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轻轻一丝风

[原创] 情系池畔浅浅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06: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听那冷雨》
    立秋已过,燥热依然。北方少雨,夏天就热得飞扬跋扈,心中的烦躁也逐步升级,即使在静夜,也会大汗淋漓。也许你会说,开空调啊!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冷风吹。真盼望下一场大雨,但天不随人愿。潜心读书,心里就凉爽许多。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这让我想起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中描写了少年、中年、老年听雨的情境。读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总感知一种不可名状的深邃。他这样描写春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看是描写春雨,却有其深刻含义。那一把伞,的确撑不起整个雨季,也撑不起人生的重力。世间的冷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思想深处的曲直,别人没法丈量。无论风霜雨雪,在每个人心中都会衍生出不同的画面。先生可以在雨中品出味道,深谙冷暖。
      他说:“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一直下着雨”,就有朦朦的愁云,他用朦朦的雨幕来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怯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他敏锐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让文章观点鲜明,也让文字生动起来。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这黄梅雨,是北方人没见过的,四月雨后的苔藓是我们见过的。他运笔的生动之处,在于苔藓从舌底到心底,这是从表层到思想的飞跃。这使我们洞悉了他内心的不畅和郁闷。七月的台风雨,也是我们没见过的,读过他的文章,便有了凄风苦雨中万物挣扎的凄然,有了旧式庭院劫后余生的弥湿。
     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说:“雨是最原始的打击乐,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唯独这一点,是我最熟悉的景致。乡下的老屋、屋檐上的青瓦、前门的石阶,都在仲夏的暴雨中充当乐器,那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雨韵,是我最难忘的和声。
    先生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这“听听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都是发自内心的驿动,真切地把情感推向高潮。
    文章结尾干净利落:“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时光荏苒,历史沧伤,先生把无限的情思都揉进《听听那冷雨》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08: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哭吧!瞥一眼男人的胭脂泪》
      人生寂寞如雪,美丽、短暂,就像雪花一样,无人能托在掌心细细欣赏,因为很快就融化了。时光匆匆,花开花落才有几时,人生从来就是苦大于乐,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眼泪这东西,是流出来就能把辛酸和悲伤都冲走的好东西。怪不得日本作家春上春树在2016年痛失诺贝尔奖,哭倒在厕所里。自2009年以来,连续八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的春上春树,几年领跑却灰飞烟灭。哭吧!这不是春上春树的错。他在《1Q84》中说:“孤独一人也没关系,只要能发自内心地爱着一个人,人生就会有救。哪怕不能和他生活在一起。”我真想对他说:别哭了!你不要太伤心,在《挪威的森林》,还有一只小熊在等你呢。
     闲逛网络,偶然看到新浪微博推荐了著名作家麦家,代表作品有《解密》、《风声》、《暗算》。想不到他在7月19日的博文中这样写道:“最近又把自己关起来写。昨天我的主人公死了,引发我一场嚎啕大哭。这在我的经历中是罕见的,不知是因为年龄流失了意志,还是因为生活缺乏有力的支持,还是因为写作太苦了……写作是一件苦力活,但我体会最苦的是孤独。孤独有时是一地花园,但有时又是一层炼狱。”
    麦家,得过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为什么要嚎啕大哭呢?我知道,一个真正的作家是靠真情写作的,如果不能感动自己,还能感动谁呢?无论是哭着写,还是笑着写,把情感揉入文字中,必定还能从文字中冒出来,感染到认真阅读的人。
   麦家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刀尖》是他耗时八年打造的一部心血之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忠实还原了中共王牌特工尘封七十年的传奇故事。麦家写作之后大哭,大哭之后又工工整整地写出来,一定是心中的堤坝被岁月的洪流冲垮,不得不四处流泻。除此之外,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我突然想到去世的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曾经鼓励了无数人。我看了许多关于他的资料,才知道这位中国作协的老作家是没有工资的,晚年又得了严重的疾病,当时没有医保。药费没处报销,上海的一位知名作家为他争取无果。他生前有一千种理由大哭一场,至于他哭或不哭,没有文字记载,就算他没哭吧。
   你会不会说,只有作家才是情感动物,这样的思维应该是盲点。游泳健将孙杨在世锦赛800米排名第五,痛失800米4连冠,不是也哭了吗?在匆匆岁月中,生命不过是一帧美丽而凄楚的画儿,喜怒哀乐,成败荣辱,都如影随形,面对猝不及防的阴晴冷暖,谁不想大哭一场呢?面对世态炎凉,你连哭的念头都没有,是不是EQ(情商)崩溃了呢?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情不为因果,浮华苍桑,终究太多伤。喧嚣、沉寂,终究躲不过悲凉,古人今人概莫如是。有词为证: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写于身为阶下囚时期,此中辛酸,不待讲析,自然易晓。林花开谢,寒雨晚风,遍地殷红,何尝不是一场胭脂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4: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里的爱情》
    爱情太原始,太纯粹。诗经里的爱情,率真而奔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那些围绕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诗句,亘古不灭,流芳千古。诗经里的爱情,我们可遥望、可仰望、可守望,但千万不能绝望。
    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爱情快餐时代,爱来得快,去得快,对一个人的热情来的快,冷却的也快,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说到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变得浮躁不安,连感情也是速成速败。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当你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当你静下来,站在窗前,凝视满地月华,会不会想起一些纯净美好的诗句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鸣叫的雎鸠,栖居在河中的沙洲。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好男儿喜爱的配偶。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旁去择取。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日夜夜都把你思念。思念悠悠无尽期,翻来覆去难入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旁去采摘。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要弹琴鼓瑟亲近你。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旁去拔取。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要敲钟击鼓地取悦你。
    这首诗简单明快,描写了一个男孩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真心爱慕,以至于寝食不安。我相信,最美好的季节,就是情思萌动的季节;最好的年华,就是爱情滋生成长的时段。我相信,这古老的爱情可以矢志不渝,可以万古长青。
    当今时代,这样纯粹的爱情还很多吗? 滥情年代,美人一个秋波、一个浅笑,世间就有破有立,有离有娶。说不定哪一天,远方的青鸟翩然衔来一段前尘,我们会看到诗经中的爱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1 10: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读伤逝》
    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是根据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描写的罗子君穿衣服不赶时髦,唯独喜欢纯色的开司米山羊绒长裤,看起来是品味高级的阔太太。小说里的子君性格温和,是个不喑世事的傻白甜。当着享福的家庭主妇,心里也会羡慕独立能干的闺蜜唐晶。只不过在女人的第六感方面弱了点,丈夫勾搭上了女演员她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亦舒的小说中描述,被抛弃的罗子君十二岁的女儿安儿在国外读书,身边只有八岁的儿子平儿。罗子君已经三十六岁,后来成了捏黄泥人的陶瓷艺术家,扎起麻花辫美丽宛如少女,她又一次恋爱结婚,嫁给一个好男人。这小说真好看,但绝不入心入肺。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把大背景香港移到上海,把安儿扼杀,唯剩儿子平儿,所以,子君是被遗弃的母子俩。子君原来的医生丈夫涓生,摇身变成职场高级白领陈俊生,女演员也变成职场干将凌玲,同时也是最具杀伤力的小三。无容置疑,电视剧很热闹很好看,但不知有几分真。
    在电视剧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子君,我心中隐隐作痛,油然记起那个被爱情彻底葬送的子君。读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时隔久远,但开篇的文字我依然记忆犹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
    ——涓生的手记  
    听涓生娓娓道来,顿时就被带入情境——“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字里行间的柔软,昭然纸上,让人震撼不已。红尘深如海,不知多少人在苦渡、在挣扎。两情相悦,是人性的本真。跳进情海,不知多少人能上岸,也不知多少人会葬身。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对涓生的独白,也是对爱情的奋不顾身。这彻底的
思想就在子君的头脑里,她不顾忌叔父的阻止,不顾忌邻居“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的窥视,心想她们能算什么东西呢?
    爱情多像一棵常青藤,爬得真快啊!“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小说中的文字真真切切透出男人的侠骨柔肠。原来不论多么刚烈的男人,内心深处也有掩饰不住的柔软。但男人终究是清醒的、理性的,女人终究是感性的,“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子君在爱的浓雾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斗志,变成浑浑噩噩、不能自立的家庭主妇,以至于连累了涓生,不能安静地从事文字工作,造成生活窘迫。
    “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子君走了,他不再担心她是不是翻车了,也不再担心她是不是被电车撞了,子君的皮鞋声终于永远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剩给涓生长长的寂寞和无尽的悲伤。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涓生的话,子君终于听懂了。所以,她走了,走出了爱的世界。子君到底去了哪里,有人知道吗?子君到底能不能重生,有人知道吗?
    重读《伤逝》,有感于心:“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1: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樱桃 谁的芭蕉》
   时光,在低眉间,已渐行渐远。我喜欢简单的幸福,清浅岁月,我还是愿意将时光静谧成一片美好。
   爱在思念的两端,情在光阴的两岸。感念父亲留下的遗产,翻盖房子用的全是深宅大院的梁、檩、椽,那些百年青砖浸染过繁华,历练了韧性,否则,老屋何以在风雨中独自坚守这么多年。
    这个夏天,一切都灿烂成一树花开,我没有出游的念头。我的村庄,距天龙寺庙宇几里之遥,寺庙坐落在海边,每逢阴历六月十三庙会,来自各个城市的旅人熙熙攘攘,拜佛的、烧香的、看海的络绎不绝。那年,我去领略寺庙的尊容,遵照惯例在佛殿前的香炉上点燃一炷香,走进佛殿一脸迷茫,没分清每尊佛的脸庞,没记住每尊佛的法号,也没有抱佛脚的执念,匆匆进,匆匆出,匆匆回家。生在海边,不必向往大海的烟波浩渺,不必向往乘风破浪的豪迈。因为离长城很近,领略过长城的雄伟壮观,记下了长城的万里蜿蜒。所以,回家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呵呵!谁的执念如此梦幻?青春年少,已成为久远的记忆。回家,是感念乡土给予我的简单,感念清贫给予我的历练,感念老屋给予我的安然,多少个星光闪烁的夜晚,我在灯下静静地读书,踏着这些文字,走到人生的新起点。
   “我回来了!”走进小院,忍不住轻声呼喊。好久不来照料,院子里只有月季、芍药、卷莲、菊和杂草。今年干旱,杂草有气无力地低着头,弯着腰。倒是墙边的两棵樱桃树长势喜人,让我眼前一亮,定定地看了许久。樱桃树有什么好看的?是一串串白樱桃吸人眼球,茂密的枝条,满枝的樱桃,那樱桃挨挨挤挤,晶莹、剔透、滚圆,像极了一串串上品的和田玉珠链。天这么干旱,一夏少雨,地里的玉米苗都长不高,樱桃居然大丰收了。
   推开后门,顿时满眼色彩。后院的樱桃是红色的,樱桃树又不是一棵两棵,一串串樱桃挂满枝条,樱桃正在成熟期,仔细看,好像成串红色的水晶球,不得不惊叹大自然赋予生物的魔力。摘下一盘红樱桃,又摘下一盘白樱桃,用清水洗净,吃到嘴里清香无比,城里买的大红樱桃根本没有这么好的味道。只可惜,那一树一树的樱桃是吃不完的,只好听其自然成熟,又纷纷落地,第二年偶遇春雨,又是满地小樱桃树。
   不管多么留恋,终要离开,我望着满树樱桃,突然想到了南宋诗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这个时段的抒怀,自然有时光流逝的苍凉。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
    时光匆匆,人生易老,也许你还没有整理好思绪,一切也将成为过去。蒋捷在先,我们随后,当光阴再翻过几座山岗,还会有人疑问:我的芭蕉,谁的樱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0 08: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是一个温柔的出口》
       路,在不通时,选择拐弯;心,在不快时,选择看淡;情,在渐远时,选择随意。这话说着容易,红尘滚滚,每个人都在烟波浩渺中苦渡,饱受世态炎凉的折磨,面对生活的困顿,精神的压力,谁能云淡风轻呢?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情感需要抒发,孤独和率真是一种执念,这种执念叫柔软。当灵魂骚动的时候,写作可以让人得到抚慰。文字能给予内心灵感爆发,可以畅快淋漓地宣泄烦恼和郁闷,还可以牵引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当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也许是生命最有张力的时刻。我一向认为,生活是诗文的胚胎,没有阅历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生活的作品是纸上谈兵。
    英国诗人波西.比希.雪莱,在意大利侨居时,与比萨总督的女儿相爱,然而总督把女儿嫁给了他人,诗人在痛苦和思念中写下一首优美的小诗。文字,给了雪莱一个温柔的出口。
《当温柔的声音消失时》(雪莱)
当温柔的声音消失时,                                       
音乐,在记忆中颤动;
甜美的紫罗兰调零时,
芳香,在嗅觉间萦绕。

当玫瑰凋谢时,
瓣,堆成爱人的床;
当你飘然远去,
爱情,将在我对你的思念中安眠。
    爱,就是一杯浓郁的咖啡,香浓中夹杂了太多太多的凄情苦涩!读了这首诗也让我们感知:爱,居然可以这样刻骨铭心。在雪莱的生命中,那温柔的声音怎么可能消失殆尽呢?思念时,声音渲染成旋律优美的音乐,“音乐”能穿越时空,回到灵魂深处。紫罗兰的芬芳给人以甜蜜的感受,丝丝萦绕、缕缕不绝,玫瑰花是永恒爱情的象征,用花瓣堆成的花床给人以永远的回忆。
    什么是一泻千里的思念?有人说:思念是一种忠诚的自私。雪莱已经让爱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一缕爱的诗魂,穿透红尘雾霭,穿透沧海桑田,穿透历史时空向我们飘来!
    当你翻开沉重的岁月,心中的永恒也许已经过去了一半,选择书写吧!既然很多东西注定要失去,我们要选择珍藏,曾经刻骨铭心的东西也许永远不会逝去,让美丽情怀润泽我们苦涩的生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木心》
   循着光阴的倒影,走近木心。赏阅他的小说、散文、诗歌或画作,是享受。一些读者也许会问:木心是谁?
    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木心是富商之子,一生不婚,无子嗣,像修道士一样“甘愿为艺术占有”。他总说,“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但是,要与不要,温暖或安定,也不全凭一己之愿。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1982年,55岁的木心,自费留学离开中国,旅居美国纽约。他也有房租无着落的日子,听到街头冰淇淋售卖车的叮咚音乐,一样泛起忧伤。他在国外专心致志地行文作画,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我最先读到木心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透着莫名的古朴和苍凉,掩卷沉思,似乎看到灵魂深处的战栗,人生没有坦途,人生也没有圆满。我固执地认为,诗歌中所有的“借”,都是一种希冀、一种挽留、一种不舍。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暮年”、“碎片”都极尽苍凉,不管是时间的碎片,还是记忆的碎片,因为依依不舍,因为无可奈何,因为放不下,才会瞻前顾后。即使境况如此,诗人还是渴望着那个曾经的执拗少年。他本就是从那个少年时期走过来的,所以即使老了,即使到了暮年,仍然不改初心。
   “后天”与“先天”的变数,可能是写一个人成长的曲折路径,因为木心经历过。至于“变”与“不变”,是表达在时代的变迁中,以不变应万变吧。
   “素淡的世故”诗人所向往的是澄明的世界,人都简单而纯净,没有尔虞我诈。“明白的愚”加了明白来修饰,即便愚,也掺和着通透,再不是那种令人失望的、不可救药的愚了。“可以预知的脸”一定是诗人厌倦了世俗中的奸诈与狡猾。
    “悲怆的磊落”经历了沧桑,并不想苟且,这也许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这是诗人对一种表达方式的肯定吧,谁不渴望与人为善呢?
    “最初与最终的不敢”,最初的不敢,是青涩,是胆怯。最终的不敢,却是看透世情,是一种压抑与无奈。“不言而喻的不见”那就不用借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借我一场秋啊”,秋,分明是一场成熟,一份收获,其实诗人早就心知肚明。“可你说这已是冬天。”下笔之时,木心似乎感知时光不多了,我想他是不是想借助“冬”的凋零,宣泄一种老之将至的悲凉与无奈呢?
     木心走了,但他的作品依然闪光。我还会在时间隧道里穿行,寻找他活下来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06: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我为你用功半夏》
    读《红楼梦》时,看到妙玉借着与宝玉对话道出了茶道之“品”的实质,“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话,似乎彰显了茶之清贵品性,性情孤洁的妙玉还扫雪烹茶,当时看了就一笑而过,笃信品茶与我无关。
    离开乡土,我还真喝了不少茶:龙井、普洱、玉芽雪、碧螺春、大红袍、茉莉花、竹叶青……这茶,我是只喝不品,只尝出西湖龙井味淡,云南普洱味苦。至于“第一杯看色,倒掉。第二杯闻味,倒掉。第三杯才是要品的那一杯”都与我无关。我是俗人,比不了金陵十二钗,只用不锈钢水杯沏茶,泡好就喝,没那闲工夫品茶,没那工夫讲究,我只会喝不会品,真真辜负了绕梁三日熏透窗棂的茶香。人说品什么茶,用什么茶具,家中一整套景德镇青花瓷茶具,我只打开看看,又一件一件藏进包装箱,束之高阁。
    什么是绿茶?什么是红茶?什么是生茶?什么是熟茶?坦言之,我一概蒙圈。原来认为新茶最好,伏案查找才知道,当年制成的是生茶,放了多年的是熟茶。“普洱”就可以存放二十多年,而且日久弥新,味道好过新茶。品茶人说:“不喝生茶,就不知道熟茶有多好。”真不知要修炼到何时,我才能心安理得地饮用家藏的那个大圆饼普洱茶砖。
   “喝茶是一种习惯,品茶是一种文化。”我扼腕,没文化真可怕!禅茶,我为你用功半夏,虔诚地读了禅茶心语:
   1、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2、“茶有八德”,用八个字来概括茶的美德,就是“康、乐、甘、香、和、清、敬、美”,可视为茶道精神的集中体现。
   3、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就是通过喝茶的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已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我一直认为,走过岁月,走过风雨,才能体会人生百味,原来品一杯茶也能对人生了然。“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感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读过真是大开眼界,同是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同是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同是一杯茶,恋人钟情、痴人叹怨、佛家悟空,俗人闻市井,追名逐利。
    这高深莫测的茶啊!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原来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有品茶的能力,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充满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品茶高人,我真真是望尘莫及。
    怪不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一片茶叶,看似那样的细小、纤弱、无足轻重,但却是那样妙不可言。原来品茶之味,悟茶之道,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一生匆匆,不想做蠢物,不想做牛骡。若茶能品成一场宿醉,我愿长醉不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3: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蝉》
   盛夏酷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会使人追忆过往的情景。从黑土地上抽离,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渐渐远了。
    聆听蝉鸣,源于我喜欢种树,老屋四周绿树环绕,无论炎热的夏,还是萧瑟的秋,枝头的蝉声都是我最熟悉的音乐。自古以来,蝉为诗人墨客所歌颂,并以咏蝉来抒发高洁的情怀,更有甚者,有人用小巧玲珑的竹篮养蝉,置于房中听其声,以得欢心。
    蝉是天生的音乐家。有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蝉这么小的躯壳里竟然储存着如此巨大的音乐能量。盛夏,叶密鸣蝉稠,这棵树上的蝉鸣了,那棵树上的蝉绝不甘于落后,以至于诸多枝头上的鸣蝉开始大合唱,有的唱在窗前,有的唱在屋后,有的唱在墙角,有的唱在溪岸,我从蝉乐的抑扬顿挫中,感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个季节,人们盛赞姹紫嫣红,我固执地相信,没有谁比蝉更懂得夏的美好。暮夏,聆听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的蝉鸣,心中顿生无限感慨,那忽高忽低的旋律,似乎在诠释无法言说的情怀。
    我看过太多的蝉,听过太多的蝉鸣,其实,每一年栖息在同一棵树上的,都不是同一个生命。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泥土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屋与通道,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蝉面壁多年,来到地面,只能存活几个月。想来是参透了禅机,回到树上去,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翱翔于天空之间,声鸣于宇宙之内,   久经黑暗的光明是多么欣喜若狂,竭尽全力的退壳后,获得有翅膀的新生是多么畅快淋漓,翅膀感受到微风,口器扎到树干吮吸汁液,身体感受到阳光下斑驳的树影……能看到光明是多么美好,它要为这个世界放声歌唱。
    秋风乍起,蝉音时缓时急,长一声像叹息,短一声像啜泣,一次次的颓靡,好像诠释着短暂生命的悲凉。暮秋,蝉又开始乐观奏乐,有人说这是生命的绝唱,是让人怜悯的,我却认为这是值得钦佩的品格,它不甘于生命的短暂,它要让生命变得灿烂,使生命充满声音震憾,在死亡面前高歌,是对死亡的挑战,虽然痛苦,但这最后的绝韵冷艳无比。
    第一次听到八日蝉的故事,顿生无限感慨,它比我熟悉的蝉生命更短,在地下生活了7年,地上的寿命却只有一周,第八天,我能想到它最浪漫的去处是天堂,不知春秋又何妨,它用叫声告诉世界——我曾经高歌过。
    鸣蝉,生命短暂而豪放的,堪称人类的楷模。聆听蝉鸣,总有启迪。人生匆匆,谁能如蝉怒放生命?又有谁实现了薄如蝉翼的梦想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4 10: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刻,只想静静地赏读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漫天雪文学论坛 ( 皖ICP备20001937 )

GMT+8, 2024-6-14 07:17 , Processed in 0.1469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