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6-3-3 15:44:13

普通话用音的基本规则(纲要).

普通话用音的基本规则(纲要).    意海思林 归纳..       (一)用语生熟规则(生熟律,2016.2.12. 新补充)。       人们喜欢和容易接受熟悉的读音、用词、用语,而感觉上口,好听;反之,对生疏读音和生僻词语,会很不容易接受,产生回避、排斥、厌倦,甚至反感。生造词汇一般不受欢迎。应达到听说读写容易,便于表意交流。.       (二)节奏有度规则(音步律)。       平常说话也有许多节奏要求,不按节奏要求就难听。一方面要有间歇,即形成音差;另一方面要有节奏句式,形成大小不同间歇音差,有的是受语法和体裁格式制约的。律诗的不成文的节奏要求实际是很严格的。       音步有停顿分节。停顿有大停顿(词间)和小停顿(词内字间)。       比如你作五言诗,能否可以作这样诗句(不是词句):       例1.“知时节好雨,乃发生当春。夜潜入随风,细无声润物。”       诗句一律忌讳:1+2+2式。       例2.一首律诗里上行:“好雨知时节”,下行能不能说成:“乃发生当春”?       诗句一律忌讳:一行1+2+2式,而另一行2+1+2或2+2+1式。       为什么这样不行?这是诗的节奏律要求的。       而有时可以是:一行2+1+2式,而另一行2+2+1式。       附之还有长短、快慢等节律。       连续和停顿的合理利用,会产生韵律语感、震荡感和共鸣语感的。.       (三)长短比较规则(长短律,2016.2.12. 新补充)。       即词语长短比较的规则。同一句话中,长度均衡,给人感觉整齐严整、一以贯之的美感;而有规律地,有限度地使用长度变化,给人一种一呼一吸、跌宕起伏的律动美;但是,在一般文中,所用词语的长短太均等的过多了,就显得平铺直叙、单调;再而,差别太悬殊,就感觉一是使人摸不着脉络、摸不着头尾、阅读太累的感觉。格律诗就是利用用了第一感觉,作词就是利用了第二感觉,辞赋就是利用第一、第二两种结合的感觉。.       (四)邻音亲疏规则(亲疏律,2016.2.12. 新补充)。       好读的关键之一是一个组合的邻音如果达到易读、受听预定的、一定的语音运用效果。这包括: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效果、一词汇的前后音节的组合效果。       组合的邻音之间是否有区别,音差大小决定了语音运用效果。区别适度、区别太大和区别太小,其语音运用效果明显不同。同时,这一规则也同用语生熟规则密切相关,生疏的组合也不还接受。从而产生了生熟感、新奇感、流畅耐听与拗口厌听的不同感觉。       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以及词汇之间音节组合音差效果取决于发音部位相近性大小和发音方法的相似性大小,即发音部位的远近和发音方法的亲疏远近。同时,组合是否生疏。这就是邻音亲疏规则。.       (五)对应比较规则(对应律,2016.2.12. 新补充)。       即音位对应比较的规则。阅读时,读者和听者对一个词内先后读出的各个音节的同位音位进行比较后的音差感觉效果;对一句话先后读出的各个词语的总体读音效果也有进行比较后的音差感觉效果。一个词内各个音节的同位音位同是声母、同是介母、同是韵腹、同是韵尾、同是声调,       如:       匍匐前进的匍匐:pufu;       铿锵有力的铿锵:kengiang;       达到目的的达到:dadao;       北美洲:Beimeizhu..       欢迎文友讨论、批评、补充。

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6-3-5 18:19:40

暂且如此,还需以后慢慢细化。

清茶 发表于 2016-3-7 08:34:46

没想到,教地理的老师,居然还研究语音,向您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确有待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6-3-10 09:59:48

回 2楼(清茶) 的帖子

呵呵,愚兄也是任性地琢磨一气。
看到传统应用语言学中,对许多日常语言问题并没有涉及到,文学领域还流行着一些不成文的语言应用规则,有些不合理的说法还顽固地误导性大家转进死胡同、耗神费力扭曲着规律和人性。
因此,不该再“难得糊涂”,任其下去,应该见义勇为、义勇当先、义无反顾、维护正义,还客观真相,正视现实,清理一下这个知识系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通话用音的基本规则(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