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3 07:00:10

       【九天】
       公元前3000多年,我国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升起了中华文明的曙光,皖西的大别山区就在其中。
       安徽省考古学家在皖山南麓的薛家岗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玉琮,它外方内圆。东汉时学者说,玉琮外方内圆象征着苍天覆盖下的大地。在含山县凌家滩又发现了巫师所用的玉制式盘。它的外形是方的,中间绘有圆形太阳及“天”的图案,表现天圆地方,它又将天分为九个部分。《淮南子》中所叙述的天圆地方观点与“九天”的具体名称及方位,几乎可以一字不改地用来作为凌家滩玉制式盘的文字说明。这证明了《淮南子》总结的是江淮之间远古居民对天地的看法。《淮南子》中记载:天分九野,即九天:其中中央区域叫钧天;东方叫苍天;东北区域叫变天;北方区域叫玄天;西北区域叫幽天;西方区域叫颢天;西南区域叫朱天;南方区域叫炎天;东南区域叫阳天。
       又据考古学界的考定,含山县凌家滩玉器的材料来源地之一就是大别山的东部霍山地区,而且霍山、六安等地也曾零星发现过凌家滩类型的玉器,如大王岗发现的玉璜等。这些信息都可证明,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世界观的萌芽时期,大别山区的三苗部落也参与了它的孕育。
       大别山区是三苗部落的发祥地;三苗部落还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三苗部落所到之处,即中华民族文明曙光普照之处。三苗部落是大别山区最早的居民,至迟在战国时候就形成了这一共识。

                     2020年9月3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4 06:59:43

       【皋陶@皋鼓】
       舜、禹和皋陶都将刑罚作为德政的辅助。舜在任命皋陶为司法官时,特地叮嘱他:“用刑罚的目的是希望有一天能消灭刑罚,必须珍惜生命,审查与量刑都要慎重。”他还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暂时放过证据不足的嫌疑人。”
       皋陶部落名称中之“陶”,表现了这个部落的特征,即以礼乐教育人、感化人,提高部落成员的修养。舜了解皋陶的专长,任命他当司法官时,明确地希望他坚持以刑罚辅佐德教,使部落成员的言行都能遵循礼制,中规中矩。
       乐舞,能陶冶人的性情和人际关系,皋陶部落将它作为德教的重要手段。战国时期的学者追述,皋陶奉禹的命令创作了乐舞《夏籥》,又叫《大夏》。演员演奏时,头戴兽皮帽,上身赤膊,下著麻布裙,手拿籥,边吹奏边舞蹈,以钟、鼓、琴、瑟等伴奏,共9个乐章,它从夏、商流传到西周、春秋。西汉时祭祀高祖,文帝及武帝时,宗庙祭典上以《大夏》为主要的乐舞。
       中国,在六、七千年前就有鼓,那个时候的人们在陶缶上蒙上鹿皮做成鼓,即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用的缶,皋陶部落加以改进,改成木控,两面都可以蒙皮,轻便不易损坏,音质又好多了,而且便于表演。到了西周时,朝廷作坊中就有制鼓的韗人,这种鼓,即叫“皋陶”或“皋鼓”。
       皋陶部落及后裔们也都擅长击鼓为乐,西汉宫廷乐队中必须配备“淮南鼓员”。

                   2020年9月4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5 07:12:51

      【刘邦反秦树起蚩尤大旗】
       黄帝和炎帝时期,大别山区的山民是“九黎”之一,他们的领袖是蚩尤。苗族同胞至今还认蚩尤是“家公”(即祖先),蚩尤率领“九黎”到中原争夺华夏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由于蚩尤部落很会打仗,《淮南子》说,蚩尤带领部落在“庐山”一带开矿冶炼金属,铸成锋利的武器,能够将犀牛皮的铠甲刺穿,能一刀将独木舟砍成两段,他们将炎帝打败了。
       于是,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趁着大雾打败了迷失方向的蚩尤。古代淮河流域人民非常钦佩蚩尤,尊他为战神。刘邦当年起义反秦,就树起蚩尤大旗作为号召。
       蚩尤部落在皖西大别山区点燃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一缕曙光。
       华夏国家刚刚萌芽的时候,九黎被叫做三苗,三苗部落的社会生活不断发展,部落成员越来越多,相互往来也越来越多,三苗部落中逐渐形成了“法”,因为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神灵也不怕了,只有用割耳朵、割鼻子这些暴虐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破坏部落的习惯和规矩。执行的时候,要求体现神灵的监督,要像水那样的公平。
       考古学家们初步认定,位于潜山市的薜家岗遗址是三苗部落在五千多年前留下的活动痕迹。舜、禹批评了三苗一味依仗刑罚而不行德政,但还是继承了三苗的一些刑罚。他们倡导以德治国,以礼乐为治国的手段之一。
       在治平洪水之后,舜、禹、皋陶和众部落首领奏起音乐,高歌曼舞,欢庆胜利,歌颂部落间的和谐。
      这场盛大的“Party”由《尚书•益稷》记了下来,它的开始是“戛击鸣球”带动的,这里鸣的“球”,就是薛家岗遗址发现的陶球,陶球乍响,各种乐器齐奏而起,它的作用近乎于现代乐队的指挥棒!

                      2020年9月5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7 09:36:54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9-7 09:37 编辑

      【六安文庙@庚飏书院】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是我国“礼制”建筑的重要构成,也称学宫。它是尊崇和纪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先圣先贤的庙宇,因与祭祀历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
       文庙,一般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泮池等。
       六安文庙,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800多年来,几次重建,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建筑部分,是200多年前的建筑物,在全国也属稀少。1938年,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会设在六安文庙内。目前,文庙仅存大成殿、明伦堂等少量建筑物,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安庚飏书院,位于六安文庙后同一地块上。据《六安州志》记载,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为安徽省四大书院之一。乾隆时期,书院发展较快,据载:书院后堂五间,中祀皋陶神主,左右为号舍,前掌教书室五间,右耳房一间,西号舍三间,厨房三间。书院前为讲堂,左右号舍四间。前厅三间,右号舍一间,左翼号舍三间,右翼号舍六间。前大门屏房三间,右厢房三间,外照墙,东设栅门。咸丰年间,兵焚毁废;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赓飏书院改为六安州中央高等小学堂。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在庚飏书院创办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学堂”。办学规模扩大后,三农学堂后迁往北门外,即后来的六安师范校址。庚飏书院现为六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下,六安老城区的历史遗存,除了南北双塔外,古建筑体量保存较多、相对较完整的就是文庙了。庚飏书院仅剩近代重建带院落的几间房子。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悠久文明的象征。我们寻找城市记忆,也为了寻找林立的高楼间最后的古城遗韵。
       值得欣慰的是,近期六安文庙、庚飏书院地块,被本土一家有识地产公司竞得(不久前曾陪同一位老领导与年轻的老总有过短时交流),我们期待着具有六安历史文化风味的文庙、书院,在一片商业氛围之中,打造成为六安的新地标!重现文庙、书院夕日之风彩!

                     2020年9月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7 09:39:01

      【东方神射手】
       古代中国,把东方各部落统称为夷,因为它的族群很多,如三苗、皋陶、群舒、后羿、畎夷、六夷等,又称为“九夷”。
      “夷”字是一个弯弓搭箭的武士形象,这些部落擅长畜牧狩猎,精于弓矢骑射,被称为夷。也有古代文献说,楚地的神射手弧父,带出了徒弟后羿,后羿又教出神箭手逢蒙。夷与楚的关系很深,楚人也自称“蛮夷”。
       后羿又叫夷羿,是活动在山东西南、河南东北和皖西北的一个古老部落,夏朝时其部落中心在穷石(今霍邱、寿县交界处)。传说尧的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植物枯焦,庄稼长不起来,到处都是长虫猛兽恶鸟,人们生活不得安宁。后羿挽长弓射烈日,一举射下9个太阳,留下一个给大家享用。据说其中射落的一个太阳落在大别山深处,就是今霍山县太阳乡,太阳乡由此得名。
       据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研考,距今5500年到3000年前,黄河流域有大象、水牛和竹。1月份气温比现在要高3℃~5℃,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后羿射日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这种气候的存在。
       夏王朝建立后,后羿和夏王争夺国家领导权,杀了夏王太康,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后羿太喜欢射箭打猎,没有管理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产,后被其部下寒浞杀掉了。
       《淮南子》讲述了后羿、嫦娥故事,故事发源于古代中原的东南部。后羿、嫦娥的故事,在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同日)分享给大家。

                  2020年9月7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8 07:00:24

      【六地美女@高级知识分子】
       商朝时,皖西这个地方的“畎夷”不断地给商王制造麻烦。商朝,在六建造有监狱,商王时常问六地监狱有没有暴动。商王曾溯沛河而上,经六深入到霍、潜山区费了好多精力才平息了畎夷的反抗。
       金寨县的骐骥湾(今七林湾)和霍山县佛子岭都发现过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记载,六这个地方每年要向商王进贡大乌龟和大批美女。
商朝时,人们笃信鬼神,商王和贵族们每逢重大的国事、家事,都要“咨询”鬼神。“咨询”鬼神时要使用牛胛骨或龟甲,先由巫觋(女的叫巫,男性叫觋)将龟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打磨平整待用。占卜时,要举行仪式,在乐舞营造的神秘氛围中,巫觋念念有词,按祈问的不同事项,在甲骨的不同部位打孔,再在孔中塞上干艾叶,点燃艾叶后,甲骨在烤炙中发出卜卜的响声,坼裂出不同的纹路,这种纹路叫“兆”,巫觋根据不同的兆,分析出事件的不同结果、吉凶,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将它们写在甲骨上,这个过程叫占卜,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占卜的过程,是那个时候国家机构主要的决策过程,这些甲骨当时是由专人有序地保存的,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国家档案。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现代汉字的基本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近源,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明的因素。
       商王在霍山深处活动时,多次就地进行占卜,询问鬼神什么时候才能臣服大别山区的畎夷。战胜畎夷之后,商王不仅要这里进贡龟甲,还要这里进贡美女。这些美女进宫还要为商王承担占卜的事务。六地进宫的这些美女专门与鬼神打交道,沟通人神关系,一般人是不能也不准担任的。她们必须品德纯正;必须精通各种事务、仪式典礼并进行操作,所以知识必须渊博,才干必须出众;她们要随时针对不同的卜兆作出精辟的分析判断,所以思维必须机敏;她们必须将占卜的内容与结果准确明白地记录下来,所以文字必须纯熟。
       在3000多年前的商王宫廷里,来自六的这些美女,真的是货真价实的有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

                  2020年9月8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9 06:52:20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9-9 06:53 编辑

      【吴头楚尾话皖西】
       那个时候,不仅英、六、蓼、群舒等仍被称作“东夷”,楚国也被称为“蛮夷”。楚人一不做二不休,他们说:“我就是蛮夷,你中原的那一套管不着我!”把自己的国君也称为“王”,摆在与周天子同等地位。
       然后,楚国向中原的发展,遭到了强大晋国的阻挡,楚庄王的祖父楚成王中了晋国“退避三舍”的计,在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大败而回,转而向东发展。楚庄王的父亲穆王一举灭了六、蓼,楚庄王让孙叔敖在史、淠两河下游兴修水利,为楚国建立了一个前进的基地,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战略部署,在他晚年,又开始兼并群舒。公元前590年,他的儿子将楚军开进州来(今凤台县),这样楚国就统治了今六安市的整个辖区(包括寿县、凤台县)。
       这时,长江下游的吴国强大起来,据称吴的祖先是周文王的父辈,自然也想向中原发展,为了向中原发展,必须控制皖西。晋国十分清楚这种战略形势,于是派人到吴国,帮助吴国训练车兵和行军布阵,从后方来牵制楚国。公元前584年,吴军攻占州来,此后近百年的时间内,吴楚两国在雩娄、州来、六、潜、巢地区展开了反复的争夺,地处吴头楚尾的皖西地区,是春秋后期战火最猛烈的地区。
      楚国,把这里作为东进的基地,吴将这里作为挺进中原的大门。从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06年,双方在皖西进行的大小战争不下18次,平均每4年又4个月就要发生一次。楚在这里设立“六行府”(即楚朝廷的派出机构),楚灵王曾亲临这里巡视防御吴国的战争,楚国的令尹子汤(读荡)常驻于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城西发现的楚墓,以整段的栗木垒成的外椁,内棺有3层,殉葬品有陶制成套的编罄、编钟、虎座飞鸟镇墓兽,还有用于削制竹木简的铜制小刀、小锯,栗木外椁规模宏大,是汉代栗木“黄肠题凑”的雏形。
       这是一座楚国高级大夫的墓,墓主人显然是镇守皖西的一方首长。

                     2020年9月9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10 06:56:50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这是出自《太上感应篇》上的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祸跟福没有一定的形迹,不是上天要降给谁祸,要降给谁福,而都是我们自己感召来的,根源都在我们自己这里,怎么能怪得了别人?这句话真正体会了,从此以后,就会心平气和,不再怨天尤人了,
       祸福是怎么“自召”的呢?就是通过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意业,因为我们有了念头,才有所言所行。如果我们能够守住念头纯净纯善,那就不会在言行上造业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一切祸福的源头,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老子说“祸福相倚”,我们一旦福气来了,就容易生贪着心、傲慢心,就开始享受,然后放纵欲望,祸就紧跟着来了。祸来了,我们不怨天不尤人,痛定思痛,反观自省,然后忏悔改过,福报就又随后而来了,所以说祸福虽然不停地转化,但起源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念变化。如果遇到灾祸了,我们不知道反省,还在怨天尤人,那就祸上加祸,祸不单行了。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句话理解透彻了,再肯下功夫,就一定可以改造命运。为什么古圣先贤都劝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在帮我们转祸为福,这是为我们好。我们真正明白了,再看到“惟人自召”这句话,就不会感到恐惧了,还会积极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以后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恶缘和逆境,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无怨无悔,处之泰然,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快乐也就越来越多。

                     2020年9月10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11 06:58:5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武王灭商之后,很大度地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的故地,安排自己的弟弟蔡叔和管叔监视武庚。
      第二年武王就死了,儿子周成王还是抱在母亲怀里的婴儿,于是由周武王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摄政。蔡叔和管叔不服,造谣说周公旦想谋害成王,武庚也趁机鼓动他俩,联合发动叛乱,并串联了东夷作为同盟,六(读陆,下同)国国君也在其中。周公旦亲自挂帅讨伐武庚等,命令召公讨伐东夷,召公战胜了东夷,六国国君归顺了周王。
       六在东夷中的地位重要,周天子把王族的女孩嫁给他的后代,用婚姻作为纽带笼络六忠于天子。六国国君的后代也没有辜负周天子的美意。周朝中期,淮河上游的夷人进攻周(今洛阳)以南地区,六的国君率军队在胡(今阜阳)大获全胜,缴获各种武器“一百有三十有五款(套)”,俘获“一百有十有四人”。周天子将六国国君从子爵升为伯爵,六国国君于是铸了两只鼎和一尺簋刻上铭文,叙述战胜的经过,告慰仙逝的祖父母和父母,说他们的子孙没有让祖宗失望。
       周天子有个制度,以陕(今河南省陕县)为界,以西的国政由召公督导,以东则由周公督导,他们为了考察民情,每年派人到各地收集民歌民谣,了解民风民俗。《诗经》中的〈周南〉篇,收集了周公派人在淮河流域采风的成果,如其中的雎鸠,即大别山区水面随处可见的鸳鸯。“关关雎鸠”———鸳鸯关关地相互应答地叫着;“在河之洲”———在河中的沙滩上停下来;“窈窕淑女”———美丽的品德高尚的女孩;“君子好逑”———有才德的青年人的好配偶。
       以上这些,表达了当时皖西民众的爱情观,这首以《关雎》为题的民歌,列于《诗经》国风的第一首,足见当时大别山区各部落的重要位置。

                   2020年9月1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9-12 07:07:59

      【来自百姓的教诲】
       孙叔敖当楚令伊谨慎务实,遵守法度。
他才当令伊时,百姓邻居都来祝贺。有个老头,头戴白帽,身穿粗麻衣,缓缓走来,像念悼词般地说道:“凡是富贵后骄纵的,老百姓会让他灭亡;凡是当高官而专制武断的,国君会厌恶他;凡是俸禄高而贪得无厌的,灾祸会伴随而来。”
       孙叔敖听了,连忙行礼,请老翁继续赐教。老爷子又说:“地位越高而越谦虚,官职越大而欲望越小,俸禄越厚而越谨慎。你如能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原则,一定能把楚国治理好。”
       孙叔敖记住了这来自老百姓的教诲,凡事遵从规律,精打细算,提高效率。孙叔敖关心国计民生,重视从实际出发。楚国境内山峦重重,河流纵横,他指导百姓,秋冬进山砍伐竹木,待到来年春夏水涨,再运销中原各地。楚庄王时,各国境内商业贸易已有相当规模,为了充实国用,庄王铸造了重量轻而当值较大的货币,百姓使用不便,市场出现混乱,孙叔敖劝说庄王纠正了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
       大别山区的竹木山货,顺史、淠两河北上,经淮河、溯颖、汝等河进入中原,春秋前期长江下游与中原经济交流也发展了。史、淠两河下游逐渐成为南北水运枢纽,渐渐在今六安市辖区北部,淠河入淮处形成一个新的城邑:州来。
       州来这个地名,《春秋左传》中才出现,而且是吴楚争夺的重点,引起许多学者考证这个称呼的由来。 《说文解字》上说:“水中可居曰州。”古人说,尧时洪水滔天,老百姓纷纷聚集在高地上耕种、放牧与居住,所以有了“九州”的称呼。来,有招来、聚集的意思。因这里地处汝、颖、史、淠四河入淮之处,经过孙叔敖的经营,河渠水陂交织,农业生产发展,交通便利,定居人口从四方聚集,形成新的居民点,故曰州来。州来,即今淮南市凤台县。
       这里,与原始部落移民,诸侯国迁居没有关系,它是皖西经济开发的结果。

                        2020年9月1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杂谈话皖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