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恒 发表于 2017-8-4 16:58:50

对龙江县“杏山公益村可能是古战场”的推断

      
----给李宏喜议题的一些论据支点

            
--------龙江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任中恒






                                       一、公益地里位置及周边历史遗迹
          读了李洪喜先生《杏山公益村可能是古战场》一文,笔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查阅了不少历史资料,归纳成此文,供龙江历史爱好者讨论。         龙江县杏山乡公益村位于龙江县南部,是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接壤处,两省区被绰尔河隔开,河南岸是内蒙兴安盟的扎赉特旗。两岸都是历史上蒙古东道王爷的牧场。此地,西连大兴安岭,东接嫩江平原。处在东经123度左右,北纬46.5度。绰尔河从大兴安岭流来,经过公益村的南部,经过塔城边缘东流去。这条嫩江最大的支流,润泽南北两岸富饶的土地。也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          绰尔河又作"戳尔河"。嫩江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黑龙江省西部。古称"啜水"、"啜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流经扎赉特旗和黑龙江省龙江县、泰来2县,在泰来县江桥镇西北注入嫩江。这条大河几千年给这里的族群兴旺,人口繁荣,文明发展都带来取之不尽的物资之源。
       它往西十里就是石头城,与唐代时北方的南室韦有关联的遗址,元代蒙古东部王爷叛乱,在此打过仗。
      往西南30余里就是五家户(巴彦加拉嘎),历史上被称之为“鹦鸽庙”“白庙”的地方,从康熙年间建立,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内蒙古东北部藏传佛教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僧人最多时达400余人,建国后香火逐步消失。
      再顺着绰尔河逆流而上80华里就是朵颜温都尔山,即朵颜山,兀良哈三卫的朵颜卫就肇兴在那里。
       往东20余里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尼姑庵“黑旗庙”,是清代中晚期黑旗军隐蔽之所。
       更近一点离公益十里不到的新农,曾挖出大量古代铜币窖藏。
       过河向西南15里就是辽金时期锡伯人留下的古城遗址。
      再往东南40里就是大明鼎鼎的塔子城,它是辽代金山县、金代泰州,元代的千户。明代兀良哈三卫即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其中之一的福余卫就设在这里。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沙俄军队入侵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清政府采取消极内迁政策,将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迁到黑龙江南岸居住,其中部分达斡尔、鄂温克、鄂人被迁至绰尔河原始森林中游猎,绰尔河流域被编为“托信阿巴”治所在巴达尔胡或绰尔镇。离公益都不远。                               二、公益、石头城、新农唐代都是南室韦的组成部分          绰尔河的历史源头要追溯到西周战国时期。可是,有文字记载那是到了北朝时期,这里又崛起一支强大的族群,嫩江流域及其以西各支流都分布有室韦部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臣服于北魏政权。隋朝时,室韦分为五部,活动范围远远超出嫩江流域。隋朝时的南室韦,其居地就在今天的嫩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绰尔河一带。那时,绰尔河被称为"啜水"、"啜河"。《隋书·室韦传》介绍南室韦的经济情况时说:“气候多寒,田收甚薄,无羊,少马,多猪牛……其国无铁,多貂。”表明渔猎业已不占重要地位,而畜牧饲养业和农业成为南室韦人的主要经济活动,故属于半牧半农经济类型。又载:“南室韦……每部有余莫弗瞒咄,犹酋长也。死则子弟代立,嗣绝,则择贤豪而立之。”      唐朝时,绰尔河流域属室韦中的和解部游猎之地。唐朝为加强对室韦各部的管辖,设有都督府,任命都督等官职。今嫩江以西,雅鲁河西南,绰尔河北,隶属于平卢节度使管辖。室韦诸部与内地的联系空前加强,诸部首领或使臣不断到朝廷朝献。《册府元龟》载: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十二月,室韦都督和解热素等来朝。南室韦和解部都督热素成为绰尔河、雅鲁河流域最早名见经传的历史人物。唐代室韦的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了犁耕。《旧唐书·室韦传》说:“剡木为犁,不加金刃,人牵以种,不解用牛。”但是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还没有金属犁铧和牛耕,加之气候多寒,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所以“田获甚褊”。而养牛、马、豕、犬等畜牧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衣食的主要来源。同时,传统的渔猎业依然是重要的衣食来源之一,特别是向中央政府贡献的主要“方物”。
…在扎赉特旗好力保乡永兴村绰尔河农耕博物馆,有实物为证。      到唐朝后期,公元843年,原来居住在今绰尔河流域的和解室韦向西南迁到今锡林浩特西、阴山以东的沙漠之中,并且改称黑车子了。留下石头城子。      五代时期,契丹皇族遥辇,迭刺二部长期居住在绰尔河,为契丹人活动中心。1116年,辽在泰州(今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北设金山县,后升为静州,坐落在为绰尔河流域下游。据考古调查,是辽朝为加强对北部边疆地区诸部族的辖控而建立的,用于驻兵防守。绰尔河一线的木杆立起,排列成兵城,这些城廓并不是通常意义的城市,常常兵去城空,加之受到游猎经济“逐水草而居”和北方民族频繁迁徒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城廓沉埋于荒漠蔓草之间,成为历史的遗迹。但他们有这些木城征服了室韦各部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新农出土一陶缸铜钱,重700余斤。这批铜钱以北宋钱币居多,唐代钱币次之,其中东汉“五铢”、辽“大安元宝”仅各见一枚,后又混入清的两枚铜钱。时代最晚的是北宋“元符通宝”,故此推断其埋藏时间在1098年之后不久。当时这一地区居于辽代的疆域,所以应是辽代的窖藏,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此窖藏可能被发现,还未动就被迫与锡伯人随龙入关,了因此留下了两枚清铜钱。         金,天辅五年(1121)婆卢火屯军泰州,就是今天的塔子城,往西百余里,修浚金界边壕,把绰尔河边的百姓编成猛安、谋克,共筑军事防御体系。抵御蒙古东渐。         元代,这里的契丹、女真、蒙古中夹杂着一批锡伯族人,他们在绰尔河十里对岸建立了一座锡伯绰尔城,所居属于成吉思汗三弟贴木哥斡赤斤之地。成为蒙古地域的特殊族群。       明代前期锡伯属兀良哈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管辖。明代后期,定居在海拉尔河流域的锡伯先民随科尔沁部东迁至此,并在洮儿河流域建了多个锡伯城。       明代,此为兀良哈三卫朵颜卫境,木塔里山卫。明万历年间,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撒尔第十五世孙博第达喇将科尔沁部以河为界,划给自己的儿子所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绰尔河流域,始号扎赉特部。      清初,部分锡伯人随龙入关,大批进入盛京填补盛京空虚。 自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绰尔河等地的锡伯人陆续北迁黑龙江的双城、吉林扶余。       这里历史绵延,发生的战事颇多,故事也多。



                            三、绰尔河两岸历史上发生的战事
      1、北魏始光元年(424),拓跋焘亲征柔然可汗大擅,在今天的归流河下游的洮儿河绰尔河打败柔然。后来柔然被突厥所灭。      2、唐末天复元年(901)耶律阿保机在痕德堇可汗治下任迭剌部离堇,专员征讨事宜,他破了室韦,就在洮儿河、绰尔河之间,俘获较大,307年坐上汗位。后来在征讨阻卜、吐谷浑归来死在途中的扶余府,就是白城子西部的公主岭附近。      3、元代,1287年罕惕赤斤封地上的四代玄孙乃颜,在岭东嫩西发动亲王叛乱,忽必烈亲征,重创乃颜,在绰尔河支流活捉乃颜,用马皮包裹摔死。1288年亲王哈丹秃鲁干反叛,激战于嫩西,哈丹逃入明安伦成(今日富区的杜尔门沁东西治安一代)后又逃亡呼兰叶儿。   4、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投靠瓦剌,回师朵颜将兀良哈击败,当时战场抵达岭东嫩西多个地方。兀良哈的老巢为朵颜山,今朵颜温都尔即大神山,离绰尔河北部的公益80里同为绰尔河北岸。   5、后金时期努尔哈赤为控制科尔沁蒙古,多次出兵征服,洮儿河绰尔河都有过战事,但他的主战场在辽东,因此他以和亲的方式办妥了科尔沁。他才抽出手四次讨伐达斡尔人,嫩西的达斡尔人受尽了苦头,直到达斡尔人内附后金效忠于大清之后。全族才免灾去祸。也使皇太极抽出手大肆向明朝进攻。   6、各朝各代本地的酋长、百夫长、庄集自保组织,都有自己的武装队伍,主要是防止响马、绺子、山大王进村抢夺。这样的战事每年都不知发生多少起。
                                               四、最可能是那次战事的战场
       1、1287年发生蒙古王爷叛乱,此地,一直是罕惕赤斤的封地,他的子孙又都是蒙古东渐的先锋,跑马占荒,抢占了大量的土地,越过金界边壕后有越过嫩江,在松花江下游开辟军垦牧场。开辟蒙古驿台。野心越来越大,给本没有把新做皇上的忽必烈放在眼里。尽管乃颜的父亲阿鲁述与忽必烈是亲堂叔伯兄弟,可是涉及皇权之事就是一场生死对决。他们从归流河打到洮儿河,又从洮儿河打到绰尔河,哀鸿遍野,忽必烈最后在绰尔河处死失败的侄儿乃颜。1288年哈丹之乱也在嫩西支流一带带领一万多人,在两年多反叛朝廷的战争中,大都在嫩江中下游支流打仗。从李宏喜提供的箭矢、炮信等军事工具上看,与元代军队用具相当。(扎旗好力宝博物馆、塔城博物馆都存有相似的兵器)2、燕王朱棣从侄儿手中夺下大明江山之后,北方的蒙古逃亡势力又妄图复国,再复元朝。蒙古的鞑靼、瓦剌、兀良哈都蠢蠢欲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开始了五次扫北。       第一次扫北,是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二月,成祖调集50万大军。征讨鞑靼,鞑靼逃入瓦剌,跑到贝加尔湖,明军得胜而归。       第二次扫北,明军在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瓦剌军进驻胪朐河(今克鲁伦河),窥视中原明成祖决心再次亲征,调集兵力,筹集粮饷。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二月,明军从北京出发,六月初三,明军在三峡口打败瓦剌,使其受到重创。       第三次扫北,瓦剌被明军打败,鞑靼趁此机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势力日益强盛起来,从而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并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骚扰的劫掠。1421年(永乐十九年)冬初,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明军指挥官王祥,对此,成祖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       第四次扫北,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鞑靼首领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成祖闻悉后决定再次亲征。明军八月初出征征服鞑靼后,又打败瓦剌帮凶兀良哈,九月上旬,明军班师回京。第五次扫北,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明军对蒙古鞑靼部的作战。是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等地。七月十八日,成祖在回京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至此蒙古势力暂时削弱,明朝也已精疲力竭,无力再作大规模远征。      燕王五次亲征其中只有第四次到过洮儿河和绰尔河一带。兀良哈人曾经在靖难之役帮朱棣夺来大明江山,今天兀良哈又要勾结瓦剌,妄图复辟元朝。惹怒朱棣,因此朱棣就被科尔沁人称之为屠城、灭村的“阎王”。
       从这两次的战事中看,一次是蒙古人兄弟相残。一次是汉族与蒙族的讨伐。总之,自有人存在起这里都属于是胡地,部落争斗、族群血拼从来都未曾停止。但这里的战场遗物表明,最有可能是这两次大规模的战事,拼杀后留下来的东西。

注:本文参考了《东北历史》, 《蒙兀儿史记》,《松漠纪行》,《元朝》,   《明朝那些事》 ,《忽必烈传》。朱喜林写的《黑旗庙故事》

清茶 发表于 2017-8-9 14:40:12

任老师不愧是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人,挖掘历史用心费神。愿更多的人都来支持地域历史的研究中来,为什么生存的这块土地的历史留下更多的文字资料,留给后人更多的宝贵财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龙江县“杏山公益村可能是古战场”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