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峰蝈蝈糖 发表于 2011-6-7 13:29:02

浩林.潮儿之谜

<浩林.潮儿之谜> ___1985年莫尔吉胡赴新疆阿尔泰考察报告

作者:莫尔吉胡

为了追寻胡笳(蒙古语谓:“冒顿.潮儿” Moden-Chor)的踪迹,我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在阿尔泰山罕达嘎图蒙古自治乡与蒙古族牧民塔本泰老人相遇,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对胡笳的全部考察工作(有关这次采访见《追寻胡笳的踪迹》文)。就在这次考察中,我完全意外地得到了另一个收获,便是 “浩林.潮儿”(Holin-Chor)。

在同一个时间里,任何物体经敲击、振动(或拨动),都只能发出一种声响。乐器演奏羌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如此。尤其是歌唱现象,无论是男声或女声,都只是发出单一音色的一个声音,而绝不可能一个人同时唱(或发声)出两种声音。然而,“浩林?潮儿”却不然。

在塔本泰老人的小土房内,两位老牧民轮流为我们即席做了表演。这种唱法是,先发出主音上的持续低音,接着便同时在其上方(相差三个八度)唱出一个音色透明的大调性旋律,最后结束在主音上。如同上文介绍的胡笳曲一样,全曲也是一口气唱完的。现将他们的表演的“浩林.潮儿”按其实际音高记录于下(谱例1)___

晨峰蝈蝈糖 发表于 2011-6-7 13:32:09

吟,是持续的低音,一直延续到全曲结束。而在其相差三个八度的上方,叠量出现一个优美完整的旋律线条(音色近似长笛高音区)。乐曲极为简单,全部是一口气一段的大调性曲调,无题无词。有时低音的吟是四度跳进到主音。如(谱例2)___



   泛音旋律线与持续低音的有趣结合,构成了奇妙的二重结构的音乐(原始多声部音乐),其音响多彩,令人感到空旷而神奇。因此,当我第一次听到时,几乎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喊出“绝了”二字。

许多年前“浩林?潮儿”曾使我产生猜疑:“怎么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今天,我站在牧人的面前,却亲耳听到了它的美妙音响。然而,两种声音为什么能够同时发出呢?又是怎样发出来的呢?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发声方法,真像谜一样令人费解。牧民在唱,我便从各个角度探视。根据我极不准确的观察是,气流冲击声带发出低音 (吟),同时气息在口腔内被“加工”(指声带振动发出低音时的泛音被扩大),形成透明的高音旋律。这个过程完全是靠人的(肌肉的、神经的、以及调性调式思维的)控制力而形成的。

塔本泰老人说:“潮儿在我们这里分为两种。一种是‘冒顿?潮儿’(即胡笳),一种是‘浩林?潮儿’。‘冒顿.潮儿’是用一种木管和人声演奏的。‘浩林?潮儿’完全是一个人唱出来的。”

关于两种潮儿的异同,我在《追寻胡笳的踪迹》一文的后面曾用并列格式加以说明,在此不赘述。

晨峰蝈蝈糖 发表于 2011-6-7 13:36:53

“浩林?潮儿”音乐没有具体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无词歌”。音乐的差异只表现在高音旋律践的长短与音调华彩程度的多少,这些又是被演唱者气息量的大小(包括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等生理条件的差别)所决定的。两位老牧民相差二十余岁,年轻些的布林巴雅尔演唱的“浩林?潮儿”曲,显然就比塔本泰老人的长些、华彩些。如(例3)______



从来没有人采访过塔本泰和布林巴雅尔。这次我们来采访、录音,据村民们讲,两位老人好象还没有这样兴奋过似的。当我拿出“草原白酒”祝愿老人长寿时,老人侃侃出口的颂词回荡在小土房内。

塔本泰介绍说:”浩林?潮儿”是真正牧马人的音乐。把马群赶到滩上,找一个高处一躺,眼望着兰天白云…………,这时‘浩林湖儿,响起来,没有比这更美更舒坦的事了。”塔本泰说着说着,又情不白禁地唱起 “浩林,潮儿”,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表演一次是很吃力的事情。泛音的旋律比起刚才演唱的,无论是华彩与旋律的跳跃及长度都丰富多了。显然,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对音乐也有所作用。

这种蒙古音乐所特有的音乐现象仅仅保存在偏僻的近似封闭状态的边远地区的古老音乐遗迹,好似从深厚土层下被开掘出来的珍贵文物,我相信将会引起更多的学者、研究人员的兴趣。在此,需要指出几点:

(一)。“浩林?潮儿”应归属于人类早期的音乐文化范畴。比胡笳可能更早、更远古一些。主持续低音上构成的大调性五声音阶的旋律以及二重结构的音乐程式,将会给我国古代音乐、乐律以及了解人类对调式的发现与发展的过程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是珍贵的音响。音乐是听觉艺术,古代音乐的声音是怎样的?会发出怎样的实际音响?胡笳与“浩林?潮儿”音乐是看不见的古文物;

(三)人类对泛音的发现,可能比目前所知道的要早。那么,毫无疑问,音乐逻揖思维(调式,调性基础上的音乐审美见解)在泛音的被发现以及被人类自如运用的时候,就伴随它并存了;

(四)研究音乐的起源(包括艺术的起源) 时,除了已经校人们所确认的粗犷的群体自娱性或祭祭祀性的集体艺术(如‘哼哟哼哟” 的劳动号子,伴随铜鼓皮鼓的模拟捕兽、战争内容的群舞等等)之外,这种“浩林?潮儿” 所标志的深沉的个人内向的自慰性的远古音乐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音乐的类别自远古时期就存在。即使现代复杂的音乐现象,在人类早期的“文化土壤”中也能够找到它的胚胎形态。

两种“潮儿”的图解如下______

   

“浩林.潮儿”和“冒顿?潮儿”一样,同是蒙古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财富。阿尔泰山中的兀梁海部蒙古族人民的贡献,就是将其保存到了今天。
再见吧,阿尔泰!

1985年4月16日写于新疆库尔勒
1986年8月18日改于内蒙呼和浩特

晨峰蝈蝈糖 发表于 2011-6-7 13:53:04

http://www.als.gov.cn/audio/%E5%A4%A9%E9%A9%B9.wma

晨风 发表于 2011-6-20 18:11:38



莫尔吉胡在展示胡笳演奏艺术

作为音乐艺术的实践者,他率先在新疆阿尔泰山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蒙古族乐器胡笳,并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发现蒙古族乐器口簧已在此流传几百年。而对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他又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可以说,他是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尤其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见证者。

  鉴于他在内蒙古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年7月15日,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他就是蒙古族音乐大师莫尔吉胡。他说,他的人生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他的第二生命。

晨风 发表于 2011-6-20 18:12:35

追寻胡笳第一人

  胡笳,蒙古语为“冒顿?潮儿”,是一件古老而富有诗意的木质吹管乐器。据记载:胡笳原在古代北方胡人中流传,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而传入中原。汉武帝时,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后入卤簿。

  遗憾的是,胡笳后来渐渐从人世间销声匿迹。在我国几乎难以寻觅它的去向,成了只留存在诗赋中的“遗物”了。

  这是什么原因?是乐器本身构造的过于笨拙,还是难以吹奏之故?是被频繁的战争火焰所吞没,还是随着文明的进步被自然淘汰?乐器的产生与失传,也应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然而,胡笳的失传,多少世纪以来却成了不解之谜。

  1963年一个夜晚,莫尔吉胡观赏话剧《蔡文姬》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难道如此美妙的胡笳,就真的找不到了吗?作为一个蒙古族音乐工作者,为祖先的智慧而自豪,但又为它的失传而感叹。感叹无用,必须行动。应该寻找失踪的胡笳,为其注入新的生命,让它重新发出迷人的奇响来。”

  从此,莫尔吉胡便开始注意有关古代乐器资料的搜集,查阅所能够找到的历代乐书以及史料中对胡笳的记载。

  在翻阅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歌赋中,那些动人的诗句,诗人们对为之倾倒的“哀笳”的描写,启迪莫尔吉胡去想象笳管的音质、音色以及胡笳音乐所独有的气质韵味。

  1984年的春天,莫尔吉胡应约为北影故事片《驼峰上的爱》作曲,到新疆深入生活。在离开乌鲁木齐的前一天,新疆人民出版社音乐编辑道尔吉拉带着他下乡采访收录的录音资料来到莫尔吉胡的住所,“这是用一种很少见的乐器吹奏的音乐,乐器叫‘潮儿’,采访地点是阿勒泰地区。”

  神奇的音响使莫尔吉胡着迷,也使莫尔吉胡激动不已。“难道这就是失传已久的胡笳吗?”

  带着疑问,1985年4月1日,莫尔吉胡踏着未融的冰雪,到达了阿勒泰地区的一个蒙古族自治乡。这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住着一位演奏胡笳的71岁高龄的老人塔本泰,也住着另一位吹奏胡笳的74岁老人玛尼达尔。

  两位老人虽已高龄,却兴致勃勃地演奏了17首笳曲。吹奏“潮儿”所耗费的气息量远远超出吹其它任何管乐器所用的气息。因为在吹奏笳管之前,演奏者首先要发出主音的持续低音,然后,再用吐出的气息吹奏笳管,构成一种双重结构的音乐肢体。这是独一无二的阿尔泰特有的蒙古“潮儿”风格。

  面对眼前的“潮儿”,回忆史料记载,莫尔吉胡不由自主地喊出:“这就是胡笳!”从新疆阿尔泰山回来不久,莫尔吉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续几日奋笔疾书,作了《追寻胡笳的踪迹》一文,刊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的头条。莫尔吉胡此举成为音乐界的盛事,也成为发现胡笳的第一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浩林.潮儿之谜