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椒朗月 发表于 2016-12-22 11:25:29

十年前写的

适者笑秋风

  有位诗友电话约我一起去一中看菊展。他说一中菊展今年比去年规模大,有一千多盆;品种也全,有许多是往年没展过的。菊花是作诗填词的好题材,我当然答应与之同去。
  人们绝大多数喜爱菊花,要不菊花怎么能成为全国十大名花第三呢。所以喜爱菊花,我想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它的观赏价值。菊花千姿百态,千红万紫,千娇百媚,让人赏心悦目。二是它的药用价值。菊花味苦、辛,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益肝明目的作用,常为中医所用。三是它的精神价值。菊花耐寒傲霜,能给人以精神启示。提起菊花,人们就会想到东晋的陶渊明,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之情。人们也会想到唐朝末年的黄巢,他有两首为后人熟知的菊花诗,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他立志改天换地的胸襟。“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煞有气势。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因为改一句菊花诗而遭贬,乃世代流传的他与当朝宰辅王安石的一段文史佳话。而《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菊花诗,则给人一种凄楚之美。
  今天,我想到的是秋桂。“秋桂”,不是“八月桂花”,是一个人,姓于,名秋桂,女,48岁,沈阳市一家配餐公司的董事长,私营企业家。资料载,十年前,作为沈阳锅炉厂的一名普通电焊工,她在国企改革中下岗。正当其惶惶不知所措之际,一年后的十月份,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又遭“薄情郎”遗弃离婚。“屋漏偏逢连夜雨”,她几乎被这接二连三的不幸打蒙。她抱着归她抚养的8岁女儿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真不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这时,一位同时下岗的姐妹送盆盛开的菊花给她,安慰道:“伤心有什么用呢?你看这菊花,不是天冷反而开得更好吗?人也应有这种精神。咱们还是想想以后该怎么办吧!”于是,于秋桂用离婚分得的些许资产作为本钱,在政府再就业政策的扶持下,带领几个下岗姐妹干起了卖包子的行当。后来,她们在沈阳市繁华地段盘下一处门市,开起了饭馆。再后来,经过考察市场办起了配餐公司,向建筑工地、大专院校、一切有人群的地方进军,买卖逐渐火了起来,越做越大了。现在,她的企业在北京、济南、天津都有分公司,并且还在不断开辟新的经营项目。全公司已有资产近亿元,职工一千余人,其中接纳安置下岗工人500余人。当记者采访她时,她一边爽朗地笑着,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创业经历,很是自信、惬意。
  请看,于秋桂多像一株菊花啊,凌寒怒放,经霜愈艳!其实,大多数人在漫长的生活旅途中,是熏风短,凛风长,平坦少,坎坷多。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对人也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送菊花给于秋桂的那个姐妹说得很好,人也要有菊花精神,就是不畏“霜寒”,身处逆境而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这次参观一中菊展之后,我在留言簿上写了一首小诗:“万里钩云淡,千般菊趣浓。君看众香国,适者笑秋风。”我想,菊花是“适者”,它能在秋风中怒放;于秋桂也是“适者”,她在与逆境的奋斗之中绽放了成功的笑脸。

北国红叶 发表于 2016-12-24 14:06:14

菊花可赞,人更可赞。

雨荷@ 发表于 2016-12-27 12:30:13

赏读佳作,问好朱老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