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15 08:45:53

人文杂谈话皖西【二】

      【冒充大别山蛮人做“江贼”】
       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奉承他的人说他比得上汉文帝刘恒。有一天,他问司隶校尉刘毅:“你看我可以和汉代哪个皇帝相比?”刘毅答到:“可以与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比。”司马炎有点感到意外,说:“我虽然赶不上古人,怎么说也统一了大江南北,将我与昏君相比,过分了吧!”刘毅说:“桓帝、灵帝卖官,将钱纳入国库;陛下卖官,将钱装进私人的腰包。从这点看,你还不如桓、灵二帝。”司马炎只好以大笑掩饰尴尬。
       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晋惠帝)是个白痴,继承皇位时已32岁了,地方上报说饥荒饿死人了,他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末稀饭?”唐朝房玄龄编写了这段历史后说,司马衷当皇帝,文武大臣各行其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有权就可以卖官换钱,想当大官可以用钱去买,卖官买官,成为“市场”。鲁褒的《钱神论》就是写在这个时代,同时还有高平人王沈写的《释时论》,庐江郡杜嵩写的《任子春秋》。《钱神论》的影响最大,被收入正史《晋书》,流传1000多年,直到现代。
      西晋贵族官僚所作所为,有比《钱神论》更为离谱荒唐的。晋功臣之后石崇与司马炎的舅舅王恺比富的事广为人知。石崇有僮仆800多人,妻妾百人,举行宴会,令婢女劝酒,客人不喝酒就将婢女杀掉,有的恶客故意不喝酒,看他杀人。此人的财富从何而来?他当荆州刺史,让部下扮成“江贼”,在长江中拦劫客商,这是他重要的致富之道。
      像他这样干的,还有皇亲西阳王 司马羕,他叫手下冒充大别山区的“蛮人”,到长江中当“江贼”,被武昌太守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逮个正着。“钱神”使西晋统治者手中的权发生畸变,完全成了敛财工具。

                      2020年8月15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16 09:36:05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27 18:38 编辑

      【酒色财气四堵墙】
       北宋金山寺佛印禅师写过一首《酒色财气》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边藏,
       若是谁能跳过去,
       不是神仙也寿长。
       世间凡事千千万,唯有欲望最难填。酒是穿肠药,适度是享受,过度是难受;色是刮骨刀,爱美是快乐,沉迷是负担;财是惹祸苗,小挣是财富,大贪是包袱;气是无烟炮,小气是生气,大气易断气。
       酒、色、财、气四个字,适度为最好。嗜酒、好色、贪财、逞气,需为人生四戒。陷于“四贪”之中,再有才能之人,也会被其所困。
       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凡事都不必太过执着与用力,适度,才是通往幸福的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只要端正自我,不为贪欲所迷失方向,心明如镜、自律自勉,就能逍遥一生,奉献自己的价值。
       但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其实没有必要对于酒色财气如此深恶痛绝,酒色财气,它们既然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欣然接受就好,但是不能将它们作为人生的唯一。
       一个人,一辈子有四堵墙,能撞破的人,人生会越来越顺。细细想来,人生的起伏不定不也正是如此吗?不知道在看完了这篇短文后各位看官又有什么感想,你会愿意撞破这四堵墙么?
      关于对酒色财气有任何新奇的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期待的是:正确处理,选择适合自己的。

                      2020年8月16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17 10:06:12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17 10:07 编辑

       【故事七门堰】
      位于舒城县境内的七门堰,自西汉刘信创建起,东汉扬州刺史刘馥、明朝县令刘显作了两次较大的整修。历史上称“刘氏三公治水利”,故当地也有将七门堰称作“三刘堰”的。
       老百姓感念他们的功德,在被称为“渠首闸”的原七门堰口修庙建祠,建“三刘祠”,勒石树碑,供香祭祀。现在,这些建筑都不存在了,而作为历史的见证,“渠首闸”至今依然完好。“渠首闸”宽八尺,深丈余,为石质构造,上有女儿桥,桥身西侧的石梁上,刻有“渠首闸”三个大字,在绿苔的掩映下,显得苍古而深沉。“渠首闸”因后来河床下降,导流水坝往上游伸延开挖新渠首而闲置不用,但人们提起七门堰,指的还是这座古渠闸。
       故事七门堰是这样的:
       说是刘邦起事前整天游手好闲,常到哥嫂家蹭饭吃。一天中午,大嫂远远看见刘邦带着一帮朋友向她家走来,大嫂使劲用瓢刮锅,发出颉颉声响,佯示羹汤已尽。刘邦以为过了饭时,只好打发朋友们散去。等到厨房一看,见满锅的饭食正冒着热气,知道是长嫂使诈。便一声长叹,掉头而去,自此不到大嫂家来了。
       刘邦做了皇帝后,刘氏子弟及群臣都得到封赏,唯独没有侄子刘信的份。太公以为刘邦漏忘了,向其提醒时,刘邦才愤然说出了大嫂刮锅不愿管饭的事情。经太公劝说,才给了刘信一个“羹颉侯”封号,让其管理远离京城的舒地,很明显,刘邦是在把对大嫂的报复发泄到侄子身上。
       相比之下,刘信要比刘邦大度的多,刘信没有因为封号的屈辱而影响作为。当时的舒地已属偏远地带了,经济落后,民生凋敝。刘信到任后,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舒地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当年舒城境内地貌西高东低,北岗南圩,素有“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刘信为解决北丘岗水源不足的问题,便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顷”。
       美丽的故事,与美丽的龙舒大地是匹配的!

                      2020年8月17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18 08:51:57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18 08:53 编辑

      【古今淠史杭】
       皖西大别山地区,淠河、史河、杭埠河简称“淠史杭”。淠史杭三河的中下游是丘陵地带,从夏商到春秋,这里确立了原始农业经济。皖西地区古代农民使用翻地的工具是耒耜,农业除自流灌溉外,到战国时出现了桔槔(杠杆原理的取水工具),到了东汉初年大约一世纪中后期,淠河下游才开始推广牛耕。
       淠河、史河下游的农民长期从事自流灌溉工程建设,西汉初年,羮颉侯刘信开始在杭埠河流经的舒城县境内修筑水利工程———七门堰,历经千余年仍然在发挥自流灌溉的作用。
       这些都奠定了大别区古代农业水利的基础。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淮南子》也是最早记载史、淠两河下游水利工程的文献。史、淠河两河都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其下游湖泊一个接着一个,沟渠交错如蛛网,芍陂(今安丰塘)嵌于其中,工程浩大,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绝非一个人组织劳动力在二三十年所能成就的。
       沿史、淠两河下游东去,有位于今淮南市的舜耕山,再东去就是大禹夫人涂山氏女的娘家。显然,史、淠两河下游水利事业是经舜、禹、皋陶讨论后,决策“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的历史呈现,是中华民族从畜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这其中孙叔敖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皖西大别山区农业经济的确立,从大禹治水、皋陶安民、后羿射日算起,大约经过了2000年。到了春秋时,初步形成了大别山区特征。这个特征与中原各地,农业经济各有特色,互补互利更为密切,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解放后,皖西儿女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历数十年时间,在大别山区修建了6大水库,完成了“人间天河淠史杭”的伟大水利工程!

                     2020年8月18日早
                     皋城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19 09:38:36

本帖最后由 似曾相识 于 2020-8-19 09:39 编辑

      【分享《增广贤文》的智慧】
       又读《增广贤文》,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酒后不语真君子,钱财分明大丈夫;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宁说人长莫说短,宁施人恩莫施怨。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哲理,老祖宗的智慧不可小瞧。可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人都不读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增广贤文》里充满哲思的几句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年轻的时候大大咧咧,对人毫无提防之心,什么话都藏不住,直到经历世事才知道人心可畏,有些话最好只说三分,说多了不仅没好处,还有可能引来祸患。
       话说三分,不是城府,而是一种自我保护。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人一旦有钱,身边就有无数的人吹捧,随便放个屁,大家都说真香。而一个穷人无论发表多么精辟的见解,都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反而有人会说他痴人说梦。这是个功利的社会,宴席上的酒,不是从辈分或年长开始,而是先敬有钱人。
      【静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经常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过错,比闲谈别人的是是非非好过千万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要懂得反省,越是懂得反省自己过错的人越有出息。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原谅别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没钱的时候就不要出去瞎混,没有人会看得起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与亲戚还是少走动,会帮你的人自己会来帮你,不帮你的人,你被他羞辱一遍也不会帮你,反而让自己的自尊心受罪。人在没钱时,品到的是世态炎凉;落难时,体会的是人情冷暖。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才会懂得,一切只能靠自己,谁都靠不住,除了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强了,走出去才会有价值,不然只会落人笑话,遭人戏弄。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一个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饭,他会感激涕零,这时候你是他的恩人。如果你长期资助他,突然有一天,你停止对他的慷慨资助,他不会感恩,反而会怪罪你,这还养出个仇人。这句话告诫我们,帮人也要有个度,救急不救穷,救急是救命,救穷你是在给自己找仇人,找累赘。永远要记住一句话,人心不足蛇吞象。
      《增广贤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读起来受益匪浅,越是经历过人世浮沉的人,越品得其味。

                      2020年8月19日早
                        皋城清欢斋

雪格格 发表于 2020-8-19 18:07:27

谢谢分享,受益了~

{:181_462:}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20 12:15:07

      【奢侈淫逸伤风败俗】
       汉武帝在位53年,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以皇权为中心的上层社会奢侈淫逸,伤风败俗。《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对大别山区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婚嫁。皇族普遍早婚,如汉昭帝8岁大婚,皇后上官氏才6岁。导致“世俗婚娶太早,末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造成社会后果是道德教化衰败,缩短民众的寿命。
       娶妻要丰厚的彩礼;嫁女要丰厚的陪嫁;婚礼要排场阔绰,一顿婚宴就要吃掉一年的收入。攀比门第已经超出“门当户对”,导致夫妻关系不正常。这种风气已深入远离京城的大别山区。
       二是丧葬。汉代社会上下讲究“事死如事生”。皇帝为了神化皇权,各阶层人士为表示“孝道”,都厚办丧葬。以皇帝为中心的贵族社会起了引领作用,波及大别山地区。
       汉朝皇帝即位第二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汉武帝在位53年,他的陵墓就造了50多年,每年营造陵墓的经费约占全年租赋收入的1/3。皇帝死后,除礼制规定之外,还要殉葬皇帝生前喜爱之物,“虚地上以实地下”。隆重的殡葬完毕后,还要保证死去的皇帝在地下享受,每天要为他上食4次,全年举行大小祭祀25次。为此,设置了一套相当于县级的机构,首长称作“陵园令”,下辖各种服务人员5000名左右,其中仅宫女就有数百人。
为了保护皇陵,汉代在陵园所在地设置陵县。汉武帝迁各地富豪27万人于陵墓所在地茂乡,改称“茂陵县”。汉代皇陵最著名的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号称“五陵”。
       杜甫以“五陵裘马自轻肥”描述贵族子弟的骄奢;白居易则称“五陵年少争缠头”叙述世家子弟包养歌伎。陵县又是奢侈享乐的策源地,流毒后代。
       这些流毒,扰乱了商人的经营和农夫耕作,混淆了生与死的区别。特别是为了渲染活人的“孝道”,丧仪尽量地铺张繁琐,披着麻衣戴着孝帽,却唱起靡靡之音,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言语违背内心,外表与情感相忤,隆重的仪式变成哗众取宠。
       三是赌博。西汉社会上下不以赌博为耻。1986年,在霍山县迎驾厂出土一枚西汉木骰(俗称色子),全国仅出土两枚,另一枚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很显然,赌博之风,已经传播到了偏僻的大别山区。
       当下,皖西大别山区的许多民俗,都还有秦汉时代的影子。我们相信,在新时代文明大潮的推动下,皖西民风民俗会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不断进步!
                      2020年8月20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21 07:12:32

      【皖西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
       大约六七千年之前,华夏大地陆续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皖西是其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据古文献记载:皖,即天上的明星也。
       皖西地区的古代先民三苗、皋陶部落,在尧舜禹时期,由于三苗一味以刑治理部落而忽视德教,受到了舜、禹、皋陶的批判,之后将刑罚与德教一并纳入以德治国的总体。舜与皋陶共同把德教与刑罚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与操作。第一,“以五刑弼五教”,刑罚是德教的辅助手段;第二,刑罚不是简单的报复或惩罚,最终目的是消灭刑罚,“刑期于无刑”;第三,刑罚必须让受刑者口服心服,达到教育目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皋陶之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以德治国及德教的认识尽管各有不同,但舜与皋陶确立的这一基本认识始终如一。西汉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被尊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就批评那种有悖德教的刑罚“非皋陶之法也”。
       古代国家机器的运行与操作,常以巫觋的活动形式进行。皋陶借助獬豸进行神判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沟通人、神的关系,营造某种必须的气氛,就需要乐舞,“……乐者,圣人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在甲骨文中,巫与舞的写法基本一致,皋陶是司法官身体的巫,也精通乐舞,他曾接受禹的命令作《夏籥》,昭示禹的丰功伟业。《夏籥》又叫《大夏》,历西周、春秋到西汉时还作为祭祀高祖、文帝、武帝的大典乐舞。相传黄帝命伊耆氏造鼓,直到尧时,这种鼓还是以鹿皮蒙在缶上敲击,以陶为腔,这种鼓在陶寺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周代开始以木为腔,两面可敲的鼓,叫作“皋鼓”,又叫“皋陶”,可能是皋陶部落将陶腔的鼓改进为木腔鼓,大大提升了它的表现力。
       礼仪与法制通过乐舞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国传统。礼乐能够“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其作用无可替代,甚至比任何强制手段都重要。以礼乐感化民众,启发民众对社会责任的自觉,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色。
       在中华民族文明曙光初现的时候,大别山区的三苗、皋陶部落所创造的文明,已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许多基本要素,如天人合一、以刑辅德、以乐感民、民本主义以及各部落和谐共处等。
       由此认定,皖西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

                     2020年8月21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22 07:01:01

       【个人修身】
       《尚书•大禹谟》记载,皋陶辅佐尧舜禹,主张在经济社会转型、国家萌芽时期,个人修身决定一个群(部落)的素质。
大禹即位后,坚持“舍己从人”,管理好国家,以德行 动员并团结民众,使“黎民敏德。”舜帝和他的父母(继母)、兄弟的故事,说明每个家庭成员的素质决定“家庭系带”的作风,个体不可推卸地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之后才能享有个体的“自由”,不能承担责任的自由只会破坏家庭(群)的存在,修身是基础、核心、关键。
       《道德经》第54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将修身作为一种对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责任,顺乎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华儿女立身创业的指导原则。
       中华民族的祖先体验到必须生存于“群”中(家庭、部落及部落联盟),才能在自然灾害中进行抗争,取得个人的生存;有了生存权才能保障个人及“群”的存在;个人与群始终是互相依存的整体,并不是对立的。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没有离开“群”而存在的绝对自由观念,只认识到没有“群”就难以保证人的生存。
       以个人修身为起点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民族这个“群”生存、发展、统一、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点!

                      2020年8月22日早
                         皋城   清欢斋

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20-8-23 11:01:08

      【皖西地区最早的居民】
       皖西地区最早的居民是三苗。三苗是当代苗、瑶、畲等少数民族的祖先。三苗的祖先是与炎帝、黄帝同时的蚩尤,当代苗族同胞还称蚩尤为“家公”(祖先)。
       蚩尤部落曾北上与炎帝、黄帝部落争夺华夏国家的领导权,尧舜禹时期,他的后裔三苗部落继续与中原各部落争夺华夏部落联盟领导权,发生了战争、结盟、联姻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江淮间及今湖北是他们的根据地,其中心约在当今桐柏山区及大别山区。公元前4500~前4300年间,三苗部落一支以五色犬盘瓠为图腾的部落帮助高辛氏在江淮之间打败了吴将军的进攻,娶了高辛氏的幼女,生下六子六女。至今苗、瑶、畲等族中还流传《狗皇歌》。其中一子因盘瓠曾被罩钟下,故姓钟;一子生逢打雷,故姓雷;一子喜种庄稼,故姓田;一子生下后装于篮中,故姓篮(蓝)。当下,皖浙交界的山区畲族同胞在过年时要悬挂盘瓠与高辛氏女成婚、繁衍后代的“祖图”;金寨县南溪,当地陈氏家族中还流传这样的民瑶:“老王爷(家)的一条狗,老陈家的一世祖。”
      舜禹时期,三苗被打败,其中一支辗转迁移到今河西走廊。一些部落南迁,即后世的苗、瑶等族;一支向东迁徙,即皖浙交界山区的畲族,可能主体部分还留在今桐柏山区和大别山区,夏商之后被笼统地叫作“东夷”。两汉时期,按所在郡望被叫作“江夏蛮”、“庐江蛮”、“九江蛮”。南北朝时,分得更细些,如弋阳蛮、光城蛮、五溪蛮等。古代湖南、大别山区都有地名五溪河。今霍山县境内的 舞旗河,在明清的地方志中都叫“五溪河”。大别山西边的桐柏山区中心的一支,以黑虎为图腾,叫“廪君蛮”;东部以大别山东部为中心,以五色犬为图腾,叫“盘瓠蛮”。南北朝后期,在南北政权夹击下,江淮间蛮人部落基本解体了。
       当年反映地主政权与“蛮”人关系的地名叫“怀宁”,被保留了下来。将一些地方居民称作“山蛮”、“湖北蛮”、“湖南蛮”、“安庆蛮”的称呼流传至今。

                     2020年8月23日早
                         皋城   清欢斋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杂谈话皖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