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音乐
曲社行話
曲社、曲友、子弟會、玩友會、雅樂班、坐唱班、浪街、顧曲、度曲、拍曲、坐台、拼台子、拍先、踏先、攤舖蓋、拍期、私期、公期、同期、坐期、清唱、冷唱、清曲、曲釵、賽曲、斗曲、曲宴、坐唱、彩唱、表演唱、串戲、彩串、客串、小客串、串客、串班、串演家、度曲家、清曲家、殷笑俞擻、北袁南殷、會唱、會串
曲 社
明清以來業餘的昆曲演唱組織,稱為曲局、曲集或曲會、曲社,相當於現代京劇界的票房而有所不同。如道和曲社、粟社、蘭桂雅集、禊集、無錫曲局、太倉定音局、北京言樂社、天津昆曲研究會等。曲社以清唱為主,有條件時也學習表演或進一步舉辦業餘演出。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戲曲家姚燮在《過方河裏憶舊時曲社》詩中,曾有"小紅庭院黃華局","泥聽清歌遂久淹"的詩句。清末民初的曲社,是一種鬆散的自由的曲友群體,三人以上即可結為雅集,而且一個人可同時參加幾個曲社。忽聚忽散,來去自便;隨起隨落,自生自滅。當然,著名的曲社也曾訂有章程,例如上海嘯社備有《簡章》。建國以來,已逐步形成有組織有領導的曲社規例,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天津等地都有新的曲社,而北京昆曲研習社和上海昆曲研習社,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的群眾自娛性的兩大曲社。臺灣最大的曲社是蓬瀛曲集,各高校也建有曲社,如臺灣大學昆曲社和臺灣師範大學昆曲社等。
曲 友
曲社中業餘唱曲或業餘演出的社員,包括社會上昆曲藝術的愛好者,傳統習慣都稱為"曲友"。其含意相當於現在京劇界的票友而在稱呼上有所區別。清代顧祿在《桐橋倚棹錄》中曾有記載"滸墅關曲友"于蘇州山塘鳳凰台賽曲的故事,足見這個專名在乾、嘉以前就已經流行了。而曲友參加曲社或曲會的,也可稱為"社友"、"會友";其中在藝術上或學術上造詣深厚者,則稱為"串客"。按之史實,曲友是昆曲群眾基礎和社會力量的體現者。
子弟會
河北高陽、安新、深縣、霸縣、保定、石家莊等地鄉間昆弋戲曲的業餘組織。起始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清末民初較盛,又稱"嗜好班"、"同樂會"、"耕讀會"或"昆弋會",是農民業餘愛好昆弋者的社集。一般是冬季農閒時,鄉村子弟由父老們教習昆腔和弋腔(高腔),既唱且演,是非營業的自娛性質,目的是抵制、消除牌賭等惡習。其組織結構是推舉會首一人,完全是義務性質的,負責安排劇目排練,籌劃經費,帶領大家演出。農閒時學戲唱戲,農忙時勞動種莊稼。在藝事上,都是各村世代相傳,"全是一家子一家子學戲,一家哥兒幾個都學",上一輩教下一輩,所以叫做"子弟會"。有時也請外地專業的名伶來教戲,由學員們各人出一點錢付酬金,如果錢數不夠,往往由會首自掏腰包來補足。例如深縣北關的昆弋子弟會,曾聘請北京醇親王小恩榮科班出身的徐廷壁來教過戲。有些子弟會也置辦戲箱,是依靠會友和雅好此道的老鄉湊份子買的,一般是在本村演出,如果有鄰村來請,也外出演出,但絕對不拿人家的錢,完全是與村民同樂性質,不以盈利為目的,最多是招待吃頓飯(吃時不准挑好說壞)。子弟會中往往湧現傑出的藝術人才,為專業昆弋班輸送新秀名伶。例如安新縣大馬村昆弋子弟會湧現出了白雲生、白玉珍等人才,霸縣王莊子昆弋子弟會湧現出了郭蓬萊、揚和舫、邱惠亭等人才。
玩友會
湖南等地昆曲的業餘愛好者稱為"玩友"(相當於蘇州的曲友,京劇稱為玩票),其業餘組織稱為"玩友會"或"玩藝會"。例如桂陽玩友會就是業餘的湘昆清唱社。
雅樂班(昆腔會)
皖南新安曲派的活動地區,在清代也出現了業餘唱曲的社集,稱為"雅樂班",或稱"昆腔會",如歙縣的雄村雅樂班,青陽縣的謝家村雅樂班和休寧昆腔會等。
坐唱班(太子班)
金華昆腔的業餘組織稱為"坐唱班",簡稱"唱班",因其中唱曲者大多是鄉老的子弟,所以俗稱"太子班"。如宣平縣桃溪鎮(陶村)的唱班儒琴堂(翕如堂),其中三名主要成員徐三連(司鼓)、徐四連(唱大花臉)、徐五連(唱老生),都是該堂創始人徐文鼇之子,故群眾譽稱該堂為"太子班"。徐家祖籍蘭溪縣朱村,而蘭溪的坐唱班極為普遍,幾乎各鄉鎮都有,如金家村昆腔班、伍家圩昆腔班,都是業餘的唱班。
浪 街
昆曲唱班的活動方式之一,意思是在街上或路上吹奏昆曲,邊走、邊吹、邊唱。例如浙江宣平民間舊俗,鬧元宵三天三夜迎神賽會,舞龍燈、魚燈,唱班也參加吹打,穿過市鎮和村莊。出奇的是燈會結束後,人們都回家去睡了,更闌人靜,皓月當空,而唱班卻開始浪街,吹奏著各種幽雅的昆劇曲調、曲牌,甚至唱上幾段。常奏的是昆曲《思凡》中幾段經加工的悱惻纏綿的曲子,婉轉輕柔的樂音,回蕩在街巷深院和鄉村幽谷之間,把人們漸漸引入甜蜜的夢鄉。又,如遇到村民婚嫁喜慶和廟會節日,亦有夜間浪街之舉。
顧 曲
欣賞或指點曲學門徑。語出《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曲有誤,周郎顧"。指周郎知音,能指正樂曲中的錯訛。明清文人引申其意,專指昆曲的欣賞或評析。《桃花扇》第四出《偵戲》說:"一片紅毹鋪地,此乃顧曲之所。"清人王德暉和徐沅澂著有《顧誤錄》,近人吳梅著有《顧曲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