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恒 发表于 2016-4-5 13:45:24

赏杜牧《清明》诗,看决策伤农事

赏杜牧《清明》诗,看决策伤农事

                作者:任中恒   

      杜牧这首《清明》诗,是反映清明那天发生的事,即“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大意是:清明节这天,天上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走在异乡路上的行人,饥肠辘辘难耐,心情惆怅不已。把自然境界与主观形态联系在一起,给人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
       而在公元2016年清明节的前一天,市政府组织的玉米临储托市政策调整,实施市场化及补贴改革,与国际市场价格并轨的调研会议恰好在中粮生化四楼会议室召开。这一次会议所引发的情景使种粮农民、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与粮相关的运输业、烘干业都群情激荡,哀声四起,与会者陷入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境地!!!
   其主要因素是源于一些政策调整。国家不再对玉米收购进行行政保底,政府定价。玉米价格与美国进口的玉米价格并轨。即港口进口玉米(潮粮)五---六角一市斤左右。而今龙江农民生产成本(包括租地500)就850元,一亩净赔150---200元。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关口,如果有一天一个农民倒下了,那肯定是被美国玉米倾销所压垮的。农民刚刚走上富裕之路才几年,又要被调整回到15年以前的生存状态。人均收入下降一半。你说能不断魂吗?
      再说专业合作社,包地租赁费加生产成本都在950元以上,按照港口价出售,每亩地将净亏150元,这只是预期数,按超越合作社的魏刚董事长的话说,合作社已经前途黯淡。如果今天的政策调整到位,届时农业产业化这条路还能走下去吗?投入的上千万资金都将付之东流。你说这条路上的经营者能不断魂吗 ?   
   再看收储企业,过去库存每吨粮的费用、利息补贴150多元,调整就是补贴为零,就此割根。原来建设的大庭院、大仓库、大烘干塔。都将闲置或空转。那些配置的设施都将闲置弃用。人员又将失去钟情的岗位。你说这条路上的人能不断魂吗?
      再议加工企业,虽然价格的调整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来讲,好像在采购原料时会降低成本,对提升利润区间、增加收入会有一定的预期。其实从长远看种玉米的都没了,你必须从海关进口玉米,加上遥远的铁路、公路运费,其成本下降微不足道。届时,你的利润在哪?就会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头难说清了。
      调整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国家补贴补给谁?给多少的问题,给土地的主人,那么种地的就感觉不公平,心态就会失衡,容易出现地主与贫苦农民的阶级斗争。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给补地主,可谁去种地?给国家粮食安全留下众多隐患。补多少?也是一项矛盾,给多了,国家没有实现减少财政支出的目标。给少了,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影响政府的信誉。
       如果一项决策出台伤害了多个主体,不仅仅是路上雨纷纷的毛毛雨,而是雷声轰顶,倾盆大雨,灾难临头。路上行人不仅欲断魂,而是无处躲藏的灵魂在迷茫中到处逃逸,可悲的是天下人谁都不知“杏花村”在何方。

龙抬头 发表于 2016-4-7 06:32:51

替农民鼓与呼,

龙江书童 发表于 2016-4-7 20:24:05

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与国际接轨,是顺应时代的,但要与实际的国情为准,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停滞不前的发展形成矛盾,消费指数的提升与收入平稳形成矛盾,整体的大方向会有说法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欲断魂,魂归何处,处变不惊,无论何时何地,终会解决。

清茶 发表于 2016-4-8 09:31:33

问好任老师!为您的这份责任感和悲悯情怀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赏杜牧《清明》诗,看决策伤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