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1|回复: 1

关于中华书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注合刻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2 22: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裴氏《集解》

       历代出现过不少学者注释《史记》。根据今天能够看到的材料,最早作注的是东汉延笃,他撰《音义》一卷,又有佚名者作《章隐》五卷,均见载于《史记索隐后序》。两家注释之作,早已失传。南朝刘宋中散大夫徐广作《音义》十三卷,中郎外兵曹参军裴?又作《集解》八十卷。《音义》久佚,《集解》尚存,是今世还能见到的最早《史记》注释,为数众多的《音义》片段,保留在《集解》中。南齐时,轻车录事邹诞生撰《音义》三卷,隋?书监柳顾言撰《音旨》三十卷,邹、柳二家撰著失传已久。

  二: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  

    进入唐代,注释《史记》的工作受到学者的重视,不但注释者增多,而且出现了最有成就的两部代表作,即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

     裴氏《集解》主要利用儒家经典和各种史书来注释文义,吸收了不少前人成果。裴氏《集解》主要利用儒家经典和各种史书来注释文义,吸收了不少前人成果。司马氏《索隐》比《集解》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不仅注音,还注重释义,音义并重。张守节撰《正义》倾注毕生精力,注音释义都比较严谨,对地理的注释尤为详明,质量比《集解》、《索隐》又有所提高裴氏、司马氏、张氏三家的注释,被公认为古代最有权威的训释之作,人们习惯上合称“三家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22: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是整理古籍的辉煌时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流传较广的刻本,一种是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武英殿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人们称之为“殿本”。因为是国家一级的官刻本,所以有许多知名学者参加校勘,对《史记》原文和注文多所厘正。另一种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金陵书局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一百三十卷,此本汇校了宋、元、明有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学者的研究成果。此本失误较少,人们视为善本。

   五十年代末中华书局开始标点校勘《二十四史》时,《史记》即采用金陵书局本为底本。
1959年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史记》。这一新的本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全书有了标点分段,二是根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对《史记》原文和三家注作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给读者提供了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5-5-17 09:12 , Processed in 0.0882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