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78|回复: 12

《实现十二五跨越的三大工程》(高峰论坛讲演素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

管理创新
资本运作
人才储备

简称“三大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资本运营?

西方经济学中没有这一概念, 90年代在我国出现,它是形成于中国的一个经济学新名词。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不断地与其它企业、部门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以达到本企业自有资本不断增加这一最终目的的运作行为。

资本运营的内涵
  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

  第二,从微观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

1.资本运营的主体可以是资本的所有者,也可以是资本所有者委托或聘任的经营者,由他们承担资本运营的责任。

  2.资本运营的对象,或是一种形态的资本,如金融资本,或者是两种形态以上的资本,如运营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房地产资本等。

  3.资本的各种形态必须投入到某一经营领域之中或投入多个经营领域之中,即投入到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之中,才能发挥资本的功能,有效利用资本的使用价值。

  4.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须同其他生产要素相互组合,优化配置,才能发挥资本的使用价值,才能创造价值。

  5.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理想的利润,并使资本增值。

[编辑]资本运营与资本经营
  运营包含了运筹、谋求和治理等含义,强调对资本的筹措和运用必须要有事先的运筹、规划和科学决策。

  经营偏重于微观的经营管理,人们常说搞好企业经营管理,而运营则以微观的经营管理为基础,还重视宏观的筹划与管理。

[编辑]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
  资本运营与资产经营的区别

  1)经营对象不同。资本运营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价值方面,追求资本增值。而生产经营的对象则是产品及其生产销售过程,经营的基础是厂房、机器设备、产品设计、工艺、专利等。生产经营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使用价值方面,追求产品数量、品种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

  2)经营领域不同。资本运营主要是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主要是在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运作。

  3)经营方式不同。资本运营要运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租赁等方式合理筹集资本,要运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产权投资等方式有效地运用资本,合理地配置资本,盘活存量资本,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本效益。而生产经营主要通过调查社会需求,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技术开发,研制新产品,革新工艺、设备,创名牌产品,开辟销售渠道,建立销售网络等方式,达到增加产品品种、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产品销售利润的目的。

  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联系

  1)目的一致。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和销售商品,目的在于赚取利润,以实现资本增值,因此生产经营实际上是以生产、经营商品为手段,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2)相互依存。企业是一个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以资本作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资本,生产经营就无法进行;如果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资本增值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资本经营要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并以生产经营为基础。

  3)相互渗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本循环周转的过程,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供产销各环节脱节,资本循环周转就会中断,如果企业的设备闲置,材料和在产品存量过多,商品销售不畅,资本就会发生积压,必然使资本效率和效益下降,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密不可分。

  生产经营是基础,资本经营要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通过资本经营,搞好融资、并购和资产重组等活动,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资本集中,目的是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优化生产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以便更快地发展生产经营。

[编辑]资本运营的目标
  资本运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法。资本最大限度增值对于企业来说,可表现为:

  (一)利润最大化

  企业将资本投入生产经营后,将所得收入与耗费相比,如果收入大于耗费,企业实现利润,如果收入小于耗费,则发生亏损法。在资本运营中,企业为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就必须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

  (1)不仅要注重增加当期利润,更要注重增加长期利润;

  2)不仅要注重增加利润额,同时要注重提高利润率;

  (3)不仅要考察自有资本利润率,而且要考察全部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利润率法。

  (二)股东权益最大化

  股东权益,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法。企业实现的利润越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和分配就越多法。盈余公积金既可用于弥补企业亏损,也可用于转增资本,使投入企业的资本增多法。

  将企业期末股东权益总额与期初股东权益总额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企业的自有资本发生增值法。两者之差即为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除以期初股东权益总额,即为本期股东权益增加率法。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利润和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要重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法。

  企业价值的评估,是指企业在连续经营的情况下,将未来经营期间每年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体现?累加得出某一估值,据以估算出企业价值法。如果企业价值大于企业全部资产的帐面价值,那么企业资本增值,反之,企业就贬值了法。将企业价值减去企业负债后得出的数值与企业股东权益的帐面价值相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表明企业的自有资本增值法。

  企业资本运营的三个“最大化”是相辅相成的法。只有实现利润最大化,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编辑]资本运营的分类及其特征
  (一)从资本运营对企业规模的影响上看,资本运营可以分为扩张型资本运营,收缩型资本运营,以及内变型资本运营。

  (二)从资本运营与企业功能相结合的角度看,资本运营可以分为资本增量投入型资本运营,管理增量投入型资本运营和技术增量投入型资本运营三类。

  (三)根据资本运营所使用的资本市场来划分,有金融证券交易型资本运营、产权交易型资本运营、基金交易型资本运营和国际资本交易型资本运营。

  (四)从资本运用的状态来看,可以分为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

  此外,从资本运营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可以分为: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

[编辑]资本运营的三个层面
  资本运营,是指通过以货币化的资产为主要对象的购买?出售?转让?兼并?托管等活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法。资本运营可以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中介层面三方面具体分析法。

  一?从政府层面来说,是指资本运营是指资本的配置(重置)问题法。

  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资本配置的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有限干预的体制法。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本配置,是通过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资本结构来进行的法。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配置机制,需要建立以下两个制度:

  (1)有限责任制,即投资者在其投资额的限度之内承担企业的风险法。

  这种制度限制和分散了投资者的风险,也实现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分工:投资者承担有限的投资风险,取得相应的投资收益;经营者承担经营风险,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法。

  (2)兼并破产机制法。

  兼并破产机制分为兼并和破产两种实施方式法。兼并,是指通过企业股权或资本收购?转让,实现资本增值目标法。破产是指对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根据债务人或债权人的申请,通过法院将其财产强制拍卖?变价归还债权人法。

  兼并破产机制可以激励经营者尽最大努力,高效率地使用所支配的资本;迫使经营者带领整个企业发挥其全部潜能,提高效率,在优胜劣汰中立足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法。

  二?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的资本运营就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有效运用法。

  建立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法。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或者重组,迅速巩固或扩大自身的竞争实力,并建立起持续发展的企业核心能力法。企业资本运营的规则如下:

  (1)实现资本运营与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法。资本运营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以资本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实现资本有效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法。资本运营必须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的同步运行法。

  (2)实现企业经济实力与品牌优势的有机结合法。品牌是一个企业成功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标志法。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资本运营中,既可作为一种资本入股,从而减少企业有形资本的流出,又可通过冠名权支持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法。

  (3)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资本收益的有机结合法。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应该计算?分析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寻求效益的最大化法。

  (4)实现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与外部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法。企业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明确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间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法。

  三?从中介层面来说,资本运营主要是针对银行而言的法。

  银行是资本市场的灵魂法。银行作为企业资本运营所需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熟悉资本如何通过最优配置才能达到最大效益法。

[编辑]资本运营的主、客体
  资本运营的主体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是资本运营的直接操作主体,它直接承担着资本运营的收益、损失和风险。国家是资本运营的监督主体,它服务、监督和规范资本运营的活动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企业在作为资本运营主体上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产权关系不明导致的企业自我负责精神的淡化。

  2、企业资本运营的功能弱化。

  3、企业缺乏契约精神,

  国家作为资本运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作为资本的最终所有者不可能很好地执行资本运营的职能。

  2、政府资本运营的监控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资本运营的客体

  资本运营的客体总体上说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本.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实物资本。
2、无形资本。
3、组织资本。
4、土地资源。
5、企业产权。
6、流动资本。
[编辑]资本运营的市场环境
  一)、资本运营与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二)、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筹措中长期资本的市场,是中长期资本需求与供给交易的总和。它既包括证券市场,也包括非证券的中长期信用资本的借贷,从广义来讲资本市场还包括非证券的产权交易活动。

  三)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存贷款银行)是从事存款贷款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它是存贷双方的信用中介

  投资银行(证券推销商)是以证券承销(以及在承销基础上的证券经纪业务)为本源,其他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在这一业务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有以下几项:证券承销、证券交易、私募发行、企业兼并与收购、基金管理、风险投资、项目融资、衍生产品、租赁、咨询服务、现金管理、证券保管与抵押等业务。

[编辑]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今的发展要求法。企业只有以资本形式?优化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法。可见,企业的资本运营可以具体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编辑]一?资本扩张型运营模式
  扩张型资本运营,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法。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横向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法。

  横向型资本扩张可以减少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也可以解决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力不断扩大的矛盾法。

  例: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 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 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 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 的目标。

  (二)纵向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是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产权交易法。

  例: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 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 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 力。

  (三)混合型资本扩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间所进行的产权交易法。混合资本扩张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力法。

  例: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 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 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美的集团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 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 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 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 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编辑]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型资本运营,是指企业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把自己拥有的部分资产?子公司?某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 ,缩小公司的规模法。收缩型资本运营是扩张型资本运营的逆向操作,主要实现形式有:

  (一)资产剥离,是指企业把所属的部分不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的交易行为法。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应该实施资产剥离:

  (1)企业存在不良资产,且加速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

  (2)某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的运行和发展;

  (3)行业间竞争激烈,企业需要通过收缩产业战线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法。

  例: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 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 保单,则以注资的形式被纳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 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二)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使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从而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股权结构的新公司法。公司分立通常可分为:

  (1)标准式分立,是指母公司将其拥有的子公司股份,按母公司股东在母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分配给现有的母公司股东,从而将子公司分离出来的行为;

  (2)解散式分立,是指母公司将其全部控制权移交给子公司股东,原母公司不复存在的分离行为;

  (3)换股式分立,是指母公司将其在子公司所占有的股份分配给母公司的部分股东(不是全部母公司股东),交换其在母公司所占股份的分离行为法。

  (三)分拆上市,是指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法律意义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的行为法。

  狭义的分拆上市,特指已上市的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某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法。分拆上市的作用是:

  (1)原母公司的股东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

  (2)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可以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法。

  例: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 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数码从联想中分拆出来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决了事业部层次上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且由于神州数码独立上市,联想集团、神州数 码的股权结构大大改变,公司层次上的激励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四)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达到股本收缩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法。

  实际操作中,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原因一般基于以下几种:

  (1)保持公司的控制权;

  (2)提高股票的市场价值,改善公司形象;

  (3)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

  (4)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

  (5)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法。

  例: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 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 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编辑]资本运营的特征与作用
  资本运营的特征 1、增值性。2、流动性。 3、风险性。

  资本运营的作用

  加快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从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来看,资本运营也有如下作用:

  1.资本运营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2.资本运营可以带动企业迅速打开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3.资本运营可以让企业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4.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5.资本运营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资金。

[编辑]资本运营理论
[编辑]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股份制经济的基本理论

  首先,论述了股份制经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其次,关于股份制经济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分别对股份公司的管理模式、股份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股票的属性、证券交易机构的作用以及股份制经济导致寄生阶层的形成、引起投机和欺诈等问题都给予了关注和研究。

  (二)、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

  (三)、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

[编辑]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早期的资本运营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马歇尔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实质上也就是对这一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关于资本运营活动发生原因的描述。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马歇尔认真地分析了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之所在。

  首先,他把分析规模经济的产业确定为工业。接着,马歇尔进一步明确指出“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械的使用与改良、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同时,大企业可以大量采购,因而可以获得价格优惠;大企业还可以获得技术的经济;大企业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在马歇尔出版他的《经济学原理》时,美国的第一次兼并高潮还没有开始,但就是这样,马歇尔就已经指出了美国“大多数的托拉斯是由许多独立的企业之合并所发展起来的”。由此更可以说在古典经济学形成和成熟的时期,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基本上也就说明了当时资本运营的理由。

[编辑]企业购并的早期理论
  (一)、横向兼并的理论

  发生在1895?1904年之间的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横向兼并,即属于同一生产领域或部门中同一层次的资本,通过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的方式形成资本集中,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特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最佳经济规模的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规模经济被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

  所谓工厂规模经济:

  首先,通过企业购并可对单个工厂的资产进行重新安排,这样就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工厂的生产规模调整到最佳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水平,这样就可以把工厂的生产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其次,通过公司购并,公司所拥有的工厂数量增加,这样就更有可能在各个工厂实行专业化生产而不影响公司总体的产品结构状况。在实行专业化生产的情况,一般来说可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企业规模经济:

  第一,它可以节省管理费用。

  第二,企业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其控制的工厂数量的增加。由此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专门化的生产,提供专门化的服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那些有不同要求的市场主体,并且在提供这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时,还可以得到销售和技术上的支持。

  第三,大企业由于实力雄厚,因而可以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科研开发工作。

  第四,大企业由于实力所在,因而信誉较高。这样就使得它们在需要融资时可以比小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大企业由于易于获得资金,因而在关键时刻就很容易抢占先机。

  第五,大企业由于品牌和产量的关系,可以在花费同样销售费用的情况下销售出更多的产品,因而可以节约销售费用。

  (二)纵向兼并的理论

  在反垄断法出台以后,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活动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因此在1922年至1929年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大的兼并浪潮就明显地表现出,企业兼并的形式由横向兼并为主转向以纵向兼并为主。由于纵向兼并可以使企业或公司的规模扩大,但并不能使生产同一产品的工厂规模扩大,因而它不大可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也不大容易产生垄断经济效应。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纵向兼并可以有这样一些优点:

  1.由于纵向兼并是指将与本企业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通过收购、兼并、合并等方式纳入到母公司的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2.纵向兼并在技术经济方面可以节约成本。

  (三)混合兼并的理论

  从时间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60年代,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兼并浪潮。在经历了横向兼并与纵向兼并以后,第三次兼并浪潮的主要特征又表现为混合兼并成了兼并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混合兼并是指那些从事不相关业务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兼并,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混合兼并还可以细分为产品扩张型兼并、地域市场扩张型兼并和纯粹混合兼并。

  1、有助于降低经营风险。

  2、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的经营领域的困难。

  3、增加了进入新行业的成功率。

  4、有助于企业实行战略转移。

  5、有助于企业实现其技术战略。

[编辑]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编辑]产权理论形成后的资本运营理论
  产权理论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在1960年他又发表了另一篇《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制度经济学派,并提出了产权、交易费用、代理成本等概念。该理论的出现加深了经济学对企业的认识和研究,由此也促进了人们对资本运营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出现更是丰富了人们对企业的认识。因此形成了林林总总的资本运营理论

  (一)、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的基本假定:承认兼并等资本运营活动对整个经济存在着潜在收益。

  (二)、价值低估理论

  价值低估理论认为,发生企业购并的原因在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了。

  (三)、信息与信号理论

  在实际发生的企业购并活动中,被收购企业的股票价值几乎都要被抬高,只不过程度上不一致而已,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和信号理论。

  (四)、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组织中,企业的最终所有者与企业的实际管理者实际上已发生了分离。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不拥有企业的全部产权,因此其无论是经营良好,还是经营不善,都会对企业所有者产生正的或负的外部效应。从经济学对人都是自私的这个假定出发,企业管理者更多的带给所有者的是负的外部效应,如何克服这个负的外部效应的问题就引出了委托代理理论。

  (五)、税收节约理论

  为了减少税收方面的支出。用对策论的语言来表述:通过企业购并活动而减少税收支出是在和财政部门进行“零和博弈”。

  (六)、市场垄断理论

  从对社会经济有益的一面来看,购并带来的好处也许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对社会经济不利的一面来看,购并活动有可能带来垄断。但是现在关于垄断也有人认为其有好的一面,或至少是不可避免的一面。因为垄断集中本身是竞争的产物。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竞争已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成为质量、技术、服务、产品类别等诸多方面立体的竞争,因此即使是大公司之间也很难就垄断达成什么共谋。此外,大公司和大企业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这也是购并等资本运营活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一。

  (七)公司分立理论、再分配理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连接:

北部湾的开发的秘密之资本运作(上) :http://www.56.com/u32/v_NDY3NDg3MDE.html

给贫困者创造机会、给创业者搭好舞台、给成功者做好后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管理创新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通常而言,创造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管理创新则是指组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也即,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当管理者说到要将组织变革成更富有创造性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就是要激发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

  有三类因素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创新,它们是组织的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实践。

  1)从组织结构因素看,有机式结构对创新有正面影响;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重要保证;单位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

  2)从文化因素看,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通常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容忍不切实际,外部控制少,接受风险,容忍冲突,注重结果甚于手段,强调开放系统。

  在人力资源这一类因素中,有创造力的组织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同时,它们还给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担心因犯错误而遭解雇的顾虑;组织也鼓励员工成为革新能手;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

[编辑]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
  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创新,必须依照企业创新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因此,管理创新要依据之下基本的理论。

  1、企业本性论

  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单元。现代社会是以企业为主宰的团体社会。企业没有利润,怎样体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又怎样追求自己的价值,这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依据。

  2、管理本性论

  “企业本性论”指明了企业生存的目标。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靠科学的管理。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增长。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又一依据。

  3、员工本性论

  “员工本性论”明确创造利润这一企业本性, 认识到实现企业本性要靠科学的管理,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常新内容。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明确管理的主体。在构成企业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性要素,企业的一切营运活动必须靠人来实现。人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又是管理的主体。这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4、国企特性论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载体,当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政府要依靠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通过国有企业实现宏观调控,与外资企业抗衡,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改革只会改变国企承担社会目标的形式和某些内容,但决不会改变其承担社会目标的职能,也不会改变经营者所面对的较之私人企业更多的管理难 题。

[编辑]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1)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2)管理制度上的创新;

  3)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

  三者从低到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编辑]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
  一般来说,管理创新过程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现状的不满

  在几乎所有的案例中,管理创新的动机都源于对公司现状的不满:或是公司遇到危机,或是商业环境变化以及新竞争者出现而形成战略型威胁,或是某些人对操作性问题产生抱怨。

  例如,Litton互联产品公司是一家为计算机组装主板系统的工厂,位于苏格兰的Glenrothes。1991年,George Black受命负责这家工厂的战略转型。他说:“我们曾是一家前途黯淡的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组装工作毫无特色。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取新的工作方式,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这是一种刻意的颠覆,也许有些冒险,但我们别无选择。”

  很快,Black推行了新的业务单元架构方案。每个业务单元中的员工都致力于满足某一个客户的所有需要。他们学习制造、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技能。这次创新使得客户反响获得极大改善,员工流动率也大大降低。

  当然,不论出于哪一种原因,管理创新都在挑战组织的某种形式,它更容易于产生于紧要关头。

  第二阶段:从其他来源寻找灵感

  管理创新者的灵感可能来自其他社会体系的成功经验,也可能来自那些未经证实却非常有吸引力的新观念。

  有些灵感源自管理思想家和管理宗师。1987年,Murray Wallace出任了惠灵顿保险公司的CEO。在惠灵顿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候,Wallace读到了汤姆?彼得斯的新作《混沌中的繁荣》(Thriving on Chaos)。他将书中的高度分权原则转化为一个可操作的模式,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惠灵顿革命”。Wallace的新模式令公司的利润率大幅增长。

  还有些灵感来自无关的组织和社会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助听器公司奥迪康推行了一种激进的组织模型:没有正式的层级和汇报关系;资源分配是围绕项目小组展开的;组织是完全开放的。几年后,奥迪康取得了巨大的利润增长。而这个灵感却来源于公司CEO?? Lars Kolind曾经参与过的美国童子军运动。Kolind说:“童子军有一种很强的志愿性。当他们集合起来,就能有效合作而不存在任何等级关系。这里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家目标一致。这段经历让我重视为员工设定一个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越了养家糊口。同时,建立一个鼓励志愿行为和自我激励的体系。”

  此外,有些灵感来自背景非凡的管理创新者,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上述那家ADI的经理Art Schneiderman,平衡计分卡的原型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在斯隆管理学院攻读MBA课程时, Schneiderman深受Jay Forrester系统动态观念的影响。加入ADI前,他在贝恩咨询公司做了六年的战略咨询顾问,负责贝恩在日本的质量管理项目。 Schneiderman深刻地了解日本企业,并用系统的视角看待组织的各项职能。因此当ADI的CEO Ray Stata请他为公司开发一种生产质量改进流程的时候,他很快就设计出了一整套的矩阵,涵盖了各种财务和非财务指标。

  这三个例子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管理创新的灵感很难从一个公司的内部产生。很多公司盲目对标或观察竞争者的行为,导致整个产业的竞争高度趋同。只有通过从其他来源获得灵感,公司的管理创新者们才能够开创出真正全新的东西。

  第三阶段:创新

  管理创新人员将各种不满的要素、灵感以及解决方案组合在一起,组合方式通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重复、渐进的,但多数管理创新者都能找到一个清楚的推动事件。

  第四阶段:争取内部和外部的认可

  与其他创新一样,管理创新也有风险巨大、回报不确定的问题。很多人无法理解创新的潜在收益,或者担心创新失败会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因而会竭力抵制创新。而且,在实施之前,我们很难准确判断创新的收益是否高于成本。因此对于管理创新人员来说,一个关键阶段就是争取他人对新创意的认可。

  在管理创新的最初阶段,获得组织内部的接受比获得外部人士的支持更为关键。这个过程需要明确的拥护者。如果有一个威望高的高管参与创新的发起,就会大有裨益。另外,只有尽快取得成果才能证明创新的有效性,然而,许多管理创新往往在数年后才有结果。因此,创建一个支持同盟并将创新推广到组织中非常重要。管理创新的另一个特征是需要获得“外部认可”,以说明这项创新获得了独立观察者的印证。在尚且无法通过数据证明管理创新的有效性时,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会寻求

  外部认可来促使内部变革。外部认可包括四种来源:

  第一,商学院的学者。他们密切关注各类管理创新,并整理总结企业碰到的实践问题,以应用于研究或教学。

  第二,咨询公司。他们通常对这些创新进行总结和存档,以便用于其他的情况和组织。

  第三,媒体机构。他们热衷于向更多的人宣传创新的成功故事。

  第四,行业协会。

  外部认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增加了其他公司复制创新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也增加了公司坚持创新的可能性。

[编辑]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2、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化为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与时间概念大大淡化,资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日趋市场化、全球化。这些变化既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又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与残酷的竞争。

  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

  管理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同时又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当今我国企业正处于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大变革的环境之中,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之中。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编辑]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为使管理创新能有效地进行,还必须创造以下的基本条件:

  1、创新主体(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应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

  这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创新主体具有的心智模式:一是远见卓识;二是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

  2、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

  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创新,创新管理主体应具有: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和增效能力。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创新能力;必要能力包括将创新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的能力,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能力;增效能力则是控制协调加快进展的各项能力。

  3、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

  现代企业中的基础管理主要指一般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基础数据、技术档案、统计记录、信息收集归档、工作规则、岗位职责标准等。管理创新往往是在基础管理较好的 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因为基础管理好可提供许多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资料、规则,这本身有助于管理创新的顺利进行。

  4、企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创新主体能有创新意识,能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关。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下,人们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而不好的 氛围则可能导致人们思想僵化,思路堵塞,头脑空白。

  5、管理创新应结合本企业的特点

  现代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整合本企业的资源以完成本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因此,这样的创新就不可能脱离本企业和本国的特点。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中,短期内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实力比西方企业弱,如果以刚对刚则会失败,若以太极拳的方式以柔克刚,则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佳方略。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以“情,理,法”为一体的中国式管理制度的优势和特长。

  6、管理创新应有创新目标

  管理创新目标比一般目标更难确定,因为创新活动及创新目标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确定创新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目标则会浪费企业的资源,这本身又与管理的宗旨不符。

[编辑]如何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公司的管理创新能力呢?

  有意识地进行管理创新。很多公司建立了研发实验室,或是为某些个人指定了明确的创新职责。但有多少公司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架构来培育管理创新?要成为一个管理创新者,第一步须向整个组织推销其观念。

  创造一个怀疑的、解决问题的文化。当面临挑战时,公司员工会如何反应?他们会开始怀疑吗?他们是会借助竞争者采用的标准解决方案,还是会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努力发现新的解决之道?只有最后一条路才能将公司引向成功的管理创新,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寻解决问题而非选择逃避。

  寻求不同环境中的类比和例证。公司应该向一些高度弹性的社会体系学习,如议会民主制度、城市等。如果公司希望提高员工的动力,就应该去观察、学习各种志愿者组织。鼓励员工去不同的国家工作也非常有价值,这可以开阔员工的视野并激发思维。

  培养低风险试验的能力。有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不断鼓励员工及团队提出管理创新办法。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要想使能动性转化为有效性,就不能放任所有的新主意在整个组织内蔓延。他们规定,每种创新只能在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这既保证了新创意有机会实施,同时也不会危害到整个组织。

  利用外部的变革来源来探究你的新想法。当公司有能力自己推进管理创新时,有选择地利用外部的学者、咨询顾问、媒体机构以及管理大师们,会很有用。他们有三个基本作用:新观念的来源;作为一种宣传媒介让这项管理创新更有意义;使公司已经完成的工作得到更多的认可。

  持续地进行管理创新。真正的成功者决非仅进行一两次的管理创新。相反,他们是持续的管理创新者。通用电器就是一个例子。它不仅成名于其“群策群力”原则和无边界组织,还拥有很多更为古老的创新,例如战略计划、管理人员发展计划、研发的商业化等。

[编辑]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
  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1]。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知识管理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社会环境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进一步分析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2]。

  管理创新与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

  

  管理创新与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科技创新体系:

  

[编辑]参考文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连接:

企业管理创新八大趋势


  新华网 (2004-02-25 10:42:0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由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共同对外发布了一份对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最新趋势的跟踪报告。报告全面阐述了在商业环境的稳定性、确定性、可预测性已经被变革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所代替的同时,国内外企业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顺应时代变化进行了许多管理变革,它呈现出了八大趋势,它们是: 

    一、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研究表明,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惟一主题,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其能动作用等等。 

    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这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客观条件。与可以枯竭的物质资源不同,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

    二、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企业从大量市场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寿命期长、信息含量少、简单的一次性交易的竞争环境,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并与顾客保持沟通关系的全球竞争环境转变。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的生产、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敏捷”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实现向“敏捷管理”方式的转变。一个企业要适应超倍速的竞争,必须在以下各层面具备敏捷性的特点:在生产方面,敏捷管理意味着具有依照顾客定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在营销方面上,它具有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的特点;在组织方面,敏捷管理要求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的互动合作,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一改强调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三、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

    许多成功企业形成了不少互利合作的竞争方式:供应链式,主要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企业的增值链中,供应过程所占成本很多,所以供应链的动态互联至关重要;战略网络型,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形成一种战略网络,竞争已不是单一的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战略网络间的竞争;协作联营型表现为企业通过有选择的与竞争对手,以及与供应商或其他经营组织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机会、信息和技术等,形成联营组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多的价值;虚拟组织型,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能力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机的企业网络组织,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价值。 

    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企业将主要通过管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如厂房、设备等,虽然很容易估价和进行管理,但它们已经越来越难以决定企业的价值。相反,企业的价值更取决于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特许经营、软件、研究项目、创意以及专长等。国外机构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6/7都取决于这些“知识”资产。管理这些资产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很难的,但最难的还是怎样对待员工的思想和知识。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加强协作能力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将现有组织、知识、人员和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 

    五、从传统的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传统的绩效考核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以期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其致命的问题在于:从目标到绩效结果的形成过程缺乏控制;不是封闭的,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绩效考核时会遇到员工的反对。

    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更为精细的绩效管理成为可能,绩效管理的工具也由单一向多维发展。主要包括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KPI)、360度打分、平衡计分卡和EVA价值管理等。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无限制地扩大了企业的业务信息空间,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在订单的驱动下,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得以解决,并提供了手段。通过整合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为了应对挑战,出现了许多如PDM、ERP、CRM、SCM等企业信息化产品,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为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

    七、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由于顾客往往缺乏主见,因此顾客导向难以使企业具有前瞻性。而近十几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要提高企业的预见性,抢占产业先机,仅着眼于顾客导向已经不够,它会随着竞争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失效。 

    八、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跨国公司在推行市场全球化过程中的社会责任表现,同时更多的公司认识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实践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 

    近十几年来,管理体系方面最重要的发展应该是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在ISO9000和ISO14000之后,SA8000标准是一个最新的管理体系标准。大多数公司意识到,消费者在选择商家时越来越多的考虑公司的道德表现,商业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已经变成一件头等大事。(记者 姜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战略:

什么是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国家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宏观的、全局性构想与安排。

[编辑]人才战略的核心
人才战略的本质: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
人才战略的核心是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
人才战略是对未来的思考,着重研究人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作用。
[编辑]知名企业的人才战略
[编辑]一、中兴人才战略
  中兴??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而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正如中兴通讯总经理所说过:“在高科技企业中,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经营已降到一个次要的位置,对人才资本的经营则是最重要的企业行为。与其它资本要素相同,人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标是扩张增值,引进人才,还要使用好人才,把人才作为可使企业资产增加的人才资本。”

  为经营好“人才资本”,中兴公司一方面制定了人才战略计划,在国内通讯人才最密集的上海和我国程控交换机开发地的南京成立了中兴研究院,同时引进了一批当地的高级技术人才,形成了我国企业界规模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一支高科技研发团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本经营机制,围绕人才资本核心,进行资金、项目、岗位、目标、市场等多种企业资源的配置与定位。中兴在使用人才方面唯才是用,不论资排辈,技术、业务、管理三条跑道的职务发展体系给每个有能力的人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以人为本”是中兴通讯企业文化的核心,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本经营机制,不仅吸引了大批人才加盟中兴,而且使之在中兴得以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编辑]二、波导人才战略
  注重激励与分享的波导人力资源管理

  波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规范人力资源管理,致力于建设一流的人才机制,“激励与分享”是波导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公司不断探索现代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波导人才策略:

1、以人为本,广聚英才
2、能者授权,功者受禄
3、以能聘人:不论资排辈,能者上,庸者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4、以事留人:实行目标化、项目化、知识化管理,让具体的事情留人,让事实留人;
5、以情感人:实施"有限职工股权计划",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股份。
6、知人善任:根据个人特长作相应的工作安排,个人目标与公司发展紧密结合。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公司在"科技兴业,人才为本"的经营理念指导下,设立了宁波市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不仅是社会各界对波导科研实力的肯定,也是波导注重科研和培养人才的结果,是波导在人才战略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波导自己的“大学”

  公司重视内部师资队伍建设和内部讲师培养,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司内部培训资源,现已通过公开招聘、试讲选拔,组成了30几人的波导公司讲师队伍。在定期组织各种专业培训的同时,公司还将在内部成立"波导大学",对员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和素质培训。

   众多的升值机会

  公司加强对分散入司人员培训的管理,采取了先分散后集中的培训方法,使岗前培训工作覆盖至每一位入司员工。

  公司还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办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班,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开办了MBA远程教学班,采取外委和内训的方式按岗位分类对各级人员进行培训,公司不定期地派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培训,与法国SAGEM公司、韩国SEWON公司相互交流。

   灵活的管理方式

  公司在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的同时,允许员工进行岗位的内部异动和外部异动,让员工更好地发挥作用。2002年年初开始实行的内部竞岗制度,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竞争和发展机会。

   逐步实施“有限职工股权计划(ESOPL)”

  波导坚持"以能聘人、以事留人、以情感人、物质精神同步激励",在"为波导做出的重大贡献的人,就是波导的主人"的价值观指导下,波导内部逐步实施"有限职工股权计划(ESOPL)"。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奖励股份,从而提高员工参与意识,发挥员工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编辑]三、法国拉法基集团人才战略
  首先是看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建材行业是个比较专业化的领域,根据一个人的工作经历就可以初步判断出他的专业素质。

  其次是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拉法基毕竟是个跨国企业,经常会有和国外的专家、同事交流、甚至出国工作的机会,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将为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再次就是团队精神,在拉法基,有来自各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理念的人,个性的差异容易带来文化上的冲突,这就需要员工具备相当的沟通能力,甚至要学会妥协的技巧,以共同推动工作的进程。

[编辑]四、世茂集团人才战略
  上世纪80年代初,满怀着创业报国的激情和提升国人居住品位的理想,世茂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积极投身到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最前沿;二十几年来,世茂集团保持了一贯的高瞻远瞩和专注如一的市场敏觉,紧随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凭借着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独特的投资理念,在高端房地产行业,励精图治,精耕细作,树立起了新的财富地标和勤勉创新的鲜明旗帜。

  回顾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世茂能取得如此 骄人业绩, 关键在于较好地优化并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获取和高效使用,保证了世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并得以快速发展,逐步铸造成了如今颇有市场知名度的金玉品牌。

  随着大陆经济发展的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鱼贯进入中国,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竞争已经深入到不同市场和同一市场的细分层面,竞争的焦点集中到资本、管理、品牌、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综合竞争力,身处竞争格局瞬息万变的房地产行业,世茂集团立足长远,与时俱进,从 1999 年底进入上海房地产市场以来,就抓住竞争致胜之道,从人力资源着手,努力打造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决心依托人才战略,使管理能力整合提升更上一层楼。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导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来强化集团整体的决策执行力度和管理水平,通过搭建高效的“双赢”互动平台以充满希望的事业留住人,以优良的机制与待遇吸引人、以优秀的企业文化熏陶人,以企业的发展远景激励人,努力打造优秀的人才团队。

  (一)创新招聘用人机制 ---- 不拘一格用人才,是世茂成功开拓高端市场的利剑

  世茂一方面推行突破地域的“天罗地网搜才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跨疆界、全渠道的寻找认同世茂核心价值观的人才;通过这种不限地域的招聘方式,力争从招聘开始,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根据集团的发展规划广纳四方英才,以人才为唯一导向的操作大大提高了人员招聘与选拔的效率和成功率;另一方面是逐步打破身份和资历界限,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使集团的用人标准转变为以能力为基础择优录用,员工不能再依靠原有身份和资历坐享其成,凡是进入世茂的新员工没有终身制的概念,根据能力的提高和相关经验的积累,随着集团的发展,每个员工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和提升机会。与此相配套,基于招聘策略和职位管理系统,我们开发了系统化测评工具,将不同层面的职位要求转化为不同核心能力模型和竞争力纬度,用于招聘面试、跟进员工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进工作,这些举措无疑为员工发展平台的建设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并给与了严格的衡量标准,系统化测评工具不仅为集团招聘与选拔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更为将来的精细化管理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可谓是促进集团发展战略的利器。

  可以说,世茂用特有的开放而严谨的立体招聘方式和系统科学的面试工具,将越来越多的人才吸引到共创未来的远景之下,为实现个人、集团和环境的共同进步而奋进。从加入世茂那刻起,新员工在统一的教育管理平台上接受世茂文化的熏陶和优厚的激励,个个都树立了立志奋发、共享成功的拼搏精神和勇于实践、排除万难的创新精神。同时世茂人还以宽广的胸怀千方百计地吸引离职人才回流,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二)创新绩效管理制度 ---- 公平公正励人才,是世茂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基石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其他制度推行和贯彻提供指导性文件。如果绩效考核失当或沟通不充分,往往造成放大的负面效应,会直接影响团队的合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热情,所以绩效管理制度可谓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双刃剑”。

  世茂根据当前行业发展状况和集团绩效管理的现状,根据总体发展策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决定设计并推行以用人为手段、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此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世茂具体的做法是借用“外脑”推行“以人才为本的管理与发展规划”,世茂的人本管理的核心思想通过以下两个指标得到了落实:一,“关键性绩效指标”为导向的业绩考核指标;二,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行为指标。通过上述两项指标,将绩效考核制度充分量化,使公正公平的考核和激励有据可依。

  “关键性绩效指标”本身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团队合作与个人发挥相结合,强调团队绩效实现基础上的个人价值的体现,将集团的阶段性目标分解到各个团队,制定出严格可操作的团队 KPI 指标,再进一步细分转化成具有时限和量化约束的个人 KPI 绩效指标,依此类推,层层细分,将管理中心和责任中心不断下移,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团队的高效合作来实现集团的总体战略目标。

  (三)创新薪酬分配策略 ---- 千方百计留人才,是世茂制胜未来的动力源泉

  借助于特有的文化氛围和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世茂在全集团各个层面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行基于团队合作效率的个人价值体现与事业发展计划,在增进团队合作效率和提升世茂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并协助广大员工逐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积累事业必成的信念和物质基础的优厚回报。与此相应,世茂已经实行了与员工绩效表现相配套的富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并作为世茂长期而持久的发展定位和管理重点,用于长效激励更多的员工在团队合作中不断进步。世茂采用的薪酬回报体系是宽带薪酬制,主要是根据贡献拉开内部分配差距,使薪酬与集团效益、岗位责任、个人效绩以及团队配合指标相结合,逐步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分配机制,具有严谨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际数据支持,充分体现了对员工贡献、价值和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尊重;每一个世茂员工,通过个人努力做出的任何贡献都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值的回报。

  (四)创新教育培训体系 ---- 互动高效育人才,是世茂永葆青春的法宝

  培训是现代企业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一项持久的战略性投入。许多企业由于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因而投资计划方面往往在培训上“惜投”,甚至在经营出现阶段性停滞时最先扣减培训支出,造成培训没有体系可言,操作空泛而缺乏长远性和针对性,培训的长期效力无从发挥,总体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如此恶性循环使企业对培训更加惜投,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力也更得不到保证。

  世茂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和员工的培训需求,首先做出了充分的培训预算,然后在充分的资金保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并安排了培训课程,并硬性落实到各个基层。在师资方面,世茂将利用外部培训资源和内部优秀的讲师相结合,行多层次的针对性培训。安排的课程既包括专业方面的培训,也包含投资理财等生活方面的讲座,更涉及了各个层面管理方向的培训课程,所有培训课程设置的依据就是要充分反映企业核心价值的、针对不同员工的各类“核心能力”模型;培训的方式有重点资助考取资格证书、专家现场讲座、专业沙龙以及提升个人价值的 MBA 培训班等。

  以上四个方面仅仅是世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四个关键环节,是世茂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突破口;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起点是集团的战略使命和员工的需求,通过世茂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步结合和相互促进,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终点是实现员工和世茂的共生和双赢,完成世茂肩负的改进城市化建设品质的历史使命。

  高品质的项目更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卓越的企业需要精英人才,世茂所构建的高效管理团队和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现出了海纳百川、广纳贤才的气魄,并为人力资源的高效使用配备了强大的不断升级的支持系统,保证将更多的员工和团队加以系统的锻炼培养,走向卓越。

[编辑]五、小天鹅公司人才战略
  人质等于品质,小天鹅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以德兴企,将事业与人融为一体。

  “事在人为”,竞争的聚集是其人才的竞争,专业化,职业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永不枯竭的真谤。

  小天鹅要做到事业育人,感情留人。即鼓励个人的建树,又讲究团队的协作。

  招聘:“进人看学历,用人看能力,分配看贡献”,要使事业不断发展,就必须面向世界,

  即要吸引人才,又要用好人才,才能留住人才。

  使用:“合格的人做合格的事”,竞争上岗,明确职责,业绩考核,严格激励;企业内部每年评选十佳员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培育:制度化,不断对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让广大员工“充电”。

[编辑]六、绿地集团人才战略
  人本理念:坚持用愿景目标激励人,用发展事业的平台培育人,用情感和待遇留住人,鼓励人才不断自我超越,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人力资源目标:坚持围绕“以人为中心”的企业发展观,吸引、培养和留用与经营产业密切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打造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精英人才团队;形成有效的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形成对各层次员工的人性化高效管理;不断完善创新薪酬福利制度,与企业品牌、规模相适应,保护合理流动,为稳定骨干员工队伍提供坚实的保障;塑造房地产企业优秀雇主形象,构建“学习型组织”员工成长机制,有效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通过人才引进战略、管理提升战略、薪酬福利战略和雇主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营造“工作在绿地、学习在绿地、成才在绿地、发展在绿地、奉献在绿地、成功在绿地”的人才职业发展生态环境。

  人本理念人力资源机制:绿地将人才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和企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建立梯队选拔的人才培育机制、公平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分门别类的系统培训机制、合理丰富的分配福利机制,构建企业与员工长期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编辑]七、百事集团的人才战略
结果高于一切

  百事集团选择人才有三个标准:“最聪明,最诚实,最具有推动力的实干精神”。一个管理人员在百事集团中生存下去并非易事,公司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么往上发展,要么往外走人”。非常聪明的人才,能量百分之百地释放,公司会给其提供高速发展的事业阶梯和优厚的报酬待遇,让他们很早地承担重要的责任,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有高度自由空间,以及其他优秀三同事之间积极合作的工作环境。这些对于百事集团的战略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百事集团人才战略的核心是高度重视最后的工作结果。达到目标,有成效有结果,在百事集团内便会得到不断的提拔。百事集团对于达不到目标的管理人员的容忍性是非常低的。如果工作不见成效,那么这个人会很快地从企业中被淘汰出去。

淘汰人员手段要硬

  对于一贯不能完成目标的人员要从企业中淘汰出去。在领导岗位上,这种人对于企业的危害是比较大的,至少要把他们从领导岗位上调离,把他们架空起来。淘汰人员,对于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人是最后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手段。

  百事集团对于员工每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四类:表现突出的;只得表扬的;表现一般的;表现差的。评估主要依据为员工的具体表现与其目标之比较。人事部对于每个部门人员的评估作一个统计,如果这个部门达到规定目标的话,那么这个部门得到表扬,而且有突出表现的人员所占的比重就多一些。

  表现差的,或完成不了目标的人员被开除出去或自动离职。在百事集团中大约3%的员工得到“表现差”的年终评估。这些人限定在3到4个月内改正过失。如果他们的表现没有明显的提高,他们便会被立即解雇。

强化独特的企业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靠明确高难目标以及强硬制度作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企业的软件是培育和强化企业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才是公司长期发展的保证。在公司价值和文化方面,百事集团同样强调的是重视结果,以及人员如何能够信守诺言而达到事先制定的目标。人的信用和诚实度在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中是最受重视的。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适用与那些热爱挑战、自爱竞争、喜欢与哪些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工作的人们。

  当然,百事集团的管理也有缺陷,例如公司过分地强调“重视结果”,他会使人们目光短浅,做事只看到短期的结果而又是忽视长远的目标。又如公司吸引一批有雄心壮志的人,这些人自然有其强烈的危机感和压力,那么也就间接地鼓励这些人修建自己的防御墙,如组织自己在公司内部的关系网,拉帮结派,耍手段等。




[编辑]参考条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中国企业HR管理八大趋势
www.sino-manager.com  禹志 2011-1-11
热点推荐: 读懂老板 忠于企业  效率不是“加”出来的 
标签:HR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价值观满意度竞争力
  趋势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中国式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不管是国企、民企还是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源于西方零零碎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遍地开花,但都千遍一律,不能系统性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人才战略思路滞后和人才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和环境的变化,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大势所趋。既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企业家的思维,又能推进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2011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趋势之一。

  趋势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粗放型到基于效果和效率的精细型发展。

  当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还是一种粗放式管理。人力资源部组织架构不完整,功能不明确,权职不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企业家更希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之路,这样才能有力保障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实现,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因此,基于效果和效率的精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系统思考和有效执行,以利润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成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改革的必然趋势。

  趋势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从同质化到差异化改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外乎是新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资发放、劳动合同管理等产品,对企业其他部门的服务也少之又少。基于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基于推进企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以上产品和服务上进行深化和细化,比如人才招聘必须更加精准和高效,比如员工培训必须走效果化、实用化、实效化的道路。而企业80/90后员工的柔性化管理,员工满意度管理,员工心理辅导和训练更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特性、产品特性、环境特性、员工特性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的差异化。

  趋势4、人力资源管理从权力驱动走向价值驱动。

  当前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都是通过企业最高层给予他一定的权力,行使职权,进行管理和引导。这样的权力式管理,不能赢得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想得到企业高、中、基层的认可和支持,为他们创造价值和良好服务是必然趋势。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走价值驱动型之路,通过为企业股东、企业内外部客户、企业员工创造价值,从而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价值,赢得尊重。

  趋势5、企业高级人才管理,工作更加务实化。

  人才是资源,更是资本,这是当前很多企业家都具备的观念和认知。但“以人为本”在企业内不能是一句口号,尤其是企业内部高级人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改进,必须拿出具体措施和方案,否则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你不可能占得先机。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21世纪企业,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企业高级人才管理的务实化、高效化,措施具体化将是2011年企业开疆扩土重要的法宝之一。

趋势6、基层蓝领工人的缺失成为企业发展的瓶茎,也是最大的需求。
  尽管国家提出中国企业必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但不管怎么走,产品都是人制造和生产出来的。尤其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企业蓝领工人非常紧缺。长三角地区的高技能人才仅能满足实际需求量的25%,如数控人才的需求量是2万人左右,但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5000人,因此长三角地区的高技能人才供求已严重失衡,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随着国家政策影响和中、西部大开放不断向中部和西部搬迁。大量人才回流,蓝领工人成为企业瓶茎是不争的事实,而2011年将更加明显体现出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在蓝领人才管理、留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改革?是必须首当其冲考虑的问题,也是工作的难题之一。
  趋势7、高端人才市场的国际化更趋明显。
  当前许多有远见的企业,早就在国际上寻找人才,为其服务。像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华为、联想、TCL等企业早就聘请国际化人才为其管理和服务。而像在浙江的宁波、温州、江苏的苏州、昆山、广东的东莞、中山等地民营企业,聘请国外首席设计师、技师、高级CEO人才也屡见不鲜,且尝到甜头的也不在少数。哪怕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地区,也都是由政府牵头搭台,企业唱戏赴香港、美国、欧洲等招揽高级人才成为助力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招。因此,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中,以国际化的视野、全新的管理模式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将更加成为企业高级人才管理的趋势。
  趋势8、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价值观统领了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企业要想员工在工作中做到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统一就必须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人与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什么企业在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中员工感到迷茫、迟疑而不愿跟进,导致变革成效不佳?为什么很多明星企业最终成为流星企业?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企业文化缺失。企业文化理念与员工行为严重背离,富士康事件不只是偶然,也有其文化的原因。因此,企业要求发展,求稳定,还要靠企业文化留“心”,企业文化管理和创新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项重要职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古人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智慧
www.sino-manager.com  2010-12-16
热点推荐: 读懂老板 忠于企业  效率不是“加”出来的 
标签:李光弼人力资源管理拜官管理咨询爵位
  文|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王晓飞

  在咨询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么一类老板:创业多年,打下一片江山。企业是越做越大,当年的创业伙伴却成为老板的心病,这帮“老臣”多为企业的创立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的“官职”也越来越高,常常是副总经理、总监一级的高层管理人员,事易时移,他们的能力已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虽不能说“尸位素餐”,但也阻挡了有能力的新人的“仕途”。

  面对这种情况,一把手往往陷入两难的处境:一方面,这些老臣资历深、功劳大,不给一定的职位于情于理似乎说不过去,处理不好还会背个“卸磨杀驴”的名声,也让后来者寒心;另一方面,这些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以胜任他们的“高位”,新人多有不服,“能者上、庸者下”成为一句空话。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赵民在其“企业人才危机周期”理论中,把这种情况形象地表述为“低级人才高位使用”。

  如何对待功臣?古人自有一套理论,《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夫以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上曰:“善!”

  唐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李光弼两员大将为匡扶唐室、平息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毫不夸张地说,这两人对唐王朝可谓有再造之功。这不,仗还没打完,皇帝就犯愁了:郭李二人都是宰相,这官已经当到头了,再若立功,“则无官以赏之”??总不能封他们当皇帝吧。正当皇帝犯愁的时候,李泌进言“官以任能,爵以酬功”:官职不是奖品,有能力的人才能当官,有功劳的人应该得到的是爵位而不是官位。李泌对朝廷以往以官赏功的政策是有微辞的,他分析道,以官赏功有两大弊病,一则,如果有功的官员被任命到他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去,会误事;二则,若功臣功高权重,会难以制约。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理念,并非李泌的首创,我国古代的“官”和“爵”是相对独立的两套系统,官位代表的是权力;爵位象征着待遇和荣耀,直接和俸禄和封地相关联,而且往往可以世袭。最早的爵位据《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爵位被古代帝王用以封赏功臣亲信。

  以清代为例,爵位分为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功臣世爵的品级直接和俸禄相对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官位等级则完全是另外一套体系,和仅仅作为一种待遇象征的“爵”不同,官员是要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并享有一定权力的。但对比“爵”和“官”的俸禄,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其中最高的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最低的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半。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最高品级的一品大员,若没有爵位,其俸禄还不如级别较低的男爵。功臣世爵们完全不用担任任何官职就可以享受比官员们还要优越的生活??这就是对他们忠诚和功劳的奖赏。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历代成功的君王,都颇有些共同之处,其中至少应包括:任贤用能、赏罚分明。而要使这两者不致矛盾,官位和爵位相分离的体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贤能而又有功劳的人当然可以出将入相、高官厚禄。可很多忠心耿耿、有功劳、有苦劳的人,才能却并不突出,对这种人应该赐爵而不拜官。

  暂且不论世袭爵位制度导致功臣后代不劳而获、腐朽堕落的问题(那是另外一个话题),这种“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理念颇为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古代的官位体系对应着现代企业中的职位体系;古代的爵位体系对应着现代企业的薪酬待遇体系。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换作企业管理的语言来说,就是,企业在职位任命时应该主要考虑员工的能力素质;对于有功劳(业绩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与他们相应的薪酬待遇,而不是更高的职位。

  但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们往往混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典型的现象就是走进了“以官酬功”的误区。我们在很多企业看到,在岗位竞聘的时候,员工以往的工作业绩(或者贡献、功劳等)被当作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虑标准。这样就导致那些劳苦功高(而不一定是胜任岗位)的员工因为年功累积,被一步步推到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上去,这对于企业、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我们前面谈到的“低级人才高位使用”的问题也是这种误区的一种体现。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误区呢?

  我们在给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时候往往会建议企业建立岗位任职管理体系来保证人岗匹配;同时企业应该有一套基于员工业绩、能力、态度等因素的激励体系,以奖励有功劳有贡献的员工。两套体系之间虽有一定关联,但出发点和所参考的信息是不同的。

  官以任能:

  企业要做到人岗匹配,一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岗位描述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一整套的岗位说明书,完整的岗位说明书应该包括岗位描述和任职资格两大部分,体现出岗位的性质和要求。如下图

  图1:岗位说明书示例



  另一方面,决定候选者是否适应岗位的因素不是员工以往的功劳和业绩(虽然功劳业绩能与能力素质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但二者不可混淆),企业应通过对岗位候选人的素质测评,以确定候选者是否符合岗位任职要求,这种素质测评可以由企业自己开展也可以交由专业的中介机构开展。

  图2:素质测评的步骤和主要测评工具



爵以酬功:

  激励是大部分企业都非常关注的管理内容,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基于员工业绩和能力的多样化的激励体系。现代企业的激励体系除传统的薪酬福利外,还包括绩效激励、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Tropman博士提出的整体薪酬 (Total Re-ward)概念更是大大扩充了薪酬这一传统概念的范畴。Tropman认为整体薪酬包括: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额外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私人因素等诸多组成部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TR=(BP+AP+IP)+(WP+PP)十(OA+OG)十(PI+QL)+X

  TR:整体薪酬回报;

  BP:基本工资;

  AP:附加工资,即一次性薪酬,发放不定期不定量。如加班费、奖金、利润分享等;

  IP:间接工资,即福利工资;

  WP:工作用品补贴,企业为员工工作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

  PP:额外津贴,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在危险或不理想条件下工作而付给员工的一种补偿;

  OA:晋升机会;

  OG:发展机会,包括员工在职培训和学费赞助等;

  PI:心理收入,员工从工作本身和公司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QL:生活质量,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关系,涉及到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家庭这一对矛盾的问题;

  X:私人因素,个人独特的需求,如允许某些员工带着宠物上班。

  可见,对于企业来说,虽然不可能像古代帝王一样给员工封爵,但现在可以用以“酬功”的选择比起古人不是更少而是更加多样化,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多种激励形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总之,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岗位(尤其是管理岗位)不是用来奖赏员工的胡萝卜,岗位应该让有能力、能胜任的员工来担当;而对于那些对企业忠诚以及有功劳的员工,企业完全可以用薪酬、股份、福利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奖励。“以官酬功”是切不可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1: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锦涛强调“人才战略”深意犹在

冉 彪



2010年05月27日16:2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5月26日,人民网)

  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之后,有识之士曾撰文说道:“他把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国家留给了后人。”读罢这句话,又让我想起了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采写的《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一文中那充满深情的文字:“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处处气象万千,后继有人,大有希望。”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人,需要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够干成事的人,需要一大批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人,只有这样,后继才会真正有人,才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并强调“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可见其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认真下大力气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关心人才学习和生活,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我们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反复强调要把建设一支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关系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他说,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既坚持和发扬我国人才工作的优良传统,又吸收和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益经验。要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加快建立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努力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一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我们都要努力去营造,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空间我们都要努力去挖掘,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手段我们都要努力去创新。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把人才用在刀刃上,把人才的后顾之忧解决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12-27 16:04 , Processed in 0.1377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