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在下寡闻,又极少串门,难得醉先生大作,偶听苏三、试剑多次介绍,声遂雷响。今见先生部分联作,始得真味。遍览诸联,无法逐一置评,遂选“秋”之片香,略陈心得,恐多不确,期与同好交流。
秋几联:
[题解]:秋季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季节。“悲秋”情怀自古就是文人骚客的笔墨题材。唐代“大诗豪”刘锡禹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红楼梦》中有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此诗不仅带来了秋凉和凄惨,更对性格内向、多愁善于感的林黛玉原有的不良情绪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鉴湖女侠”秋瑾临刑前豪迈悲壮的千古绝唱:“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令后人触景生情,无限惆怅! 那么作者题秋,一定也有别样的情怀吧?我们不妨诸联赏析之~!
1、秋水 不因霜冷 只载花流
雪析:上联铺垫陈秋,下联点题言流。全联寥寥8字,并无“秋水”一言,然作者抓住了“秋水”的特征,写出了秋水本质。“不因霜冷”不仅“因霜呈秋”还写进了作者的无畏情绪,“只载花流”道出了花落无声的萧瑟和“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沉默。
2、秋感 阅尽繁华情渐老 归于寂静梦成孤
雪析: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孤寂的来临。“阅尽繁华”不仅是对万花纷谢的自然解释,它同样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与品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人生莫不如是。“情渐老”、“梦成孤”都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此,此联看似感秋、而实际也是感叹人生,是非常恰当的人生感悟。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抓住当前呢?有深度的成联,很喜欢~!
3、秋夜 翻空往事人如幻 醉倒霜阶盏不空
雪析: 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虽然儒家的入世色彩极为强烈,但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而至于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日日自省。知识分子虽然难免徘徊于理想的失落之中,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理想而去俯就现实的庸俗。“秋夜”作为文学意象的一个特定时空,是一个多为人所关注,所吐露真情和苦闷的时间范畴,正因为它的隐秘性,所以成了人们内心深处畅说于外的自觉选择;“秋夜”似乎更适合人们去思索、去回忆、去自省、去感悟;也更适合传达道家的自然之旨和禅理中的空谈意境。这一“幻”一“空”中,无不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和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4、秋月 圆缺或作千年想 来去不留半点声
雪:此联试剑已评,不再赘述。
5、秋叶 冷雨袭来归落寞 萧风起处作纷飞
雪析:“落叶”是秋风、秋雨的杰作,在“失落”与“纷飞”两种姿态中寻找自己的归宿。“风雨”四季都有,而属于秋的风雨是寒冷、萧瑟的。作者用“冷雨”、“萧风”紧扣秋意,用词很准确;“袭来”、“落寞”也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用笔。作者为什么不用“失落”对“纷飞”来写秋叶的坠落呢?我想这里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失落”过于消极,难以为“纷飞”作铺垫,这就是舍工仗、而求意的匠心。属好联~~!
6、秋雨 暮色轻围,寒意随同湿气坠 情怀渐老,梧声说与落花听
雪析:秋雨绵绵、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凄凉、郁闷、迟暮的感触,使人悲哀、优虑和伤感。再加上“暮色轻围”,更加增添了泠若深潭的秋意。由此,我想起了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玉蝴蝶》之“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句???营造这样的环境,都为作者阐发情感和寄托情怀作了充分的铺垫。“情怀渐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出的感慨。除此以外,作者又用“梧声说与落花听”之拟人,从声音方面给读者以强有力的感染。正是因为“暮雨”兴象和“梧声”寓意等诸方面结合运用,才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秋雨”给我们传递的感秋“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