人才使用的句式,展示的心理成熟度,它和“气盛的少年”那种说话句式是非常不同的。
  
  另外,初赛时韩寒投寄的两篇文章《书店》和《求医》,也完全不像出自17岁的少年之笔。其原因和我对《杯中窥人》的上述三点感觉一样,不再重复。尤其是文章所表现的时空环境、感觉,更不是韩寒那一代人的,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对此有其他高手做了很令人信服的分析,可上网查阅。
  
  除了文本上的明显问题之外,那次作文考试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目了然。据报导和韩寒父子的描述,当时的情形是:《萌芽》编辑李其纲把一团纸(而不是文中所说的布)扔进半杯水中,说这就是作文题目。于是韩寒就自己想出了一个题目“杯中窥人”,随后写出了一千一百多字的高谈阔论“人出生就被扔进社会染缸”的文章。这是有三个小时的考试,但韩寒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写完并交卷,放弃了后两个小时。
  
  我设想了一下,如果我去应试,面对这么一个做作的“怪题”,能否在一个小时之内写一篇涉猎这么多内容的文章?你可以说韩寒是天才,但作文是靠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等而完成的一个创造过程,不存在凭空而来的灵感。我是写了几十年文章的人,也被称为“快手”,但“快”是假的,表面的,每篇文章背后都有几何倍数的、读者看不见的思考立意,谋篇布局,层次结构,文字推敲等过程。而在一小时内,别提构思、用手写,即使今天在电脑上写,还可以迅速上网查资料,也是很难完成的。
  
  而韩寒不仅在一小时内“写出来”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文章,更“高级”的是,考方给三小时,考生却只用三分之一时间就交卷了。任何参加过考试的人都知道,要尽量使用给予的时间,反覆修改检查,以期达到最好成绩。对这个韩寒父子花了200块出租车费赶去的、涉及到是否得“一等奖”的关键一战,韩寒怎么可能如此草率?
  
  韩寒自己说,他经常写错别字,那起码也要花时间检查一下是否有错别字吧?更别提任何作文的人都知道,“文不厌改”,哪怕“两句三年得”的唐诗宋词们,仔细推敲起来,也还有修改的余地呢。我自己的文章,经常是改过好多遍之后发出去还发现错字、不满意的句子,或者凭记忆却忘记核实的引述等等,于是赶紧找编辑改正。发过我文章的每一个编辑(当然转载者除外)都遇到过我发稿后一次、再次要求修改错误的问题。而一个不到17岁的孩子,参加一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写作比赛,就这么草率地一个小时就交卷了?如果这么不在乎,就不会那么紧张地赶去考场,甚至压根不会参加这类比赛。
  
  所以,韩寒这个迅速交卷的举动本身,无法不令人推测:这个作文的题目很可能是韩寒事先知道的,而且由他父亲事先写好了,所以才不需要用完三小时来字斟句酌,更不需反覆修改,就可这么轻松地“一挥而就”。而且,韩寒自己说,他不会默写,学校的默写考试,他经常由于默写错误而得负分,后来就用拒绝默写来得零分。所以这篇东西,很可能连现场默写的都不是,而是“事先”写好的。
  
  第二,就这场考试,以及韩寒经历,韩寒本人、其父韩仁均,还要其他人的回忆文章等,显示太多矛盾、疑点、硬伤。这些佐证上述作品不是韩寒之作。
  
  在麦田质疑《萌芽》编辑李其纲和韩父可能串通泄题之后,李其纲立刻在“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一文中反驳说,“事实是直到最后一分钟我才知道评委们决定授权给我出题”,以此证明不存在泄题问题。
  
  但根据《萌芽》主编赵长天的回忆文章,“提出搞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是《萌芽》的编辑李其纲”。点子是李其纲出的,由他出题也明显顺理成章。他强调最后一瞬间才知道这回事,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另外,据赵长天的文章,“上午11点,韩寒才赶到了组委会所在的宾馆。这时,题目已经公开了……”。这语气显示,在韩寒到之前,已有了题目,并不是李其纲说的,韩寒父子到达之后才临时出的题目。
  
  韩寒在反驳文章中说,“我的父亲和李其纲先生直到现在都不认识。”李其纲则说,“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韩仁均先生站在我面前,我也得问一句‘你是谁?’”意思是他们从未见过面,韩父长什么样他都不知道。韩仁均本人在1月27号的韩寒博客里强调,“出题的老师叫李其纲是我后来在有关新概念作文比赛和韩寒的补考的新闻报导中才知道的。”
  
  这三个人都刻意回避了韩父和李其纲见过面这个事实。而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是这样介绍当年陪儿子去考场、并见到李其刚的情形:
  
  “就在一间客房里,作家、《萌芽》编辑李其纲受委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他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这与其说是考题,还不如说是谜语。面对‘谜语’,我在一旁为韩寒担忧:这样一个题目,能发挥出一篇什么文章呢?韩寒思考了一会后,在稿纸上写下了标题《杯中窥人》,显然他已经思考好了这‘谜语’怎么去‘猜’。此后,评委和《萌芽》的工作人员吃中饭去了,留下一位叫林青的编辑监考。我则出去给韩寒买点心。”
  
  就算韩父和李其纲以前不认识,但常理判断:由于是只有韩寒一个人参加的复赛,韩父陪同,到场怎么也得跟那个亲临现场出题的人打个招呼。即使这点不存在,那么韩寒在几个小时后就得了一等奖,在当天的发奖会上,韩父和李其纲怎么也得招呼一下,表示一下感谢等等。刻意回避他们见过面这个事实,不让人感觉在什么方面有点心虚吗?
  
  而且,对这种李其刚称为“行动艺术”的含糊题目,韩寒不仅 “思考了一会”,就在稿纸写下标题“杯中窥人”,而且从原稿(照片)来看,几乎没什么修改涂抹,首页只涂掉两个字,一处增字,稿纸上干干净净。韩寒真的那么天才吗?另外,稿纸上没有《萌芽》编辑部字样,不是杂志社稿纸,而是普通纸张,这也为“事先准备好的文章”或“临时换的稿子”提供了质疑的空间。
  
  在麦田等人的质疑出来之后,赵长天表示,“补考全过程我都在场。而且还有很多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全程都在考场。”这明显不是事实,他忘了自己以前在回忆文章中也曾写过和韩父文章相吻合的一个重要情节,那就是韩寒开始作文之后,除了留下一个编辑“监考”之外,其他人都去吃饭了。赵长天今天为什么要刻意补编一个自己“全程都在考场”的故事呢?
  
  这里有没有几个人合伙参与造假?不得而知。有一个《萌芽》女编辑(胡玮莳)给韩父打电话通知韩寒复赛,也是质疑点之一。但无论如何,他们起码是没有就评委“怀疑”韩寒写作能力一事再仔细做复查。很可能因为《萌芽》杂志社急于要靠“制造”天才来摆脱困境。据赵的文章,“我接主编的时候工资都发不出来。当时也找了市领导,市委副书记出面找上海《新民晚报》,他们答应每年给《萌芽》30万块钱,连给3年(最后给了5年),这样解决了发工资的问题。”最后是中学生“新概念作文比赛”救了这本杂志,使它发行量上升,后来达50万册。

所以,即使当时有评委对韩寒文章表示怀疑,也不会真追究。当然,如果这种推断属实,那么他们今天更不会承认,因为这是《萌芽》的发迹之源,这一挖,岂不一长串的问题都挖出来了?
  
  第三,15岁语文很差的中学生写出2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不合理性。为什么对自己的作品那么陌生?
  
  据韩父的《儿子韩寒》,韩寒一直语文不好。但常识是,能在一小时之内写出那么老道作文的孩子,初、高中那点语文课,实在太是小菜一碟了。他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成为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更不合常理的是,语文那么不好的孩子,居然在初中时就写出长达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
  
  韩父说《三重门》是韩寒在上初中时写的,韩寒则说是在上高一时花一年多时间写的。无论初中、高中,在一年之内,在要完成学校的功课、作业的情况下,写出需要构思故事、塑造人物、编织情节的20万长篇小说,而且还写到这种水平:
  
  该书编辑、作家出版社袁敏写道: “《三重门》的行文似有《红楼梦》的格局,它的用笔又有《围城》的韵味,它的语言藏龙卧虎、吸古纳典。……一个17岁的少年对社会、对人生、对世事、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深刻独到、直抵要害的见解来,那份智慧、那种敏锐,足以让成年人都汗颜。……”
  
  这是没有可能的。无论他是上课时写的,还是下课时写的,还是24小时都不睡觉写的。这都是根本做不到的!任何一个真正写作的人都不会相信的。而且韩寒还表示,他从未看过四大名著。没看过《红楼梦》,却能拉出《红》的格局,还能吸古纳典?
  
  它的不可能性还有一个他父亲自己写的佐证:在《儿子韩寒》这本书里,韩父介绍说,“1997年春节过后,当时韩寒念初二第二学期……我带韩寒去图书馆办了个证……在那里,他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也就是那几次有限的阅览,使韩寒对他的同龄人的总体写作水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并使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他说:那些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太滥太幼稚了,我完全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
  
  这段文字(以及韩父的整本书)清楚地表明,在1997年之前,韩寒没有任何博览群书的痕迹,如果有的话,完全不可能再去看什么少儿报刊,他会扫“一”眼就不屑一顾。一个在97年还流览“少儿报刊”的人,两年以后已经能在文章中熟练引用列子、老子、李白、胡适、李敖、钱钟书,吴宓、叶公超等等,真是只有鬼才相信。
  
  更重要的一点:1997年,应该是韩寒正在写《三重门》的时刻,而《三重门》里,早已旁征博引了许多东西。韩寒自己说他没看过四大名著,但在《三重门》第一章里,就评论了《红楼梦》《水浒传》,以及《尚书》《论语》《左传》《怵济传》《史记》《战国策》等等。不是引用其中个别字句,而是“评论”!
  
  在网上读到《三重门》的片段,以及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引用的章节,更完全不信那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之手。并不是因为其文字好(事实上文字很差!),而是说话的口吻和所展示的思维、心态,整个儿都不是少年的!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书中有一段用“妓女”比喻家教,是这样写的: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写《三重门》时,韩寒只是一个15、6岁的少年,那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对女性正处于朦胧的欣赏、喜爱、渴望接近的清纯状态,不可能会产生中年男人那种对妓女的“欲用却厌”心态。而上述这段文字,显然是中年男人的心态和口吻。
  
  韩寒辩解说,“如果一个1958年出生的人能假装一个1982年出生的人写文章,并获得同龄人很多年的喜爱,稍有常识就知道这不可能。”
  
  韩寒这话简直外行到家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寓言故事,都是成年人写的,而且以中年作者为主。像狄更斯以少年男孩第一人称写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都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把少年的心理、言行描写的栩栩如生,根本不是《三重门》那种成人口吻和世俗。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也都是他中年时代写少年的故事,一百多年来都倍受青少年喜爱。当代著名的《麦田守望者》、《苍蝇王》等等,这种例子数不胜数。韩寒居然说出那么外行的话,这更让我怀疑他的文学底子。
  
  成年人可以模仿少年口吻,道理非常简单,成人经历过少年时代。而少年模仿成人就难到几乎不可能。在音乐、甚至科学方面都可能产生少年天才,但文学领域,对思想、心理、情感、语言运用等几个方面,都必须有基本的成熟度。我对文学“少年天才”一说绝对持怀疑态度。在美国,也有华人少年写出英文长篇小说的报导,但我基本认为那是父母在作弊。
  
  韩寒说,“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文学的快乐就是可以把自己藏起来。”但他或许不知道,成人完全有可能把自己“藏”进一个纯真的孩子里,因为那可能是他(她)曾经的、想像的、或者一直渴望成为的自己。但少年要把自己“藏”成一个“老神在在”的成年人,那是装不成的。
  
  另外一点,大概由于书中有些触犯时局的地方,出版社编辑让韩寒修改,令编辑惊讶的是,韩寒“对小说的修改既完全地保留了自己,又让你觉得你所担忧的某些东西他已极有分寸地做了处理。”对哪些会触犯禁忌,一个16岁的孩子本来就不会怎么懂得,更怎么可能“极有分寸”地处理,跟当局打“擦边球”?这种事情是成人才会有那种心计。
  
  还有一个足以令人质疑的就是,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和韩寒对话”的节目上,韩寒就自己的作品,文学上的成长过程等,完全是“无言以对,无话可说。”甚至连为什么起《三重门》这个书名,韩寒都答不上来,说他“忘了”。在提到他书中的女主角苏珊时,他也回避了。当场一位女观众毫不客气地指出,韩寒对此“手足失措,像只烤鸡”,那笑都“有点惨,有点尴尬”。但在后来杨澜的采访中,谈到赛车、打球什么的,韩寒可是侃侃而谈。
  
  那么到底谁是《三重门》的真正作者?韩寒最近回答说,“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头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而且,韩寒在1月25日的博客中更宣布,他准备在4月1日推出该书手稿,以证明他本人是书的作者。

这好像是很“有力的证据”。但且不说韩寒无论当年还是现在,手抄一遍这本书也完全做得到,更何况,这里有个很值得重视的环节:韩寒父子俩的字体很像。在《儿子韩寒》中韩仁均写道,他曾在韩寒的休学书上签字,结果校领导以为是韩寒自己冒签的,因为韩父的字很像韩寒的字。
  
  韩仁均的一位医界女友(她的长篇纪实被韩仁均修改刊出后被中央电视二台拍成专题片)也在“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一文中写道:“许多熟识韩老师的朋友都知道,韩寒的字与韩老师是极像的。”
  
  以此来看,如果小说是他父亲写的,韩寒拿给同学们看,说是他写的,同学也不会识破。同样,既然父子俩的笔迹很像,那么韩寒堆出多少当年的“手稿”,也不能证实那是出自他的手。
  
  第四,麦田的质疑引起的联想:这世界上还没听说一个可以拿到全国名次的运动员,同时能成为那个国家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韩寒真的是体力、智力超人吗?
  
  我以前唯读过韩寒为数不多的杂文式的、比较短小的博客,只知道韩寒还是个不错的赛车手。以为一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写写博客,业余喜欢玩车,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但刚看了百度的介绍才大吃一惊:韩寒自2000年后,每年都有书出版,其中包括七部长篇小说,十部文集,一本杂志。而且,自2003年以来,不仅每年都参加赛车,而且每年都拿到名次,多是冠、亚军。而且他还填歌词,做唱片,导电视广告片等等。
  
  这样一份“成绩单”,我完全不相信!谁能在全世界找到任何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个国家的著名运动员同时还是一个多产的畅销小说家和政论家。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可兼跨的专业领域。运动员需要大量训练,主要注重技能和体力等,是“动”的艺术。而写作是需要“静”的,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还要勤练笔头。两者所关注的重心、尤其是所需要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它要求的,绝不仅仅是体力、精力!
  
  韩寒在2007年对《南方人物周刊》表示,他一年大概有十二、三场比赛。在三月到十月,一个月有两场,一个月有两周基本上都花在比赛上。这样一个日程表,还要几乎每年出一部长篇小说、一本文集?哪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能相信?我自己写作再清楚不过,哪怕仅仅是出差几天,写作效率就立刻直线下降,因为离开了一种氛围、一种心绪、一种思考状态,要想制造出像样的文字作品,是近乎没有可能的。而我出差的范围、参与的活动,还都是和自己写的东西有关的。而韩寒则需要完全进入另一个和写作完全不搭界的领域!在三天两头到处跑地赛车的情况下,还源源不断地出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最有人气年轻作家。这种“天才”真是只有中国有!
  
  第五,麦田对韩寒在赛车期间还写作的质疑完全有理由。但韩寒的反应和回答则是气急败坏,甚至连人家妻子、自己幼女都拿来用非常流氓的语言消费。这不仅太不正常了,和电视上那个害羞、含蓄的韩寒简直两个人,也和去年他面对陈文茜的贬损却表现得近乎做作的斯文完全不同。另外,那种虚张声势的2000万追查、连威胁带谩骂的失态,完全像小偷被抓个正着的恼怒。
  
  按说,韩寒是公众人物,被质疑、批评、讨论,都是正常的。如果作品不是他父亲代写的,那就应坦然、理性地回应质疑,回答问题。而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应,更说明,那些质疑触到了“痛处”。但迄今为止,韩寒父子的回应(我认为基本上是韩父一个人写的),绝大部份非常笼统,没有任何说服力。导致我更相信自己和其他一些网友的判断。
  
  “韩寒”曾是他父亲韩仁均使用过的笔名,所以对韩父来说,把自己写的东西用“韩寒”的名义发表大概没什么心理障碍,反正连韩寒本人也是他的“作品”。 在麦田的文章刚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署名“韩寒”的东西,很可能是韩寒和他父亲两个人写的,也就是两人分头写,都用韩寒的名字发。但看了韩仁均的自我介绍,他的《儿子韩寒》,以及更多署名韩寒的东西和他们父子俩的背景、经历之后,我的判断是,署名韩寒的东西(包括最近“韩寒”反驳质疑的博客文章),基本上都是韩仁均一个人写的。韩寒的写作团队,大概只有韩仁均一个人。韩寒基本上不会写什么文章,最多能把他随便的谈话写通顺。韩寒参与的,是明星宣传效益部份。
  
  那么,韩寒的“少年天才”故事,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韩寒到底能不能写东西?我想到起码四个方法可以说服质疑者,也真正有效地给韩寒“平反”。

1,给韩寒一个作文考试。不要只是一个人出一个题目,那谁都可能卡壳。让10人,来出10个题目,让韩寒任选一个做。不要只是一个小时,给他5个小时,在有真正监考的情况下写。这样一个宽松的条件下,会作文的人,怎么也能整出篇说得过去的东西。而不会写的人,你给他十个小时,也是写不出来的。
  
  2,把韩父和韩寒真正隔开一段时间,保证没有网上串谋,看韩寒的博客写得怎么样,能否再写本小说出来。
  
  3,找一些有公信力的记者和文学评论者,一起对韩寒做一次电视直播的访谈。不可事先给他题目,就谈署名韩寒的那些作品内容,看他对自己的作品熟悉到什么程度。但这恐怕也有难度,因为韩寒博客宣布“原则上不接受当面专访”。为什么不接受?是不是不敢接受?一般写作的人,对自己的“亲手写过的”作品都是了若指掌,遇到有谈的机会,都会如数家珍般地愿意谈。但在网上目前能找到的韩寒的采访,就文学,他几乎一律是不回答,基本保持沉默。韩寒这种做法,一反全世界作家的常态。
  
  4,如果上述这些韩寒拒绝做。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任何一个购买过韩寒作品的人,把韩寒告上法院,起诉作品不是韩寒本人写的,自己被欺骗,韩寒要负法律责任。那么在法庭上,韩寒就必须回答、必须展示,为什么作品是他写的,什么时候写的,怎样一个写作过程等等。如果韩寒是真实的,他应会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接受任何能还自己“清白”的、赢回信誉的法律程式。
  
  如果这一切都没有、不去做的话,我有理由相信:
  
  韩寒是他父亲韩仁均的“面具”,韩父是韩寒的“魔手套”。(caochangqing.com)
  
  2012年1月27日于美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09: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非常欣赏方舟子。我们做学问的要严谨,做名人的,做名企业家的,对自己的一切都要经得住检验。因为有了方舟子,有许多名人光环要暗淡许多。如果没有方舟子,以会有很多“臭鱼烂虾被送到高档餐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09: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麦田:人造韩寒 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作者:麦田

[导读] 当我们冷静观察韩寒,会发现在他身上诞生了一个奇迹:与鲁迅、李敖等读书人不同,一个从不读书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奇迹。而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

一、韩仁均,关键词:塑造

韩寒成名于1999年萌芽出版社组织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比赛中,韩寒以复赛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相比这篇作文,更传奇的是比赛本身。摘录如下:

“当时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纲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这个现代版的“七步成诗”打动了很多“80后”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看了这个故事,读了《杯中窥人》后,完全被韩寒的才华折服,从此喜欢上这个年轻的才子。而韩寒也确实因此一举成名,这才被在“萌芽”跑选题的作家出版社袁敏看上,然后才有了《三重门》

李其纲“刁难”韩寒之举,反而奇迹般的成就了少年天才韩寒,这是我们听过多次的故事。但是,现在我告诉你,真相是——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

真相沉了下去,韩仁均浮出水面。

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于一个农村户口、爱好文学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梦寐以求的成功。但命运弄人,韩仁均一上大学就被查出肝炎,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就被要求病退。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病退”对韩仁均意味着什么,但是稍年长的人就明白,这在当时对一个农村户口的文学青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韩仁均痛哭着离开校园,愤怒、屈辱的情绪,会不会扭曲韩仁均的心灵?不知道。但值得一提的是,《三重门》和其后署名韩寒的杂文中,流露出的对中国教育切齿“恨意”,似乎更像来自于一个肝炎退学生积郁了二十年的愤怒,而不只是一个17岁孩子浅白的感受。(韩仁均痛哭离校一节,详见链接: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 ... ArticelD24003FM.htm

病退之后,韩仁均继续以自学考试的方式,在1982年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李其纲也是那届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两人同为上海生源,同一专业,并且毕业后都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韩仁均的文笔相当好,创作小说,在报纸发表文章,曾用笔名“韩寒”。

当韩寒成名之后,韩仁均曾出版《儿子韩寒》。在此书中,韩仁均一直淡化自己对韩寒的影响,不断暗示韩寒“天才”。但这也不是事实,事实是韩寒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以父亲为主导的精心栽培教育。比如接送孩子、开家长会、转个好学校等等,但凡与韩寒教育相关的事情,都是韩仁均操心负责。另外一个事实是,韩寒学习一直不好,唯一拿得出手的仅仅是语文——家学渊源啊。(相关资料,见《儿子韩寒》,韩仁均,万卷出版社)

不过韩寒学习虽然差,却具有非常好的运动天赋。照着这个本性发展,韩寒极可能成为运动员。但韩寒自身的基因,扛不住父亲的望子成龙,还是搞文学了。有意思的是,文学成名之后的韩寒,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在运动(赛车)方面玩得风生水起。

这个故事,就是儿子自身基因和父亲欲望之间的战争,韩仁均是胜利者。他以“韩寒”为笔名所写的文章,都不如写出了“韩寒”这个人!

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韩仁均为他报名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的文章是投稿机制,存在枪手代写可能;而复赛是在考场由老师出题考试,几乎不可能有枪手——但是,如本文最开始叙述的,在那届所有获奖者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韩寒。

而让韩寒成名的《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道,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17岁少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比较搞笑的是,文章中为了显摆学问的拉丁文,其实还拼写错了)。说实话,如果不百度一下,《杯中窥人》那篇文章别说在现场写作,你甚至都不懂其中的一些典故。

(《杯中窥人》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577.htm)。

所以你想不通吧?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居然能现场写作样的文章?然后你就开始崇拜天才了。现在,想想韩仁均和出题者李其纲的关系,你是否懂了呢?

第二年,韩寒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次的复赛是严格在考场进行的。而韩寒也就泯然众人,只落了个安慰性质的二等奖,文章《人生的定义》甚至都没有被收录到获奖者作品集中。

所以,这个世上没有奇迹。真实的世界,有的是“拼爹”。



二、路金波,关键词:包装

路金波和韩寒的深度合作,始于2005年。其时,韩寒正处于事业的低谷。

在之前,韩寒以《三重门》开始真正出名。这个阶段的韩寒,其成名并非《三重门》在文学上的价值,而是因为其社会价值——骂教育。社会需要一个“控诉”中国式教育的人。韩寒以《三重门》和退学,两件事情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个“控诉”。而这就是韩寒当年为什么“火”。

但到了2005年,早已进入成年人世界的韩寒,再想依靠“骂教育”定位,显然有点脱节。按照路金波等人后来的说法,韩寒处于“U型”的低谷。此时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2005年开始,路金波范式的“韩寒”与韩仁均范式的“韩寒”,最大的区别就是从“骂教育”变成“骂文化”。因此短短时间,韩寒在博客上对文化大佬们四处出击。我帮他列了一下,大致如下:

2005年11月,攻击陈凯歌,连骂4篇

2006年3月,攻击白烨,连骂3篇

2006年3月,攻击陆天明、陆川父子

2006年3月,攻击高晓松,连骂5篇

2006年5月,攻击陈凯歌、陈逸飞、余秋雨

2006年7月,攻击郭小四,连骂2篇

2006年9月,攻击沈浩波等现代派诗人,连骂3篇

2006年9月,攻击周笔畅

2006年11月,攻击朗朗

2006年11月,攻击“好男儿”演艺

2006年12月,攻击余秋雨

2007年3月,攻击王蒙

2007年4月,攻击郑钧,2篇

。。。。。。

韩寒“骂文化”一系列炒作,为其获得广泛关注,真正完成了从“肄业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比如当时韩寒白烨的“韩白之争”,韩寒的粗话“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打得习惯温文尔雅学术评论的作家白烨哑口无言。话说,这就是现在流行的“降维攻击”啊。

不过“骂文化”也有深刻的局限性,这玩意很容易搞成文坛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大众并不关心。如果韩寒当年止步于此,他最多只是一个著名文人。但路金波毕竟是路金波,在2008年左右,他对韩寒的定位又做出了一个关键改变:从“骂文化”到“骂社会”,从对文化批判变成到对社会批判,总之,从文学走向时政。

后来,路金波曾自豪地对记者叙述过自己的得意之笔:“我希望饶雪漫走商业化的路线,韩寒就去竖牌坊做知识分子。他们俩绝不是女生版、男生版的划分,而是一个经济一个政治”(链接:http://lady.163.com/10/0202/18/5UHMSCMU002626K5.html

韩寒新浪博客,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转变:




韩寒博客文章从2008年突变,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

1.比例突变:2008年开始,时政内容占比突然从百分之十几激增到50%左右;并且从此开始韩寒博客的时政内容,基本都保持在这个比例

2.风格突变:在2008年之前,韩寒也写过时政内容,并且有固定模式:往往是先摘一篇新闻,然后附上百字左右的评论了事;而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时政文章,几乎都是“大部头”长篇大论,且不乏精彩篇章。2008年前后这两种风格都非常明显,并且相差极大!

韩寒路金波合作后,在“传播媒介”上也有创新,逐渐形成了以博客为主要平台,辅以与自由派知识分子访谈唱和的传播模式。比如和王朔陈丹青易中天访谈或论坛。打个比喻,博客是韩寒品牌的航母,各种访谈就是飞出去的舰载机。

经过如此操盘,从2008年开始不到三年,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诞生于互联网。



三、韩寒,关键词:表演

路金波曾经评论韩寒具有“钝感力”,洒脱,大气,阳光。但事实上,十年来韩寒从“骂教育”到“骂文化”再到“骂社会”,三骂成名堪称“韩三骂”,整整十年都是“骂”过来的。怎么能说“钝感”?!但路金波之所以敢如此不顾事实指鹿为马,也是有一定群众基础。因为韩寒的外形很帅,很阳光。路金波以韩寒之外貌,偷换概念韩寒之文字,这就是他的谎言能够蛊惑人心的基础。

其实韩寒团队一直在包装这样一个形象,“赛车手中最好的作家,作家中最好的赛车手”。相比传统思维中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文人形象,阳光的赛车手作家当然更具偶像魅力。他们的包装非常成功,我见到一些有见识的女性知识分子,就在这里对韩寒失去了“免疫力”。事实上,他们包装得如此成功——以至于恰恰是在这点上,后面我马上要谈到,韩寒最终露出马脚。

韩寒团队包装的第二个形象,是“受迫害者”。韩寒团队一直在强调韩寒被删文,被禁刊等等“受迫害”,把韩寒打扮成一个为了替大众说话,而备受政府打压,却顽强不屈的形象。这种包装的极致是到“韩三篇”出笼后,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不是韩寒开始讨论民主自由话题,中国都没法讨论这些话题。

很多80后的年轻朋友不太了解现政府的管理尺度,其实所谓韩寒受迫害是一个谎言。现政府只在意两件事情:一,对某个事实的揭露,比如当年南都勇敢的报道孙志刚事件,这确实是有风险的;二,组织结社或行动,比如各种政治性签名或散步。

韩寒的博客文章,精心规避了上述两种风险。韩寒从来不会去率先揭发某个事件,而只是对已经曝光的网上热点评论;韩寒从来没参与真实的政治性行动,只是对厦门散步等进行网络点评——如果你把他状告苹果侵权啥的算上,那就没法说了。呵呵。

诚然,韩寒的文章确实被删过。这也确实侵犯了他的发表自由。但是,在当下中国,受到如此删帖遭遇的人,比比皆是。韩寒相比这些人,并不突出。一个从来没有受到真实严重“迫害”的人,却一直在表演。更让人觉得不公的是,当下中国真正有一些人,被禁锢被压制而生活凄惨;韩寒却一边嚷嚷着自己“受迫害”,一边爽快快的收着百万千万的代言费。

韩寒团队包装的第三个形象,是“天才论”。韩寒不读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呢?这没法解释啊,所以就不解释了,直接上“天才论”。“天才论”一出,这还需要解释吗?比如现在常见的说法是,“韩寒是靠直觉和良知思考的独立知识分子”

这当然也是谎言。这个谎言的基础是“反智”的社会情绪。而真相是在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如果要成为“知识分子”,必须大量阅读。从梁实秋胡适鲁迅李敖余杰等等等等,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无论哪个国家,没有一个“不读书”的知识分子。当然,从事别的行业不一定需要大量阅读,比如赛车手可以不读书。

一个帅哥,一个受到政府迫害的帅哥,一个受到政府迫害的天才的帅哥,这就是韩寒的表演角色。而至于这个角色叫啥不重要,有时叫“公民韩寒”,有时叫“公敌韩寒”。




四、真相,关键词:人造

其实关于韩寒,一直疑点很多。比如,他一般只接受书面采访;比如他的视频访谈几乎所有内容,都是无关痛痒的回答人生鸡汤般的问题,有时甚至无话可说(比如王朔韩寒对话视频,韩寒简直是木头人),韩寒视频完全没有韩寒博客所呈现的深度。但是只有厦门和世博会的视频例外——但这两次有深度的视频,韩寒都是念的预先准备的稿子。

这些,难道都是巧合吗?下面我会告诉你,这不是巧合。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对韩寒的印象还是“公共知识分子”,而认为赛车只是韩寒“玩票”性质的附属物。我们错了。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韩寒是国内非常专业的赛车运动员。仅从2008年说起,韩寒每年会参加两个系列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全国房车场地赛(CTCC)。在前者,韩寒是深圳斯巴鲁车队签约车手;在后者,韩寒是上海433车队签约车手。每年这两个系列赛的比赛都不少,以2011年为例,全年CRC总共有6站,每站比赛时间三天;全年CTCC总共有8站,每站比赛时间两天。如果再加上赛前报道注册勘路准备等等,那么每场比赛基本上会持续4-5天。

(相关资料来源:搜索互联网上“韩寒 赛车”信息)

在这些比赛中,韩寒目前水平绝非“玩票”,而是国内专业的一流水平。以他的成绩举例如下:

2007年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

2008年,全国汽车拉力赛的漠河站,获得国家杯的第四

2008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长白山站,获得国家杯的季军

2008年10月,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珠海站国家杯冠军

2008年,全国汽车拉力赛暨亚太拉力赛的龙游站,获得了国家杯的冠军,千六杯的第一

2008年,拉力赛成绩是车手年度总成绩国家杯的季军

2009年,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第二站CRC北京站,韩寒终于夺得国际组国内车手冠军

2009年11月,代表中国队首次出战ROC国家杯的韩寒和董荷斌,获得四强席位

。。。。。。

(相关资料来源: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 3&fr2=query

我从不相信“天才”,所以当发现韩寒是非常专业的赛车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赛车是一项非常需要时间、精力、注意力和体力的运动,需要大量的训练和频繁的比赛,如果一个人能在赛车领域做到全国冠军这么专业的水平,他怎么还能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比如持续、大量的写作?

于是我灵机一动,把2008-2011四年来,韩寒参赛的CRC和CTCC赛程时间表,与韩寒博客发表时间进行交叉比对。因为如果公民韩寒不是团队运作的“双簧”,那么你不可能一边进行着非常专业的赛车比赛,一边还好整以暇的写时政博客。也就是说,不太可能存在赛车时间,还有心情和精力发表时政博客的情况。

(2008-2011四年CRC和CTCC赛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349a301011xm6.html

但是,经过比对,我立刻发现在韩寒身上,从2008-2011这四年来,居然有13篇文章重叠了!如下表:



对于上表,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2010年CRC第一站漠河站拉力赛,比赛时间是2010年3月13日-15日,赛程从3月10号就开始报到,注册,勘路等等,韩寒参赛,在第一天(3月14日)上午比赛中途撞车而退出比赛。

而署名韩寒的博客文章《我去哪里找,像你那么好》发表于2010年3月14日凌晨1点多,文章长达1800多字,讨论的是韩峰事件和两会等等时政话题。那么,我现在问你,你能想象一个赛车手明天上午要进行专业比赛,但凌晨1点却还写博客讨论政治吗?

(韩寒博客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hcf6.html

偶像倒了下去,真相浮出水面。

另一件有趣的事,大家看看这时间“重叠”的13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几乎都是铸就“公民韩寒”的时政类长篇博客!公民韩寒到底怎么炼成的?!难道不一目了然吗?!

换到别人,看到我拿出的这13篇证据,这个时候就该认输了。但是韩寒韩仁均路金波不一样,因为他们还有一招“王牌”的狡辩术——他们会说,这些文章是韩寒早就写好了的,然后委托别人登录韩寒博客发表——他们的这种狡辩伎俩,曾经就对记者使用过。(最新的一次类似说法是说“韩三篇”是2011年初早就写好了,2011年底才发表)

所以我这次一定要“韩寒三人组”哑口无言。请看署名韩寒发表于2009年6月11日下午3点的《绿坝提醒你》。整个事件的时间表如下:

6月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绿坝的通知被媒体曝光,但其时韩寒已经在CRC南京江宁站报道,进入比赛准备。根据南京站的时间表可知,从6月9号到11号,日程安排都非常满。

(2009年中国拉力锦标赛(CRC)首站南京江宁站日程表,链接:http://sports.sina.com.cn/f1/2009-06-09/08214423364.shtml

大赛在即,这么短的时间,已经进入比赛状态的韩寒怎么可能不顾比赛,不顾车队同伴,而坐在电脑旁收集信息、进行思考、最后好整以暇写出1200多字的时政博客长文?!

如果仅此一篇还罢了,但上述“重叠13篇”总共有13篇文章!从概率乘法上说,这当然是强有力的证据,完全可以就此合理推断:韩寒部分的博客文章,高度疑似他人代笔。

韩寒“公民”、“公知”、“公敌”、“意见领袖”的品牌形象,几乎都是通过韩寒博客建立的;如果韩寒博客文章存在“枪手”,这压根就是一出“双簧”闹剧。世上并没用大家想象中的“公民韩寒”,有的只是“人造韩寒”!




五、媒体,关键词:责任

从1999年的成名作《杯中窥人》开始,韩寒就充满可疑。事实上,一直也是有人在质疑他们;但随着韩寒越来越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粉丝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到了现在,即使“韩三篇”是如此荒谬,还是不断有大量读者对其呵护拥戴。这些“韩粉”中有大量的年轻朋友。对这些朋友,我理解他们。因为媒体成天价的宣传,换了是我,我可能也是“韩粉”。

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媒体和知识分子——为什么你们从不深度质疑韩寒?!

有的媒体人肆意的把韩寒说成“当代鲁迅”,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鲁迅读了多少书?!有的媒体人肆意的把韩寒说成是“公共知识分子”,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被打压?!有的媒体人肆意的把韩寒说成是依靠“直觉”的天才,问题是说这话的人,难道不知道在现代人文领域有啥天才?!

说到底,媒体没有质疑韩寒,就在于韩寒博客一直呈现出貌似自由派的立场。好了,现在罗玉凤也在谈民主,宋祖德也在谈自由,既然大家都是团队炒作牟利,把政治当消费品,那么,凭什么韩寒就比罗玉凤宋祖德更高贵呢?凭什么凤姐宋祖德一谈民主,你们就发笑;韩寒一谈民主,你们就思考?!

韩寒和罗玉凤宋祖德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不同的包装方式啊,媒体的朋友们!还有必要那么认真地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的“韩寒”讨论人文话题吗,知识界的朋友们!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大量研读韩寒资料,我对韩寒已经相当的熟悉。我看过一张照片,照片上赛车手韩寒一袭黑衣,英气逼人,充满自信。这才是真正的韩寒。而“公共知识分子”韩寒,可能只是一个梦。这个梦持续了十年,儿子韩寒已经越来越hold不住,父亲韩仁均不得不跳到前台。人说打仗亲兄弟,现如今,微博父子兵!

最近的某天,当我看到因为“韩三篇”引发的争议,韩仁均凌晨4点还在微博不停的辩解——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程序员,写不出代码,求他老爸来写;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淘宝店家,卖不出商品,求他老爸来卖;就好像一个三十岁的“不读书”的知识分子,回答不了基本的人文问题,求他老爸来答。

那一瞬间,我对韩氏父子充满同情。

(全文完)




附录:本文发表之后,一定会有人对本人进行各种攻击,以证明本人写作此文别有用心。特声明如下:本人从事IT行业,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靠文化吃饭,也不靠此文求名牟利。写此文目的有三,不妨明说:一是因为“韩三篇”以商业炒作为目的,侮辱了哈维尔,此事激起本人愤怒;二是路金波和韩仁均辱骂嘲讽本人,激起本人更加愤怒;三是因为媒体和知识界抓不住重点(韩寒之伪),看得本人着急。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

事了拂衣去。不接受媒体采访。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0: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假成就了一个名人,该是还真相于世人的时候了。

任何不经过自身努力的成就,都经不起社会的检验,瞒得了一时瞒不过一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0: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寒林兄转帖分享,问候你新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网络。很多东西早没了当初的干净
剩下的,也都是些想要走捷径出名的宵小了。。

谁对谁错,我们旁人给不了正确的答案的
往往有答案的,又有几分是真实呢?
它的背后,我们了解多少内情

是现今社会的悲哀 还是我们自身的可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3: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方舟子,但不知道韩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1-11 01:43 , Processed in 0.0952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