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47|回复: 5

[杂谭] 昆曲音乐(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7 14: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曲學名詞

曲、度曲、制譜、十二律呂、旋宮、制曲、格律、四聲、陰陽、平仄、清濁、揭調、攛搶、慎用上聲、慎用入聲、二仄宜調、音名、唱名、三分損益、隔八相生

【曲】

曲是一種可供演唱的韻文形式,泛指歷代各種帶樂曲的文學藝術樣式,包括戲曲、散曲、曲藝、小曲等。在歷代文獻中,一般又多用以專指宋元以來的南曲和北曲。

曲最常見的是劇曲和散曲。劇曲或可稱為"戲曲",亦有徑稱為"曲"的。劇曲是代言體的曲,它與賓白、科介一起塑造劇中人物、敷演故事。散曲則只有曲子而無科白,不在舞臺上搬演而只用來清唱,所以又叫"清曲"。散曲中單支曲子稱為"小令",兩支以上曲子按一定的音樂關係相聯而成的整套組曲稱為"套曲"。元明清雜劇、傳奇的劇曲音樂結構亦大多屬於套曲。另有成為"時曲"的,指流傳於當時的民間小曲與部分流行一時的清唱散曲。

南曲是對宋元時南方戲曲、散曲所用的曲調的統稱。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都以南曲為主。北曲是對宋元時北方戲曲、散曲所用的曲調的統稱。元雜劇都用北曲,明清傳奇也採用部分北曲。元代中葉以後,又出現在一個套曲裏面兼用南曲和北曲的體式,稱為"南北合套"。

曲兼有文學和音樂兩方面的性質。就其音樂性看,曲遠源於上古民間歌謠、樂舞及隋唐燕樂、唐曲子等,在形成過程中,曲還吸收大量詞牌音樂和各族地方民間曲調。從文學體式看,曲與詩詞可謂同源而異派,曲在形成過程中亦受到詩詞的影響。南北曲與詞相近,都是按一定的曲牌調子定格填寫的長短句韻文,但曲較詞更為自由易變,一般在字數定格之外可加襯字,借宮變調較靈活隨機,而且常常數支曲聯綴成套。此外,也有齊言的曲,如清代花部劇中的曲子及說唱曲等。曲在演唱過程中,又表現了它的演出性,這就關涉諸如聲樂、舞蹈、表演、劇場等許多演出藝術門類。

【度曲】
曲學名詞,即唱曲。度,與歌唱同義。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曰:"張平子始言'度曲',《西京賦》所謂'度曲未終,雲起雪飛'是也。"明沈寵綏《度曲須知》就是研究度曲的專書,解說南北曲的歌唱和念字的格律、技巧與方法。吳梅《顧曲麈談》"度曲"章,也多討論與歌唱有關的五音四呼、四聲陰陽以及出字、收聲、歸韻和曲情等問題。王季烈《寅廬曲談》"論度曲",更詳敘唱曲腔格的規律。明清以來,善唱曲者,謂之"度曲家"。

【制譜】
曲學名詞,亦稱"譜曲",俗謂"打譜"、"打工尺"。即依照曲詞的內容和曲詞的四聲陰陽清濁,就原曲牌的旋律進行調整加工,使原曲牌旋律和新的曲詞緊密結合,但須保持原曲牌的主腔旋律,這就是譜就字和字就譜的辨證結合,作到字正腔圓、表情達意,又有原曲牌的旋律特徵。南北曲制譜長期以來已形成一套完整體系。王季烈《寅廬曲談》"論譜曲"謂有制譜四法,即"點正板式,辨別四聲,認明主腔,聯絡工尺"。吳梅的《顧曲麈談》謂"制譜者審明其詞曲中每字之陰陽,而後酌定工尺,又必依本牌之腔格而斟酌之"。有唱曲者"依字行腔",必先有制譜者"依字訂譜"。按字之四聲陰陽制譜、唱曲,這是漢字聲樂的民族特點。《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就是一部常用的南北曲制譜範例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5: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律呂】
古代音樂律制。"律"指規律性的、成體系的標準音高。《國語·周語下》記載伶州鳩論律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立均,就是確定音階中各音的位置;出度,就是提出相應各律的振動體的長度標準。成體系的、互有規律聯繫的"律"才可稱為"律呂"。以"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規律,而得出各音得"立均"(音高)和"出度"(律管的長度),伶州鳩論律稱之為"十二律"。州鳩按十二律次序分單數、雙數排列,後世將其中單數稱為六陽律,簡稱"六律",雙數為六陰呂,簡稱"六呂"(州鳩稱為六間)合稱為"十二律呂"。如圖:

六律
┌─ ┬──┬──┬──┬──┐
黃 大太 夾姑 仲蕤 林夷 南無 應
鍾 呂蔟 鍾洗 呂賓 鍾則 呂射 鍾
  └──┴──┴─ ─┴──┴──┘
六 呂

此十二律呂以黃鍾宮為首,按半音關係從低到高排列。其律名的本義已不可考。十二律的絕對音高,因歷代黃鍾律音高標準之不同而隨之上下。十二律的精確音高關係僅指三分損益關係的前十二律,亦稱十二正律,亦相對半律(高八度各律)和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十二律呂各律名的音高與西洋夷樂十二調大致相當。如圖:

黃鍾 C
大呂 #C
太蔟 D
夾鍾 #D或bE
姑洗 E
仲呂 F
蕤賓 #F或bG
林鍾 G
夷則 #G或bA
南呂 A
無射 #A或#B
應鍾 B

【旋宮】
古代樂律術語。以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配十二律,每律均可作為宮音,因此宮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種,商、角等音也隨之有相應的位置變化。稱之為"旋相為宮法"簡稱為"旋宮"。以各律為宮所建的音階,稱"均",如以黃鍾宮為宮的音階成為"黃鍾均",以大呂宮為宮的音階稱為"大呂均"等。把十二律和七音都按相生關係來排列,叫"旋宮圖"。圖中可呈現簡單的規律:十二律隔八相生、七音隔五相生,每均有七調,十二均得八十四個調,即所謂"八十四調"。實際上,旋宮就是旋宮轉調,在十二律和七音位置相應移動中,曲調得主音由不同階名的音來擔任而造成的調式轉換。

【制曲】
或稱"填詞",又稱"作曲",意為按曲牌格律撰作曲文。制曲既為文章之道,故湯顯祖重"意趣神色";然終欲依聲制譜,被之管弦故沈璟首重"合律依腔"。其實文與律二者不可偏倚,歷來論曲者多以詞采與音律並重。古人論制曲曰:"曲有音,有情,有理。不通乎音,弗能歌;不通乎情,弗能作;理則貫乎音與情之間,可以意領不可以言宣。"制曲須識宮調曲牌,宮調有悲歡喜怒之性,曲牌有苦樂哀樂之聲,宮調有借宮之例,曲牌有聯套之律;須識正、襯字格,句之長短奇偶,字之正襯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陰陽清濁,皆有一定不移之格;須識南北韻律,北宗《中原音韻》,南宗《洪武正韻》;須識腔格板式,一調有一調主腔,主腔不可動,四聲陰陽不可輕易,一調有一調定板,定板不可動;襯字不可輕下;須識修辭章法,聯對俳體,遣詞造句又有一定之法度;制曲尤重結構,元喬夢符嘗雲作今樂府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制曲殊非易事,清黃周星謂曲有三難:"葉韻一也,合調二也,字句天然三也。"又雲,制曲之訣盡於"雅俗共賞"四字,一字以括之,曰"趣"而已(《制曲枝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5: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
指各種韻文創作所依照的格律和規律,包括韻文各種體裁的聲韻、對仗、結構和字數等。"格"為規定的格式和標準,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禮記·緇衣》;"律"為聲韻之規律,"取律呂之意也,為其和也;取律令之意,為其嚴也"(清劉熙載《藝概》卷二)。故韻文格律雖然嚴謹,其實也是漢字聲韻藝術之自然法度。曲調重在聲發自然,更須字真句篤,依腔貼調。

四聲】
音韻學名詞。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總稱。漢語字音分別聲調,古已有之,但"四聲"之名始于齊、梁。沈約、周顒等人以平、上、去、入四字作?各類聲調名,總稱為"四聲",並沿用至今。古四聲的調值已不可考,現代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是從古代四聲演變而來的。各地方言,四聲相同,調值卻未必相同。古代韻文都注意字音的平仄調節使之諧協動聽,高低錯落有致,稱為調平仄。平仄,即韻書所謂四聲。平聲聲尚含蓄謂之平;上聲促而未舒,去聲往而不返,入聲則逼側而調不得自轉,故均謂之仄。制曲者須知,北音無入聲字,《中原》將入聲字轉派在平、上、去三聲,各有所屬,不得假借;南曲則不然,入聲自有正音,又施于平、上、去三聲,無所不可。作曲宜平不得用仄,宜仄不得用平,宜上不得用去,宜去不得用上,宜上去不得用去上,宜去上不得用上去,上上去去不得疊用,單句不得連用四平、四上、四去、四入。但因字格規定的特例除外。壓韻有宜平亦可用仄者,有宜仄亦可用平者,宜平不得已而以上聲代之者,然不宜多用入聲代平、上、去字。曲之四聲有不可易者,亦有可變化而用之者,但曲之句末最為重要,宜遵譜式,不可輕易。

【陰陽】
音韻學名詞。陰調與陽調的合稱。陰調是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調亦然。古代四聲因受聲母清濁不同的影響,後來分成陰陽兩類。清聲母的字為音調,濁聲母的字為陽調。在戲曲韻書中,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將平聲分為陰陽;明范善溱《中州全韻》始分陰去、陽去,後人又分陰上、陽上,且於入聲之作平、上、去者,均以陰陽分之。制譜、唱曲須就其字面四聲陰陽而定,大抵陰聲宜先高後低,陽聲宜先後高,惟揭調處南北有別。四聲之中,讀時以上聲為最高,唱時以上聲為最低,陰上尤宜遏抑,唱時又須向上一挑;去聲之陰聲宜斷,平聲宜和。所難者上、去二聲,上聲之陽類乎去聲,而去聲之陰類乎上聲。元卓從之《中原音韻類編》,每韻有陰有陽,又有陰陽通用之三類韻,則更難分辨。故填詞者必須辨別四聲陰陽,使所作曲詞便於歌唱。

【平仄】
漢語德聲調,平指平聲,仄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清黃周星曰:"三仄更須分上去,兩平還要辯陰陽。"古之論曲者曰:"聲分平仄,字別陰陽。"北曲惟平聲別陰陽,南曲四聲皆有陰陽之別。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聲音,必高下抑揚,故填詞須講究字音、字聲參差相錯,有一定搭配之法。尤以二仄字為難,大略陰字宜搭上聲,而陽字宜搭去聲,因去聲之陰類乎上聲,而上聲之陽類乎去聲,故陰搭上,陽搭去,調諧聲協。如元高則成《琵琶記》[念奴嬌序]"長空萬里"換頭,"孤影"、"光瑩"、"愁聽","孤"字以陰搭上,"愁"字以陽搭去,唱來俱妙。獨"光"字唱來似"狂",則以陰搭去之故,若易"光"為陽字,或易"瑩"為上聲,則又協矣。因此填詞者須精於別陰陽、調平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5: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濁】
音韻學名詞。清音與濁音的合稱。曲家之所謂陰聲,即等韻家之所謂清音;曲家之所謂陽聲,即等韻家之所謂濁音。"難呼語句皆為濁,易紐言詞盡屬清",清則輕揚,濁則沈鬱。清音純由氣流受阻構成,不振動聲帶,不帶音樂。又分純清、次清:純清指不送氣,不帶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如幫、端、見、非、心、審、精、照等母;次清指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塞擦音,如滂、透、溪、清、穿、等母。濁音發音時除氣流受阻外,同時振動聲帶而發出樂音,又分純濁、次濁:純濁指帶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並、定、群、邪、禪、從、床等母;次濁指帶音的鼻音、邊音和半母音,如明、泥、疑、來、喻等母。古代自《切韻指掌》、《切韻指南》、《四聲等子》於"三十六字母"已標清、濁,明陳獻可《轉音經緯》尤明白易曉。今人可以明沈寵綏《度曲須知》中轉列的《轉音經緯》一辯"三十六字母"的清濁

【揭調】
即某字須揭而起,唱高調。北曲以清者為陰,濁者為陽,故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陽(從低至高曰揭),抑下字皆曰陰(從高到低曰抑)。而南曲則相反,南曲凡清聲字皆揭而起,凡濁聲字皆抑而下。宜揭處而錯用陽陰,則聲必欺字;宜抑處而錯用陰陽,則字必欺聲。制曲者,須辯南北揭調之區別,否則唱處字非其字,聲非其聲,聽者逆耳,歌者棘喉。然南曲亦有揭起處,特以陽字為妙者,如[梁州序]第三句第三字宜揭,"日永紅塵隔斷"與"一點風來香滿","風"不如"紅"妙,蓋陽字其聲吸而入,其揭內向,而陰字其聲吐而出,其揭如去聲一往而不返也。明楊慎《詩話》曰:"樂府家謂揭調者,高調也。高駢詩:'公子邀歡月滿樓,佳人揭調唱《伊州》。便從席上西風起,直到蕭關水盡頭。'"則在唐時之歌曲中,已有揭調之說。

【攛搶】
古曰"趨",俗謂"搶"。即曲中緊板急曲,一字一腔或二腔,唱一眼板或有板無眼,須快打緊唱,為打譜、度曲之技巧。然填詞作曲也須明白此理,如在急曲板密處襯字過多,或在急曲板疏處正字倔強聱牙,皆會不及"攛搶"而脫板。明王世貞《曲藻》稱馮惟敏制曲獨為傑出,是因為"其板眼、務頭、攛搶、緊緩,無不曲盡",故其曲才氣橫溢。南曲如[錦\堂月]後[僥僥令],[念奴嬌]後[古輪台],[梁州序]後[節節高],一緊而不復收。其襯字,唱者須迅速帶過。又如[急三槍]接[風入松]後,或一曲或二曲,為快速三字腔,具三字垛板性質。北曲襯字間有加一、二板者亦須緊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慎用上聲】
平、上、去、入四聲,惟上聲一音最別。用之詞曲,較他音獨低,用之賓白,又較他音獨高。李漁曰:"填詞者每用此聲,最宜斟酌。"(《閑情偶寄》卷二)上聲利於幽靜之詞,不利於發揚之曲,即幽靜之詞,亦宜偶用、間用,切忌連二、三、四字,蓋曲到上聲,字不求低而自低,如十數位高,而忽有一字之低,亦覺抑揚有致,若十數位皆低,不特無音,且無曲矣。平、上、去、入,平居其一,仄居其三,,然上聲實可介於平仄之間,其音較之于平略高,較之於去、入又略低,如聲音之過文,又有妙用。如兩句三句皆平或皆仄,求一可代之字而不可得,即可用一上聲字;皆平之句間一上聲字,其聲是仄不必言矣;皆去、入之句間一上聲字,則其字明為仄卻似平,令人聽之不知其為連用數仄者。

【慎用入聲】
曲之有入聲字,如藥之有甘草,一遇缺乏,或平、上、去三聲字面不妥,得一入聲便可代之。然南北曲自有區別,制曲填詞者須慎用之。北曲以入隸三聲,派有定法,某入聲字作平聲,某入作上,某入作去,一定不移,《中原音韻》甚詳。入派三聲音變腔不變,如元雜劇《東堂老》[醉春風]"倘來之物","物"字《中原音韻》讀作務,是變音;譜應去聲,"物"字在北派入去聲,以去聲腔唱腔不變,但隨譜耳。如明傳奇陸采《明珠記》南曲[畫眉序]"金卮泛蒲綠","綠"字直作綠音,不必如北之讀作慮,音不變;譜應平聲,歌者雖以入聲吐字,而仍須微以平聲作腔,變腔也。在南曲,凡用入聲字,在曲頭、腹者,止可通於上、去二聲,若平聲則不可以代入之;若以入聲押韻尾者,方可以平、上、去隨葉耳。然而亦須相牌名,不可浪施,亦有仍須用入聲部單押,不可混同北曲法。南曲本系填詞而來,詞家平、上、去三韻通用,獨入聲單押,今南曲亦然,政與填詞家法吻合。

【二仄宜調】
明沈璟論曲,常曰"某某字去上妙"、"某某字上去妙",指的是字音二仄合調,卑亢之間字音清晰動聽,發調自然連貫也。故凡遇曲譜上標明"宜去上"、"宜上去"之處,寧守定舊譜,可免舛錯。四聲中字音,以上聲為最高,而在曲中反處極低之度;去聲之音,讀之似覺最低,不知在曲調中,去聲最易發調,最易動聽。故逢去上兩字連用之處,用去上者必佳,用上去者次之;自去聲至上聲,由上而下,自上聲至去聲,由下而上。所以去上之聲必美於上去。然發調之字在二仄第二仄字上,則須用上去,方合譜耳。如《長生殿·定情》[念奴嬌序]曲詞中萬里、窈窕、領袖、粉黛,皆去上妙處,一易上去便不可唱。[換頭]"半晌"、"下體"、"受寵"、"管侍",皆上去妙處,一易去上亦不可唱。吳梅曰:"南曲雖無務頭之名,實則此等處即務頭也。"(《長生殿傳奇斠律》)又上上、去去不得疊用,,上上二字尤不可,蓋去去即不美聽,然唱出尚是本音,上上疊用,則第一字便似平聲。故凡遇現成連綿之字,如宛轉、酩酊之類,不能盡避,凡一應生造字,宜避之為好。若去上、上去與陰陽相錯,則更佳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15: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名】
音樂術語。對固定高度的音所定的名稱。中國古代律制中的十二律以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作為十二個固定高度的音的名稱。七音律制中,則以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為名稱,民間傳統則以" 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伬、仜 "為名稱。在近現代則通用以C D E F G A B為固定高度的音的名稱,當固定音發生變化的時候,則用升、降號來表示。

【唱名】
音樂術語。為了便於發音和區別音級,常用七個拉丁文的音節來表示自然音階中的七個音名的唱法,即用 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國工尺譜中的上、尺、工、凡、六、五、乙等音名,亦為唱名,六、五、乙的低八度則唱作合、四、一。唱名法又分為固定唱名法和可動唱名法。以絕對音高為基礎,C唱do,D唱re,E唱mi等,無論何調,永遠不變,為固定唱名法;以相對音高為基礎,其唱名不固定,以調別為準則,C調以C唱do,D調以D唱do等,唱名隨調式而變,為可動唱名法,亦稱首調唱名法。中國古代兩種唱名法都有,宋代工尺譜、俗字譜均用固定唱名法記譜,民間流傳的工尺譜一般屬於可動唱名法系統。

【三分損益】
古代音樂律制生律法。根據某一標準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須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三分損益"法提供了一種長度比例的準則。此方法最早見於《管子·地員篇》,後來《呂氏春秋·音律篇》又與十二律呂的長度規範聯繫在一起,十二律的十二個標準音高取決於十二個律管的長度,長管發音底,短管發音高。東漢蔡邕《月令章句》曰:"黃鍾之管長九寸(晚周尺度,一尺約23cm)孔徑三分,圍九分。其餘皆稍短,唯大小無增減。"以黃鍾為准,將黃鍾管長三分減一就是林鍾的管長;林鍾管長三分增一就是太簇的管長;太簇大管長三分減一就是南呂的管長;南呂的管長三分增一就是姑洗的管長;以下次序是應鍾、蕤賓、大呂、夷則、夾鍾、無射、中呂。除由應鍾到蕤賓、蕤賓到大呂都是三分增一外,其餘都是先三分增一後三分減一。計算公式:三分減一為原有長度×(3-1/3)=生得長度;三分增一為原有長度×(3+1/3)=生得長度。運\用"三分損益"法,就可得十二律呂各律管的長度,相對的標準音高便於此而相生,但此法只能生出高五度和低四度的律。

【隔八相生】
古代音樂律制生律法。即是用"三分損益"法而得出的生律結果,原有音律與相生的音律,起止相隔八個音律,故名。因此有人將"三分損益"法,亦稱為"隔八相生"法。如十二律從低到高排列次序為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用"三分損益"法,則黃鍾生林鍾,林鍾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等等,連續隔八相生,有迴圈相旋的規律,故古人將其與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相配,製成"旋相九宮圖"。又因為"三分損益"法所生得的律在十二律音階中不是高五度就是低四度,所以也有人稱為"五度相生"法。但是它與近代所謂的"五度相生"法,如古希臘的定律法和阿拉伯的量音學,數理相通而小有不同,因為近現代"五度相生"法兼指兩個方向的相生,也可以生度低五度和高四度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12 05:05 , Processed in 0.0973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