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5-6-22 18:49:18

对实践概念的突破性延伸(一点哲学思考).

对实践概念的突破性延伸.
意海思林 讨论.
.
今晚,在两小时前文化科学论坛里讨论时,思齐老师讲“马克思说过,一部十打纲领,不如一步实际行动。”他说到了实际行动这一概念,引起了我对此进行延伸思考。
那么,是不是只有以物质活动为主的活动才是实际行动呐?人们容易走入狭隘误区之中,即可能认为上面的回答是肯定的。
实际行动,基本称为实践,可以简称为行或动。其范畴的外延很广泛,形式多样;其内涵也很复杂,往往概念不清。
我初步梳理一下,实际行动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和原理。
.
一是实践的多样性。由认识到实践的许多概念都有存在实践性,但其实际行动的表现不同,内容不同、作用不同,程度不同,规模不同,其类型多种多样、各异有别。
既有以物质实践为主的,如生产劳动、商品贸易、科学实验、战斗拼杀、体育活动、医疗手术,等等。也有以非物质活动为主,如教育、学习、调研、侦查、开会、交流、思想、写作、外交、情报工作,等等。不能说后者就不是实际行动,比如,你能说搞教育、搞外交、搞情报就不是实际行动吗?
既有复杂的,如航天工程、天气预报、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战役、办大学,等等。也有相对简单的,如对应于上面的射箭、测量温度、商店经营、战斗、教写字,等等。
还有许多多样性。
二是实践的非单纯性。实践都是物质性和意识性相结合的,不存在单一性。
没有一种行动是纯意识行为,而不靠身体和物质因素参与其中的。如学习,必须有必要的物质媒介和物质的学习条件,加上眼耳口手的配合进行听说读写等身体活动来完成。
也没有任何一项纯物质的实际行动的,不需要行为主体的思想意识的。如生产劳动必须是由有思想的劳动主体来完成,也必须有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经验来服务;写作、侦查,并不只是观察、分析等,还必须分别有作者、侦查工作人员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多种因素集合一起共同的行动来进行。
这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精神与物质互相依存原理,也是两者互相转化(即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这一转化)的基础条件。
当然,还有其他相结合的因素参与其中。
三是实践的相对性。由认识到实际的许多概念都是活动,都有或多或少的实践性,只不过,与物质实际之间,有的近一些,有的远一些;其实际性强弱程度有不同,如此而已。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物质实际是实际行动,而非物质活动就不是实际行动。
物质实践比非物质性的行动的实际行动性就强;并且也比科学实验的实际性强些。然而,写作就比读书的实际性就强,说话就比思考的实际行动性强;甚至,动脑也比感觉的实际性强,感觉就又比不感觉的实际行动性强。
不然,怎么将“习”字放入“学习”中呐,怎么将“作”字放入“学习作业”之中呐,将“动”字放入“动脑”之中呐;还有说“搞调查”、“搞写作”、“作学问”、“作宣传”。其中的“习”、“作”、“动”、“搞”等字词,都是具有实际行动的含义。
四是实践的序列性。依照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尤其依照实践的相对性中的实践性强弱原理,可以构建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实际行动概念有序系列。也好说明精神与物质互相转变的过程。
比如,将一些宏观概念的实际行动性,可以由弱到强地排列出一个大致的序列,依次是:
感知及观察,思考及探究,说话及讨论,写作及编制(计划、报告、设计等),文章发表(包括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建议、新纲领、新计划),推进人们学习新知识(包括新认识新规律),将认识开发为技术,科学实验,组织进行技术应用,生产生活实践。
我们看,由始至终,越来越一个比一个的实践性强了,反之则弱了。由产生技术到科学实验的环节之间,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后三者为以物质实践为主的活动,之前的为以非物质实践为主的活动。由生产生活实践循环回转到感知观察,以进行进一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环节之间就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
.
现在可以做出以下结论。
应该有一个总体认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表现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都不是单一的,其实践成分具有相对差异性,存在由意识性强到实践性强的不同。
人的许多活动,包括器官本能生理活动、思维活动、学习活动、交流活动、研究活动、肢体活动、体育运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政治运动、军事行动,等等,都是程度不同的实际行动。不是只有物质实践才是实际行动。
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看实际行为的概念,有以意识活动为主的意识性行为和以物质实践为主的实践性行为的区别;看思维概念,也有以意识为主的意识性思维与以物质实践为主的实践性思维的区别。
有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两大阵营,还存在着更多的中间过度情况。而且过度的内容更丰富诱人、更有知识潜力、更需深入认识。
进一步认识理解这个概念,搞清认识与实践之间、知与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哲学意义。
.
仅简单地分析研究到此,意在消除对实际行动即实践概念出现不良的理解,而过于简单、矛盾和朦胧;全面、加深对实践和认识概念意义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不误人们正确地进行生产生活实践和认识总结活动。
            (2015年6月20日夜草写)
.

前行 发表于 2015-6-22 21:21:14

细细拜读大哥深度之论之后也有以下考量归纳:首先唯物论是物质决定意识。没有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就不能深化飞跃,就不能推动社会渐进发展和变化,所以知行是合一的;其次,认识与实践不能被割裂开来,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真理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再次,内涵与外延决定了其哲学的辩证属性,没有认识论或者没有实践论就构不成哲学范畴和体系,实践是本源是载体,认识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和实践都具有内涵丰富多样和复杂性,所谓改变世界就首先要解决好对立统一的认识论和实践的内外因问题。
      立论有深度,列举言之有物,足以见证了成行于思,思必有依的哲学观极其科学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是伟大哲学思想与实践。实践是手段,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并高于实践。

海峡 发表于 2015-6-23 08:26:48

有深度,学习了,问好老师。

清茶 发表于 2015-6-23 09:29:52

你们的话题很广泛。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抑或是文化的话题,不是谁都能探讨的,期待你们的论坛能有深刻的研究,供大家赏学!
问好思林老师!

雨荷@ 发表于 2015-6-26 09:42:55

额,还有这个论坛啊,才知道

龙抬头 发表于 2015-6-26 11:17:56

文中对实践慨念,有了突破性延伸。文革的词叫: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列毛的“实践论”。

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5-7-5 11:48:06

回 1楼(前行) 的帖子

多谢亲阅!君论述系统深入,读来受益。

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5-7-5 11:48:54

回 2楼(海峡) 的帖子

多谢鼓励,问好!

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5-7-5 11:49:41

回 3楼(清茶) 的帖子

多谢关注、支持、佳评!

意海思林 发表于 2015-7-5 11:51:56

回 5楼(龙抬头) 的帖子

这下抬举的,愚弟冒汗了。额谨是一点任性思考,请多斧正!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对实践概念的突破性延伸(一点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