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暮雨 发表于 2013-8-16 11:28:58

江天一脉风——如皋长青沙掠影——《南通元素》杂志2013年8月刊

江天一脉风
——如皋长青沙掠影
没有踩文蛤,没有出海捕鱼,没有夕阳下的风车图景,央视《远方的家·沿海行》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如皋更像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而非沿海地区。这是对如皋的真实写照。在南通地区的诸多县市当中,如皋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唯一一个只沿江不靠海的县市,“江风”在这里弥漫,“海韵”在此间搁浅。而将这一特征演绎到极致的则是长青沙。
万里大江中散布着不计其数的沙洲,江阴以上称“洲”,以下称“沙”。“沙”多为江口泥沙聚集而成。如皋的陆地江岸被通州与靖江挤得只有小小的一段,好在长青沙大大延伸了如皋本不宽大的江岸线。长青沙南北都为大江所阻,但并非八面环水,它的东南部分已与另一个沙洲——泓北沙连在一起,而正东方向也早与开沙岛“亲密接触”——如果我们取道华沙大桥,也能前往长青沙。
沙洲合并的情况并不罕见。海门的江心沙(当地称“小沙”)早已与北岸合并在一起,“江心沙”已名不副实。今天的长青沙实际上也是合并了诸多小沙洲才形成现在的规模的。那些小沙洲的名称很多消失了,其中最知名的大约是位于东北的东风滩。
东风滩的景象是自然而宜人的,这是长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所在地。杉木高耸,绿水低语。但它完全不能代表整个长青沙。长青沙远不是与世隔绝的“冷酷仙境”,它的大环境是如皋港开发区,这一点和开沙岛是不一样的。
这座岛屿至今为止主要靠长青沙大桥与如皋本土互通。新的大桥即如皋长江大桥也即将通车。由于岛屿是近椭圆形的,从长青沙大桥上无法望见它的这位新伙伴。
架着桥梁的岛屿在本质上等同于半岛,它不是孤立的,它的精神是入世的。尽管长青沙在行政区划中连乡镇都算不上,(长青沙原本为乡,后为长江镇合并)但是它的高楼数量,它的工业开发程度,它的快节奏生存方式都是同级别地区难以望其项背的。
长青沙虽是个小岛,但它更多地呈现了与境外的相同点,甚至连港口处的华贵路灯造型都与如皋城区的一模一样。在岛上的主道疏港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运货车辆共同沸腾出忙碌的气息。货车上偶尔洒落在地面的煤块让我们进一步读出这个小岛的潜意识。在这里找不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韩寒《他的国》的任何印记,密密麻麻的输电线路铁塔用它们的坚硬身躯组成了一个主旋律口号,它们成了表达岛上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意象。在长青沙街区的知青路上,穿着制服的工人熙熙攘攘,产业对小岛的改变可见一斑。
行至岛屿的南部,我们更能体验这一风格。这里呈现的是造船业与港口物流的繁荣,龙门吊与船吊在此集合,在江岸江面乐此不疲。此处江面是主泓道,与长青沙大桥附近的江面相比,这里遥望无际,江天一色。车辆与行人通过汽渡的硕大渡船来来往往。皋张汽渡横卧于岛屿最南端,它是小岛的“南大门”。周边围墙的小广告也有了长青沙的“特色”:汽吊与打井的广告代替了岛外流行的“办证”。汽渡的另一端是张家港的段山港,说来也巧,那片土地曾是从如皋“漂”过去的,至今为止段山地区还流行着如皋话。
长青沙的大面积工业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这里有大企业,有大酒店,有交易区,有加油站,甚至连如皋第三人民医院也坐落在这里。一个大型现代物流业项目即将在这里建设,它被定义为“苏中苏北最大的‘信息公路港’”。
交通与工业改变了小岛的格局,泛舟渡江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农民的集中住宅也盖了起来,而农民们却照例习惯在要道上摆摊卖瓜,都是清一色的当地特产长青沙西瓜,足见这一特产的地位显赫。只是谁也不知道长青沙西瓜是否会如刘绍棠的“榆钱饭”般渐行渐远。
盛夏的正午,江风依旧能迈入岛内浅吟低唱,但长青沙的天然意趣在渐渐地剥离,疏港公路两旁混搭着精心种植的低矮柳树、樟树、桃树、银杏树等,长草也是种得整整齐齐的,没有野意。远处一望无际,鲜有大片树林挡住视野。诸多小沟壑中挤满了浮萍,在燥热的空气里沉默着。
在长青沙的西南侧还有一个叫做友谊沙的未开发沙洲,郁郁葱葱,而它也早已被载入开发规划章程中。“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扩展势不可挡,而对环境变化的感慨也会积存于心中,长青,长青。

http://s11.sinaimg.cn/mw690/a6b7b931tx6BTt2Qjeada&690/a6b7b931tx6BTt2Qjeada&690.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天一脉风——如皋长青沙掠影——《南通元素》杂志201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