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2-1-5 09:50:18

[资料]沈祖棻是谁?



    1931年沈祖棻转学至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当时系中名师云集,学风蔚盛。沈祖棻得益于家庭熏陶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词的写作才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院长汪东对她的《浣溪沙》词微婉深刻地反映“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机感到惊奇,给予她热情的勉励。同时,沈祖棻也开始了她的新文学创作。青春的梦想、细密的心理、纤柔的诗情,在她的各种文体形式的尝试中尽情地舒展着,散见于当时刊物的新诗、散文、小说、独幕剧等,初步显示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与中文系同学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爱。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历史小说,赢得当时评论界在广泛关注,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毕业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进行新诗和词的创作,动荡的时代,使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
    建国后,沈祖棻先后在江苏师院等校任教。文革中,他们夫妇同遭迫害,“历尽新婚垂老别”,艰难坎坷,可见一斑。然而,她仍用诗歌记录着生活和心灵的真实。文革结束,她却于1977年6月27日遭遇车祸而不幸逝世。
    尽管沈祖棻以春学术研究和词名闻于世,然而她早期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回顾与反思历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当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意义符号,带着历史所赋予的特殊标记走入历史小说,沈祖棻以深沉的理解和同情展开了对历史的想象,在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形态的探求中获得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生命体验,它读出的那些未曾写出的意义,成为人的现存处境的历史模式的最佳注解,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获得了对“现在”的观照。取材于唐代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的《马嵬驿》,第一次将叙述视角投射到杨贵妃身上,对她赋予了极大的热情和诗意。她的绝世惊艳,高傲而自珍的性情,渴望“灵魂与灵魂的拥抱”的
    沈祖棻组品爱情追求,是那样倾泻无遗地展现着。她视爱情为生命的女性生命逻辑,使她愿意以背负一切罪责帮助爱人脱离困境,然而爱人却背叛了她。在权力、威权、地位、尊严建构的历史环境下,牺牲一个女子的爱情和生命显得如此渺小。“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哀,是从古以来千万个女人的悲哀”。杨贵妃终于意识到自己以至所有女性的历史命定:她将作为一切罪恶的担受者独自承担历史的罪责,女性的生命、爱情、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成为男性权力话语的牺牲和献祭。因此,当她孤独而自觉地跑向死地时,作为女性个体生命的自觉,便以一个冷笑拒绝了生命和爱情,同时也拒绝了历史所赋予了一切定论。这一行为本身也使男性作者(从《长恨歌》到《长生殿》)的所谓“爱情”、“月宫重逢,相约来生”的美好愿望永久地成为男性话语的一个神话,对女性的历史命运提出了更深层面的反思和追问。同样,取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茂陵的雨夜》、取材于苏秦为相前后人情冷暖巨变的《苏丞相的悲哀》、取材于唐玄宗骗夺《兰亭》贴的《辩才禅师》等,都挣脱了历史叙事的束缚,在对人的心灵的透视中提供了对历史真实的另一种解释。而作者的诗人气质,又为这些作品染上了浓浓的诗情和想象。这些文采斐然的历史小说,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品性和意义。
    正如沈祖棻在一首诗中所说的:“我却用彩虹架起梦的桥梁,采摘璀璨的星斗和皎洁的月光,用情丝和思绪系上灵活的笔尖,去做灯光照亮每个灵魂的暗隅。”(《赠孝感》)她以对历史深刻的主体认、丰富绚烂的想象、充满激情的文字,照亮了历史的那一角暗隅,昭启着对历史背后人的命运的关注。而她,也以她澄明的心灵、虔诚的情怀照亮了她自身。

沈祖棻的代表作品
    《妥协》、《暮春之夜》、《洋囡囡》、《神秘的诗》、《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

沈祖棻的个人经历
    沈祖棻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她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蕴积。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一辈即精于书法,与近代名士吴昌硕、朱孝臧常有往来。她从小受到良好基础教育,除学习一般的国语、英语、算术等课程外,还学过山水国画、西洋画和苏州的刺绣,小小年纪就能在家庭的赏月联句时吟成五言排律。
    她上的是名牌大学――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南京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又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也是中国大学早期培养的少数女研究生中的一位。她的老师们是国学大师的阵容,几乎每一位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和知名教授,而他们的名字在被厚尘掩没了多年后现在也一个个地重现了原有的光辉。他们是:黄侃(季刚)、汪东(旭初)、吴梅(矍安)、汪国垣(辟疆)、胡光炜(小石)、胡俊(翔冬)、商承祚(锡永)、刘国钧(衡如)、刘继宣等。
    沈祖棻的作品不是没有创新,没有影响,曾经得到许多名家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热爱。
    还是个中学生时,她就发表过小说、散文,还得过奖。她写历史小说、新诗,是“青年作家脱颖而出,生气勃勃地登上文坛中”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年―1937年第五集的《编后记》)的一个。她的历史小说《辩才禅师》与老舍的名篇《月牙儿》等同列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年――1937年第五集中,她的新诗集《微波辞》也于1940年在重庆出版,其中的一些篇章还被谱成歌曲传唱。
    她更以词人闻名。当学生时填的一首《浣溪沙》,因其中显现出忧国情怀和杰出才华,受到大师们的称赏,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而被人称为“沈斜阳”。在抗日战争的鼙鼓声中揭开扉页的四百首《涉江词》更是现代词作的精品,从形式的运用发展到内容的广泛深刻无不创新,再加上她与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几乎相同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从而被方家视为“当代李清照”!
    沈祖棻作品晚年的她在古体诗歌创作上又独树一帜,历经磨难的“涉江人”又蘸着最后的心血写作了《涉江诗》。沈祖棻是作家、诗人,也是学者、教授。她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多少学生痴迷于她的讲课,多少年后回忆起来也难以忘怀。她的论文、专著,不仅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介绍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潮流,更有发前人所未发的细致分析。她也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高手。读她的《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过去不懂古诗词的人会被轻松地领进门,本来就爱诗词者的领悟力会更上一层楼。如今,甚至中学课本里也收入了她赏析古诗词的篇章。
    沈祖棻的诗词与其它作品,她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都应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中华文化的遗产精华。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好像对此视而不见,忽略而不谈。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过去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专写言情作品的作家,甚至汉奸文人的作品都一阵阵地翻出来热闹了一番,而充满忧国忧民之情怀,又具有高度艺术欣赏价值的沈祖棻的作品在文学史的研究中仍然遭受某种冷遇,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甚至不平!难道她的作品以古体形式为主是一个正当理由吗?难道她已离开人世也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吗?而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论调更是没有道理。近年来,沈祖棻的作品单行本、选集和她的《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等其它著作一出再出,一印再印,有的印数达到几十万册,充分证明了她的读者群的广泛和作品的魅力。



程千帆、沈祖棻1936年春于南京玄武湖畔

苍梧听风 发表于 2012-1-5 10:12:5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料]沈祖棻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