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 发表于 2020-7-10 03:58:01

和槟郎一起看风景

和槟郎一起看风景

作者:周芸帆

“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在我眼中,旅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个可以让人成长,透悟出更多道理的过程。

可我常常为不能深入了解旅游文化知识,不能看到更多优美风景而感到失落遗憾。而就在这学期的选课表中,我惊喜地发现有《旅游文学》这门课程,于是便快速点击鼠标,有幸“抢”到了这门课。时间很快就到学期末了,当我拿到老师给我们的三个考试题目时,我很果断的选择了第三个“赏析中国现当代旅游文学作家作品”。可却因为不了解一些旅游文学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而无从下笔,这时,我突然想到我身边不正有这样的一位现当代旅游文学作家吗?没错,这个人就是教我们《旅游文学》这门课的老师—李槟。

李槟老师,他喜欢称呼自己为“槟郎”,这也是他的笔名,他是一位爱写诗,爱写文,爱旅游的老师。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只能通过网络平台上线上课,所以我并没有亲眼见过李老师的模样,但是通过学长学姐们的描述和老师的旅游照知道,槟郎老师是一位个头不高,戴着副眼镜,不修边幅,简单朴素,看上去就是一个率真洒脱,平易亲和的人。

我很喜欢听槟郎讲课,喜欢听他给我们讲他自己写的诗和散文。因为他的诗歌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晦涩难懂,他的诗都似一篇篇小故事般于我们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仍觉意犹未尽,给人无限遐想与深思。而且在槟郎的课上你会很放松,你可以一边听他放的音乐,一边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他游历的各处美景,体味不同的人生百态。

犹记得第一次上旅游文学课,槟郎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夫子庙桃叶渡景点。关于桃叶渡的由来说法是这样的,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内心被这样的爱情所打动,而在看完槟郎写的关于桃叶渡的诗,我对这个景点印象更为深刻,也对这样的情更加感动。

在王献之与桃叶千古流芳的桃叶渡,我们的槟郎老师也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他的妻子,在他写的《执手桃叶渡》这首诗中,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对于王献之美满爱情的羡慕都融入了那句“桃叶渡的传奇,我们的恋爱做续篇”中。老师用王献之与桃叶渡的典故,情景交融,委婉而又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爱意。想必,老师的妻子读后,一定很是感动吧。

这样的情,其实在槟郎的作品里并不少见。老师笔下的爱情,常常令人读后仍觉感动。譬如,他在他的《南京爱情隧道》诗中写道:“重温最经典的姿势,各踏一条铁轨前行,两只手却在轨道上方握紧,看我们努力走得更远,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读到这几句时,我只觉得这样的老来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爱情着实令人羡慕。就是这样,槟郎在通过他的笔写下这动人的篇章,抒发他心底最温柔的情感时,也在不觉间让我们对美好爱情产生了向往之心。

当然,槟郎老师的作品中不仅仅只有写爱情的散文和诗篇。他还拥有更多蕴含其他情感的作品,而在这当中,我很喜欢老师写的思乡诗文,或许是我刚离家上大学不久的缘故吧。

在上第一节课时,我们就知道了槟郎虽然很多作品都写了南京景点,但他并不是一个南京人,而是安徽巢湖人。或许正是巢湖它那古朴,风景如画,文化底蕴浓厚的环境,才会让槟郎久久不能忘记,并为它写下了多篇思乡的诗文吧。

在微博上翻看槟郎以前的诗文作品,一首《故乡的汤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在这首诗中饱含深情地写道:“巢湖汤山下的半汤,乡人冬天的澡盆,从襁褓起泡温泉长大,我生命中最亲密的小镇。”乡村的土赋予了槟郎敦厚朴实的力量,汤山的泉涵养了槟郎温润细腻的柔情。也正是这样,槟郎对故乡的小镇久久不能忘怀,即使看过那么多美丽的景色,可故乡,永远是那最美的景点。

而在老师的另一篇诗歌《文明的思乡》中,我又读出了不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槟郎记录下了他每一个阶段所经历的变化。小时候的乡里是标准的农耕文明;大学毕业的他艰难的适应从农耕到工矿;中年的他谋职外省高校,逐渐习惯智能化管理;老年的他,看到故乡经历的改变,十分欣喜。正如他在文末写的:“我高兴故乡的发展,乡愁却更加沉重。”是呀,每一个阶段,故乡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可每一次进步,却将儿时的快乐永远变成了诉不尽的乡土记忆,让游子的思乡情愈发浓厚。

我们知道,真正爱生活的人,身边的事物在他们眼中也可以成为美丽的风景,含有别样的感情,而槟郎就是这样的人。众所周知,晓庄学院方山校区是靠近方山风景区的,而这身边的风景,自然也就成为了槟郎笔下的素材。

于我而言,方山和其他地方的山一样,只是一座山而已。对于它的了解,我也只知它在江宁大学城内,临近我们学校。可对于槟郎而言,方山则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他用他那爱生活的态度,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方山别样的美,而我也因读了他创作的诗篇,对方山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笔下关于方山的作品,真的是太多了,譬如:《方山的月亮》、《方山记事》、《方山仙子》、《我在方山迷路》等作品,而我印象较深的却是他的这篇《楼顶望方山》。他在这首诗中写道:“能放弃的都近乎放弃了,唯有在网络的耕耘的硕果总是沉潜,伴着荒凉。”从这首诗中,我读出了槟郎内心的落寞与孤独,在这紧张的生活节奏里,有太多人为了名利去追逐,而槟郎似乎成了另类,他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显然让他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格格不入。可是纵使这条路上孤身一人,无人理解,但丝毫不会影响槟郎对诗文的执念,对旅行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槟郎的与众不同,这也是我很钦佩槟郎老师的一个原因。

爱旅行的人,从来不会因为那个地方距离遥远而放弃观赏。这不,在领略了国内的秀丽江山后,槟郎将视野放在了国外。其实槟郎老师在讲韩国之行的那节课,我十分激动。因为我去过韩国,很想听听老师口中的韩国,和我去的有什么不同之处。没想到还有更巧的是,我和老师去的是同一个地方—大田。我当时去韩国大田的时候,才高一,是住在韩国的韩巴大学里。那时的我,看到韩巴大学优美的环境,内心竟产生之后在那读大学的想法,可也终究是内心一闪而过的想法。而老师去的地方则比我要更多,了解的也比我更透彻,在那期间,他创作过不少与韩国有关的诗文,有:《异国圣诞平安夜》、《师生春游韩国茂朱滑雪场》、《韩国生活琐记》、《济州岛记游》等。

在《异国圣诞平安夜》中,我认为老师的情感是复杂的。在异国他乡,在特殊的日子里,除了能感受到来自外国友人的热情招待,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外,我感觉槟郎更多的是思乡心切。他带着乡愁回到住所,给远在国内的家人打电话问好,思念之情隔着电话两端慢慢流露,对妻子的想念也通过文字缓缓流淌。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槟郎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他的情感比一般人更加丰富,他的心思也比一般人更加细腻。有关韩国之行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去的每一个景点,每一段经历,还留下了那段时间他丰富的情感,有对韩国学生的喜爱;有对韩国友人热情招待的感谢;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更有对韩国旅行结束的不舍和留恋。所以,槟郎就是一位真正的用心看生活,用心写生活的作家。

槟郎老师还有诸多优秀的旅游散文与旅游诗歌,在这里我贫乏的语言并不能一一道来。旅行其实并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而槟郎就是用诗歌散文的方式,将沿途的美好记录下来,这样每每回首重读,或许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不一样的感动。

我很庆幸这学期选到了槟郎老师的旅游文学这门课程,很开心在他的带领下,领略了更多的风景。希望以后的我能和老师一样,一路涉足、一路留恋、一路回望、但,依旧前行!

2020-6-30

淡云孤雁 发表于 2020-7-10 06:42:09

      我原来爱写游记,但那不是旅游文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槟郎一起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