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0-4-8 11:10:02

22.【逐】
追逐。 《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
引申为驱逐、放逐(从朝廷里赶出去)。 《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辨析〗追~逐
在使用过程中,这俩字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左传•桓公六年》说“请追齐师”,而《左传•庄公十年》就说“遂逐齐师”。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却不能说成“逐”,如《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个“追”就不能换成“逐”。

23.【及】
1.追赶上。 《左传•成公二年》:“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引申为到那个时候。 《左传•成公二年》:“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引申为趁这时候。 《战国策•赵策》:“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引申为品行赶得上。 《论语•公冶长》:“非尔所及也。”
引申为涉及、发生关系。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与。用为连词。 《左传•隐公元年》:“生庄公及共叔段。”

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0-4-9 14:42:54

24.【执】
拿着。 《左传•成公二年》:“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
引申为捉拿、拘捕。 《左传•僖公五年》:“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执事]服务的人。这是对人的尊称。表面上指他左右服务的人,实际上是指他自己。《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5.【免】
1.脱身,使脱身。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引申为释放。 《左传•成公二年》:“乃免之。”
引申为脱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免胄入狄师,死焉。”
特指免于灾祸。 《左传•文公十五年》:“齐侯其不免乎?”
特指免于罪祸。 《左传•宣公二年》:“惜也越竟乃免。”
2.罢免。这是后起的意义。 《汉书•文帝纪》:“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0-4-12 14:47:59

26.【享】
把食物献给鬼神。 《周易•随卦》:“王用享于西山。”
引申为鬼神享受祭品。 《孝经•孝治第八》:“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引申为人享受福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而享其福禄。”

27.【?】(荐)
1.兽所吃的草。 《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
2.席。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薜荔饰而陆离荐兮,鱼鳞衣而白?裳。”
3.向鬼神进献物品。特指无牲的祭祀。 《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之毛,?蘩?藻之菜,筐??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毛,草木。?蘩?藻:此四样均为植物名称。筐:方形的竹制器皿。?,读jǔ,圆形的竹制器皿。?,读qí,有足的金属器皿。釜:无足的金属器皿。潢?:停积的死水。?,读wū。行潦:流动的水。)
指一般的祭献、奉献、进献。 《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腥,生肉。)
引申为向君主进献或推荐贤才。 《孟子•万章上》:“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辨析〗?~祭
二者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后世二字不再区别。

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0-4-13 14:10:14

28.【图】
1.考虑,反复考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不图,想不到。 《论语•述而》:“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引申为设法应对。 《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图书。 《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埠出图。” (图,八卦图。)
引申为地图、图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司案图。”

29.【虞】
1.意料。 《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2.欺骗。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虞,尔勿我诈!”

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0-4-14 10:27:18

30.【克】
1.战胜、攻取。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引申为克服。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朱熹说:克,胜。己,身之私欲。克己,克服自己的私欲。)
2.能。 《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1.【堪】
经得起。 《左传•隐公元年》:“君将不堪。”
引申为可。这是后起义。 杜甫《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提醒〗上古汉语里的“堪”一般作动词,常带宾语。

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0-4-26 14:51:38

31.【有】
1.有。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特指领有、占有。 《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侯,有天下,?运之掌也。”
又特指具有某种美德。 《左传•襄公三年》:“唯善,故能举其类,《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2.同“又”。这个意义又用于称数法。“有”字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甚至可以用两个“有”字。 《书•尧典》:“?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
这是上古称数法的特点。
3.名词词头。 《书•皋陶谟》:“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又可用于形容词词前。 《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32.【无】
1.没有。 《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无乃〗副词。 表示委婉语气,等于说“只怕”、“恐怕”。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通“毋”。副词,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燕子来时 发表于 2010-6-19 00:13:26

教官辛苦

燕子来时 发表于 2010-6-19 00:14:13

怪异的表情~~~~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古语八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