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 发表于 2020-7-21 16:24:46

读诗品槟郎

         读诗品槟郎/作者:王沁

       2020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在寒假中机缘巧合选择了李槟老师的旅游文学选修课,之前没有选课时就已经听闻李槟老师对于旅游文学有着独特的见解,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大一变得更为不平凡起来,也给我这一年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因为疫情原因延迟开学,且在学期开始未能开始旅游文学的学习,当别的课程都提上日程时,旅游文学的开课更是让我期盼,好不容易开始了线上课,但却隔着屏幕很遗憾地不能一睹李槟老师的风采,只能认真听他分享对于他旅游归来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和在韩国交流时的经验,来弥补我不能出门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的遗憾,来丰富对于在国外交流生活的了解。
       大家都不叫他李槟老师,因他的笔名而称他为槟郎,此槟郎非彼槟榔,一个是南方人习惯嚼的槟榔,有着提神醒脑的作用,一个是学生们尊称的“方山脚下的槟榔诗人”,但和植物槟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次上槟郎的课都能让我提神醒脑,倍感新奇。“槟郎”中的“槟”来自李槟老师的名字,“郎”是古时对翩翩君子的称呼,虽未见其人只闻其声,通过所展示的旅游照片也能想象槟郎先生的浓郁的文人气质。
       槟郎的线上课堂是一种新尝试但依旧生动幽默,他在教授旅游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忘结合照片给我们介绍南京等地的名胜古迹并讲述其悠久的历史,还有他实时记录下来的旅游心得。一个来自巢湖的诗人给一个同样不是南京人的我透彻地介绍了南京的景点,让我心驰神往,这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潜心研究啊!
       槟郎先生来自于安徽巢湖的农村,没有不同寻常的家世背景,一切都需要自己拼搏努力获得,所以他从事过中小学语文教师,监狱的狱警,基层建筑队管教干部,最后远走他乡来到南京求学最终成为大学的一名教师,传师授道解惑也,成为方山脚下一介布衣诗人,寄情于诗歌与文学创作,成为一个游览祖国风光的旅游文学作家,将无人能解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喻于山水中。如同苏轼所作《定风波》一诗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真是槟郎诗人的完美写照。
       第一堂课一首《被逼上网课》的小诗揭示了槟郎先生根据时势被迫线上教学,不能开启线下课的遗憾与无奈。“我的选修课,因人数必须网课。分班也不行,取消不上更不行,分明要逼上梁山。”两个“不行”强调了当时情形下槟郎不熟悉线上教学且想上线下课面对面向我们介绍旅游文学的美妙之处的窘迫与无奈,“逼上梁山”用得极为到位,引经据典,运用《水浒传》中林冲的典故,可以形象地看出上线上课的确是走投无路的选择。“瘟疫要打败我,我绝不向它投降,上网课就是在战斗。想当初怕得不得了,终于豁出去啦。”槟郎虽不是奋战在前线的医护工作者,但他换了一种方式来与疫情做抗争,他不仅不向年龄低头,对于疫情他更是“绝不向它投降”,不屈服于疫情带来的新问题,他在线上教授我们知识的同时,他也是与时俱进地在学习更新新的教学方式。“当初怕得不得了”但是却为了我们“豁出去啦”,可见槟郎是一位兢兢业业、奉献自身的好老师。
       桃叶渡,中山陵,秦淮河,鸡鸣寺,燕子矶,解溪河,青龙山,牛首山……遍及校园远近的南京景点多次出现在他的诗篇中。其中槟郎先生为鸡鸣寺所作的《鸡鸣寺路的樱花》最为吸引我,许是曾经到访过鸡鸣寺但未见过樱花花开的好奇心引领,“江南的阳春三月,古都解放门台城南面的鸡鸣寺路,樱花盛开。游人如潮的风景胜地,樱树尽花,花如雪,天女巧织的绸缎,锦簇成精致神奇的花朵;大片大片,如白沫的海洋,又如纯白蒸腾的祥云。”三月的南京,已是花开满了枝头,从北京东路到解放门西家大塘的这段鸡鸣寺路,两旁都是樱花,道路窄而悠长,繁盛的樱花枝条伸向路的中央,夹道的樱花有种突如其来、满目灿烂的视觉冲击,给人心灵上一种震颤。一朵朵洁白的樱花,在蓝天的映衬下透出难得一见的光影,换个角度,层层朵朵又被披上了粉色的外衣,一簇簇相当浪漫,如雪如云,蔚然一片,甚为壮观。一日春风,散落樱花,满街樱花绚烂,令人陶醉,与路边的古老的千年梵刹鸡鸣古寺相伴,又显得格外有韵味,佛光塔影净无尘,几点樱树迎早春,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来了一种心灵的纯净,惊艳了一整个春天。花开浓时,全城闪耀,闻名而来的游客们不顾拥挤,而槟郎也是其中之一,前去赴一场南京的樱花盛宴,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可能槟郎最爱那黄墙白樱。槟郎对于南京的热情并不因为年岁的增加而减少,“伊人长发及腰,如瀑,一袭红衣夺目于玉树琼枝间,怎样惊艳的主角与配景!”在丛丛樱花中他好似看见了“一袭红衣”的“伊人”,这不是身姿绰约的女子,而是心中的一腔热血与激情,他还是从前那个爱诗迷诗的少年郎,用诗词记录下这短暂的美好,让其不会褪色。
       槟郎犹如当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时关注国内外大事,并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及建议。《高考被顶替》、《赞移民时代》、《防病毒眼镜》、《去故宫溜车》等在事件引起热烈讨论的同时所发表的言论,可见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不仅对现代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已经逝去的古代英雄人物们也有着钦佩与仰慕。在国家航海日牛首山免费开放的一天里,槟郎先生前去拜谒了郑和墓,并且饱含尊敬与敬仰地写下了《拜谒郑和墓》一诗文,“我终于还是来了,因为突然感到一种缘分”这个缘分不是别的,而是华夏儿女之间心灵之交,血脉之缘。“我肃穆地走进你的墓茔,对着你的墓道三鞠躬”三度弯身致敬,为最敬之礼节,以“三鞠躬”来表示槟郎先生对郑和逝去的哀悼,对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国航海事业及与远邦交流通商做出贡献的敬重,对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敬佩。即使是免费开放的航海日那儿也是静悄悄的,没有人的时候槟郎先生在那安安静静地思考,在这安静的氛围中慢慢弥漫开一种孤独的气氛,发出了“你的悲痛连接我的悲痛”的哀叹,郑和墓在牛首山是著名的景点之一,但更多的年轻人则会选择佛顶宫去打卡,郑和墓在此情形下就显得落寞了多,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建一墓冢供人瞻仰却少有人问津,正如槟郎先生总有皈依佛门的夙愿,早已为自己立下遗嘱,选好墓址,“我有一颗莲花心,盼望暮年得皈依,一袭素衣断红尘,青灯古佛伴余生”《红楼梦》中如是说道,不想再受到尘世的污染,断绝名利的追逐,不因前后差别过大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以一种出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举世皆浊我独清属实不容易,反言之孤独是一种沉淀自我的好心境,槟郎是一位内心孤独的诗人,他因年龄的增长失去了一些东西而倍感孤独的悲痛与郑和逝去后的风光不再的悲痛是相连的,两人仿佛是知己般心心相惜,但不必管外界的言语,人活一生,为的只有快乐,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才是正道,潜心文学是槟郎一生的追求。
       爱情在诗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爱情好似是创作的缪斯女神,爱情给槟郎的诗篇增添了不少的温暖与光彩。“十里秦淮”上的古渡口桃叶渡是王献之与爱人桃叶流芳千古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在那槟郎先生与他的爱妻也坠入爱河,千年时空交替间两对都在那有了一个完美的定情画面,执手相伴十六年的相濡以沫的爱情都浓缩在《执手桃叶渡》中的短短一句“桃叶渡的传奇,我们的恋爱作续篇”,仅此一句来表达对与子偕老的认真和坚定,巧妙地用典故来含蓄抒发对他夫人藏不住的满满爱意。在《让我们一起变老》诗中写到,“十年前的秦淮河畔,河水映现着相恋的身影。”两首诗前后呼应,也是对两人婚姻生活的一种记录,借诗歌来记录平淡且温馨的婚姻生活中的小美好。
       槟郎先生孤独但豁达,平凡但高尚,寻常但特别,既是老师又是诗人,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不因工作而拘束自己心灵的自由,一个人在诗词之路上孤独又虔诚地朝圣。
       灼闲云清茶一壶,读一首诗,知一份情,懂一个人。

       2020-6-30

淡云孤雁 发表于 2020-7-22 09:38:57

      上了梁山,必有收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诗品槟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